紙媒:唯有拓新 方能突圍
□全國宣傳干部學院科研處處長 程少華
《光明日報》
《經濟日報》H5封面
《南方日報》
今天,傳統媒體確實要有“不走尋常路”、勇於創新和實踐的精神,網絡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新聞信息的發布主體、傳播路徑和接受方式發生顛覆性改變,媒體格局正在深刻調整。紙媒如何在新的輿論生態中擁有一席之地?相信唯有拓新方能突圍。而紙質媒體使出渾身解數實施改革創新后,讓我們看到一些報社也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
經典解讀創新:
兼顧權威性時代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等,從諸子百家到唐詩宋詞,旁征博引、信手拈來,形成獨具個性的文化魅力,人們愛聽、愛看、愛讀,海外媒體紛紛稱之為“習式風格”。
《光明日報》在《光明論壇》開設《溫故》欄目,邀請文史專家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公開發表的講話中引用過的古語。這些解讀不囿於經典名句本身,既注重嚴謹性和權威性,又兼顧新聞性和時效性。從習近平總書記講到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到“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闡述性的評論文章在該欄目見報后,各界反響很好。
不僅如此,該欄目注重既“溫故”又“知新”,彰顯鮮明的時代意義。專家闡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時,對眼下“嘲弄崇高”的不良風氣進行批評﹔在闡釋“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時,不失時機地分析評價歐洲難民潮問題。
主題報道創新:
設置議題和社會組織聯動
有的媒體在進行重大主題宣傳時還是板著面孔,存在模式化、程式化的問題,難免聲勢浩大而不能出新出彩,使報道效果大打折扣。但《南方日報》的實踐卻給了業界一些借鑒和思考,以深入挖掘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亮點為例,突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廣東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成效,刊發長篇通訊、推出系列述評,策劃組織《創新在廣東》《創新驅動·點亮南粵》專欄,不斷設置新聞報道議題,多方位報道地方重點工作。
與此同時,《南方日報》成立“廣州創新發展觀察團”,整合政府部門、學界、媒介力量,形成區域創新發展報告,開展優質創業項目、優秀創新企業、優秀創新人物評選活動﹔推出延續一個多月的題為《致佛山市的十封信》系列報道,與佛山市共同承辦首屆中國(廣東)國際“互聯網+”博覽會。這些活動使該報從報道者、觀察者升華為中心工作的有力推動者和積極參與者。
媒體融合創新:
讓“最大變量”成“最大增量”
融合發展不是“分灶吃飯”,而是“並灶生火”,實現平台終端、內容生產、體制機制、經營管理深度融合,從“相加”邁向“相融”,使新媒體這個“最大變量”成為平面媒體佔領信息傳播制高點的“最大增量”。
其中,《經濟日報》“兩微一端”連續推出《中國名片》系列報道,全部採用H5動圖制作,圖文並茂,畫面酷炫,重點突出,還配有令人振奮的音樂,全面展示“中國制造”的強大實力和突出成就,為受眾提供了豐盛可口的新春“視覺大餐”。
《經濟日報》敏銳地抓住國內外關注的焦點,針對“唱空”“唱衰”中國的論調,巧取角度,小處著力,重磅打造《中國名片》系列,如《駛向春天的高鐵》《現代橋梁看中國》《中國無人機:創新故事,剛剛開始》《百星在天,熠熠生輝》《中國家電:從全球第一大到全球第一強》等報道,用事實和數據說話,有力回應了質疑中國經濟的聲音。
對外宣傳創新:
創設海外版和數字化並行
近年來,重點時政期刊針對和適應國際市場需求,進入境外主流傳播渠道,藝術地講好“中國故事”,力求做到讓境外讀者能看到、願意讀、讀后贊,起到了溝通內外信息、推動對外交流、引導海外輿論的積極作用。
這其中,《中國新聞周刊》著力布局海外出版,目前已擁有英、意、韓、南亞、日等海外版。發行量最大的英國版期發量為1.6萬冊,美國版、意大利版期發量為1.5萬冊,韓文版為1.4萬冊等。該刊每年推出“影響中國年度人物”,在海外產生較大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新聞周刊》果敢地向網絡進軍,嘗試數字化走出去。該刊各海外版同步開發網站、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數字形式,其意大利版臉譜賬號的粉絲超過萬人,每月發送兩次時事通訊,受眾超過3萬人,隨著其海外關注度的不斷提升,中國聲音也將更多地傳遞給國外受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