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哲學視域下的社交媒體 對網絡文化現象的新思考

李極冰
2016年04月16日06:2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哲學視域下的社交媒體

  編者按

  媒體行業正在經歷一番天翻地覆的變化,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浪潮正來勢洶洶。以社交媒體為例,其在中國的誕生和普及超出了社會當初的想象能力。當媒體的外延變得越來越寬泛,甚至有人提出“一切皆媒體”的觀點時,新媒體技術改變了我們什麼?又在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改變?本文從哲學的視角對上述問題作了闡述,以期給所有身處這個時代的人們帶來新的思考與啟迪。

  互聯網的誕生和全球化的應用,使我們前所未有地開始同時生活在一個雙重的世界裡,即傳統的物理世界和數字化的虛擬世界。在新建構的兩個世界的關系中,我們又催生了這兩個世界的融合,誕生了新媒體的兩種新的應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媒體應用。有趣的是,這兩種新媒體技術使得傳統概念中的主體和客體的界限也愈發模糊化了。我們不僅生活在一個Internet(因特網)的時代,更開始進入到一個“everything in Internet(一切盡在因特網)”的世界中。這個世界的特征是:一切事物都在互聯網中被重新存在。

  移動媒體,特別是社交媒體在中國的誕生和普及,超出了社會當初的想象能力。今天,中國的手機上網用戶數已經超過9億,僅僅是微信的每月活躍用戶數就超過了5億。而作為以社交媒體為特征開始在中國普及的微信,在今天已經遠遠超出了社交媒體自身存在的意義。社交媒體在今天的中國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影響力?這也許需要我們跳出技術的層面,從哲學的視角給予另一種解釋。

  新媒體中人與世界的意義關系

  我們常常聽到一種說法:信息化和網絡技術對人的發展和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那麼,這種對當下人性的形成和人格的變化產生的影響,最根本、最直接的因素是網絡技術嗎?

  從信息化形成的技術物理層面來講,這種觀點是被我們大多數人所認同的。而這個由計算機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耦合所產生的技術大系統,為什麼可以使當下人類形成網絡人格和網絡人性?社交媒體就在這裡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在其中,人與世界產生了新的意義關系。與其說是信息化時代帶來了對每一個具體的人的影響,也許不如說是社交媒體對我們每一個人帶來了不可回避的影響更為直接簡明。所以我們看到不是新技術本身,而是在新技術影響下的一種新的方式,正在對我們人性的形成和變化產生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所以我們從哲學的角度看,社交媒體的本質是它形成了一種新的關系世界。在人與人的交流中形成了新的人際關系、新的社會關系。

  新媒體中人與世界的系統關系

  從系統論的角度看,新媒體的構建使網絡技術走進千家萬戶,成為社會化的文化現象。

  從技術體系的組成來看,今天的社交媒體主要是由以下6種重要技術所形成的宏大系統。它們包括:廣播技術、有線與無線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語言圖像符號識別技術、桌面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技術以及雲計算與大數據處理技術。

  有趣的是,不同領域中分門別類的技術在最近30年內產生了多次的融合(或結合),這種融合又進一步產生了在分門別類領域中工作的人們事先沒有預料到的兩個重要結果:技術宏觀大系統的涌現現象,以及隨之而來的基於虛擬數字世界的文化大系統的涌現現象。

  這兩種大系統的涌現現象,是在兩次重要的技術融合的基礎上發生的:一次是芯片運算技術與計算機算法技術的結合(即硬件計算能力與軟件計算能力的結合),一次是移動通信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融合的結果使我們進入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技術系統的多次融合,最終導致了傳統媒體走上今天的“融媒體”階段。這一現象,無疑將對每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甚至是對價值觀形成的前提性條件,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新媒體中人與知識的形成關系

  新媒體中形成的知識,為什麼是一種新的人工智能知識?

  在人工智能的視角下,今天的社交媒體可以建立起媒體與人的一種新型關系(人機交互界面關系),生產出一種能夠做出互動反應的媒體智能機器——APP。APP以新的人類智能模擬方式或近似的方式,以新的知識方法來建立人類的知識體系。通過新媒體的APP,我們可以剝離出蘊含在社交媒體之中的三種基本智能關系特征,存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新媒體與知識形成的數據關系。社交化的新媒體產生了大量的社會數據,透過數據結構之間的關系,社交媒體幫助我們依托“大數據”走向“大決策”。二是新媒體與知識形成的計算關系。人們通過相應的技術,形成了對大數據在雲端的計算能力和數據雲的整合能力,依托這種能力,我們可以再進一步建立起一套在計算機邏輯推理方法上所形成的新型知識體系。三是新媒體與人類累計智能的關系。通過新媒體間的互動,我們不僅可以實現人際之間的新的互動行為和新的協作行為,更重要的是,當這種新的協作關系建立后,我們又使新媒體成為人類的一種新的智能累計方式。

  新媒體中人與自身價值的存在關系

  信息化時代催生了我們今天的“泛媒體化”時代。從人在生活中的關注力和直接作用點來看,今天的一切都在媒體化,一切都在以媒體化的形式存在。不管是滴滴打車,還是網絡金融,還是社交聊天,在今天都是以媒體的形式,而不是技術的形式展現在大眾生活之中。

  我們越來越意識到,新媒體在今天正在催生一種新的人的存在活動,一種新的身份認知活動,一種新的類文化活動。在新媒體的互動結構特征作用下,新媒體在今天的價值內涵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媒體的消息傳播意義。把新媒體僅僅作為一種“體用觀”中的“用”或是一種工具,已經不能反映出新媒體的本質。

  總之,從新媒體與虛擬文化、與人的虛擬存在關系來看,社交媒體文化在今天正在逐漸成為一種新型社會生活狀態。我們每一個人,作為“我”,作為“此在”(海德格爾提出),所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存在的過程和形式、所存在的意志與自由,都在新媒體所建構的主體間的關系中,在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的二重實踐和切換存在中,在新媒體形成的“主體—客體關系模糊化”的新世界中,被重新定義和重新存在。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哲學系﹔作者系知名信息經濟學家,工信部電信專家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聯通集團公司總經濟師)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