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6年第4期

應對新形勢要求  助力新媒體聲音

——媒體融合下的網絡新聞評論探析

宋顯仁 
2016年04月21日15:12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與時俱進的媒體發展趨勢為媒體融合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也加速了媒體融合的成果顯現。借助媒體融合的力量,拓寬網絡新聞評論之路,我們需要積極應對新形勢要求,主動助力新媒體,發出時代的聲音與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強音,從而匯集各方意見和智慧,傳遞社會正氣,表達共同願望訴求,推動良好輿論氛圍的營造。

一、媒體融合的新形勢下,對主流媒體的網絡新聞評論要求更高,時效性更強,針對性更強

(一)比速度與比觀點是新要求

媒體融合下的網絡新聞評論與以往的新聞評論有所不同,有時候最重要的是比速度。比如,新聞的發布有時候已經達到了與新聞發生的同步滾動(含廣播電視的直播、微信等新媒體發布)。所以,這時候的評論不僅僅是針對新近發生、剛剛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評論,還要求能夠做到近似於在新聞事發現場的解讀和點評。這對新聞評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網絡評論作者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新聞事實,有針對性地抓住主要矛盾,切中要害,准確地發出好聲音,在新聞事件的引導、傳播中形成權威的視角,傳遞正確與理性的意見。

如2015年5月2日發生的慶安槍案,事件傳到網上后可謂眾聲喧嘩,網友紛紛對警察開槍的合法性提出質疑,甚至有人提出這又是弱民碰上了惡警。也有人發問,不敢公開視頻真相的背后水有多深?5月9日,新華社發表了題為《真相別總靠“倒逼”》的評論,文中稱,既然事發在眾目睽睽之下,現場也有監控錄像,不妨公開完整的視頻,邀請更權威中立的部門參與調查,以此贏得公信力。認真負責的調查,及時主動的公開,是對突發事件最好的應對。掌握了更多傳播主動權的公眾,需要更多真相,而且真相不能總靠“倒逼”。新華社這篇評論,說得很中肯,時效性和針對性都很強,代表著許許多多關注者的呼聲,也可以說是給應對突發性事件的人上了一課。

2015年5月14日,央視公布了慶安火車站襲警事件的完整視頻,當天,央視網發表了《別蒙住慶安襲警案的“輿論眼”》,這也是一篇時效性強、針對性也很強的評論。文章寫道,“過去12天裡,很多人都在用自己習慣的方式,來關注此案。大家投以關注,是聚焦在一個詞上——公正,社會公正、執法公正,等等……這就需要大家在法治思維之下,保持足夠的審慎態度,避免斷章取義,避免嘩眾取寵,避免在事實未明之前就人為制造輿論情緒和群體對立。”文章說到了點上,分析鞭辟入裡,能夠做到視角權威。

(二)強化引導和監督作用是網絡新聞評論的必然

新聞評論具有引導作用,在新聞發生時快速分析新聞事實,為受眾解疑釋惑,幫助群眾明辨是非,更容易加深人們對新聞事實和重要問題的認識。新聞評論具有監督作用,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的前提下,對新聞發生時暴露出來的違法、違規現象和不正之風進行怦擊,也利於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這方面當然也講究有所為有所不為,關鍵是要對新聞事實准確分析,准確發聲。新聞事件還在繼續,就對已發生的事實進行評論,這是媒體融合下的網絡新聞評論的需要。因為媒體融合下的每個人、每台手機都可以變成媒體,每個人都可能會成為自媒體的記者、編輯,任何一個網民隻要想表達,他就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新聞事件進行評論。所以作為主流媒體先聲奪人,強化引導和監督作用,把握好正確的輿論導向,就顯得尤為重要。即使是地市級媒體,比如我們地市廣播電視台,節目上了網絡,原先覆蓋范圍小的瓶頸被輕而易舉地突破,可以在網絡的無限空間上漫游,新聞評論也應與時俱進。

所以說,是媒體的融合逼使網絡新聞評論更要反應快速、准確及時,尤其是應對突發性事件,我們的主流媒體除緊盯事態的進展,對事件的發生、處置、引發的各類問題等情況進行全方位立體性報道,並分析事件的來龍去脈和發展趨勢外,還可以用評論的方式、讓觀眾參與討論等形式,擴大報道的深度和廣度,表明媒體態度,形成輿論強勢。

二、媒體融合的新形勢下,網絡新聞評論要把握深度,要體現建設性思維,力爭達到撼動思想

(一)撼動思想的聲音最難得

“互聯網+”時代不缺乏聲音,唯獨缺乏好聲音與好觀點,缺乏建設性思維。媒體融合下的網絡新聞評論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一批思想好、有深度、能起到積極引導作用以及對人們思想起到撼動作用的好評論挖掘出來,及時傳遞給人們,甚至是可以做成專題討論的形式,讓真理更加容易呈現,讓思想空間更加廣闊,以更好地凝聚我們所需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比如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人民網的《中國改革“再出發”的總宣言》,二等獎作品、中國新聞網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今開幕 全球關注中國改革再出發》等,圍繞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這一重大主題,深入解讀,及時發聲,積極穩妥地引導了網絡輿論。“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行進在改革的新征程上,唯有保持勇毅、務實篤行,上下同心、攻堅克難,才能實現總書記強調的‘通過改革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創造更美好的中國。”這樣的圍繞重大題材及時發出的聲音,就是好聲音。

又如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作品《限制“公款消費”本質是制約權力尋租》,這篇網絡評論是中國經濟網聚焦中央“八項規定”系列評論中的一篇。文章從網民關注的熱點話題切入,並從經濟學角度展開分析,讓網民認識到遏制“公款消費”不僅是“反腐敗”的措施,還蘊含著深刻的“經濟學”語義,本質是為了制約權力而不是抑制消費,有力地回應了質疑之聲。圍繞社會關注熱點表達意見,這就是好觀點。

讓我們再看看鬧得沸沸揚揚的“掏鳥獲刑”的網評。2015年12月1日,《鄭州晚報》發了一篇《掏鳥16隻,獲刑10年半》的新聞。新聞傳到了互聯網上,於是就有了《被重判的鳥事和被輕放的貪官》這樣的新聞評論,引發許多網民吐槽法律不公,有人因此發問法律到底是保障人權還是保障官權?有人還以“竊國者侯,竊鉤者誅”作為點評。而隨著媒體調查的深入,新聞很快反轉過來。原來,網友忽略了該大學生掏的是燕隼,而不是一般的鳥,而且不是初犯等信息,這些信息逐漸被披露后輿情這才歸於冷靜。可見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在此基礎上的明辨是非、准確發聲才是新聞評論的生命。同樣針對這“掏鳥”事件的評論,新京報也發了評論《掏16隻鳥被判10年半到底冤不冤》,文章從法律角度進行分析,有理有據,讓人信服。最后作者寫道:“保護動物不能光靠嚴刑峻法,如何引導社會大眾多識鳥獸草木之名,普及保護動物的相關法律法規,才是治本之策。”可以說,評論說到了點上,把討論引向深入,給出相應的對策,這就是建設性思維。

(二)深度與建設性思維缺一不可

強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互動意識,可以最大限度地放大權威聲音和引導輿論。在人人都是媒體的情況下,網絡論壇、博客、微博微信、貼吧等網絡社區,因為具有隨意性,一旦新聞發生,尤其是突發事件發生,往往就會出現一些不實傳聞和負面評論。在這種情況下,主流媒體利用好自己的新媒體顯得十分重要。要以最快速度發布權威信息,讓自身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在網上延伸,有效地放大准確的聲音,從而影響網上輿論。而推出有深度的新聞評論,就是對輿論最好的引導,對謠言最好的正面的回應,不但可以澄清事實,最大限度地壓縮謠言傳播的空間,更為危機事件的處理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三、媒體融合的新形勢下,網絡新聞評論要注意形式的豐富與創新

新媒體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的特征。每一種新媒體的出現,在信息傳播上必然帶上這種新媒體的技術特征,產生新的形式,網絡正是這樣。

如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東方網的《制度創新──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特別專題》, 除了文字圖片外還引入漫畫,其中的《東東“漫”游自貿區》由12個關鍵詞、72幅畫面組成,用通俗易懂的情景、對話,分析了自貿區的特別之處,得到了網友的高度肯定。而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作品、溫州新聞網的《從老板問水到全民治水──溫州“變水”全景透視》網絡專題,充分運用互聯網元素,以“一個人的懸賞”“一群人的行動”“兩幫人的聯動”為主線,延伸出多個子專題,綜合了大量的原創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和消息、訪談、評論等多種新聞體裁,全景展示“懸賞局長游泳”引發的老板問水、全民治水行動。這樣的專題內容豐富,手法創新,及時響應社會關切,引導了輿論熱點,擔當社會責任,值得借鑒。

又如,我們的廣播電視節目或其它新聞視頻、圖像通過網絡來傳播,與傳統的傳播方式不同,以前是你播什麼,我就聽什麼、看什麼,而現在網友可以馬上在網上評論,可以是文字評論,可以是聲音評論,也可以使用圖片評論。從這方面來看,主流媒體的網絡新聞評論也要創新,在注重刊發完整的原創性評論文章的同時,也要講究融合,比如大V們的精彩評論可以制成音視頻,文本和音視頻同步上傳,方便受眾選擇。目前,不少網絡評論內容精彩,見解深刻,如果制成音視頻,就方便人們享受獨到的見解和閃現的思想火花。大V們網上的精彩評論被廣播電視採用,廣播電視上的精彩評論在網上廣泛傳播,這實際上就是融合、共贏。

在同質化競爭嚴重的當下,隻有網站原創的重頭新聞評論才可能受關注,也要注意留言板跟帖和論壇的評論,講究融合,加以引導。隻有這樣,才能把握發展趨勢,整合新觀點,引導輿論場,從而擴大影響力。

四、媒體融合的新形勢下,要加強新聞評論隊伍與平台的建設

一是要壯大網絡新聞評論隊伍,強化培訓與素質提升。這要求媒體要有自己的新聞評論陣地,每當有社會關注的事件發生時,都能及時發聲,表明自己的態度,這樣才能搶佔輿論高地。而對新聞評論員來說,加強學習,拓寬知識面,增強敏銳性,強調看問題的客觀、公正和全面,分析問題角度的獨特和專業,等等,這些都是需要的。

二是媒體與媒體之間要加強互動。比如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互動。為順應時代發展,多數電台或電視台旗下也成立了網站,推出網站的評論,融入了新媒體發展的大潮,這些都是很好的平台。

三是注意融入群眾評論觀點。網絡新聞評論的開放性很強,不僅是媒體的權威點評、專題評論,也可以增加廣大網友、群眾對媒體、對事件的評論,搭建好群眾聲音的平台,讓網絡新聞評論的廣度更大一些,形式更豐富一些,效果更明顯一些。廣西新聞網主辦的評論頻道《桂聲•網評》2014年7月9日上線,至今已建成了來自全國各地的500人的評論員隊伍,而且隊伍還在擴大。目前,《桂聲•網評》日均收稿約200篇,有力地唱響了“八桂之聲”。

四是要調動時評家們的積極性。比如,多舉辦些學習討論活動,從而加強思想碰撞,提高評論水平。《桂聲•網評》為特約評論員開設獨立的個人主頁,對先進評論員和優秀稿件進行獎勵,有力地調動了時評家們的積極性。

五、結語

媒體融合的發展是大勢所趨。在媒體融合的春風下,網絡新聞評論迎來“互聯網+”時代,前景十分看好。百家爭鳴促發展,百花齊放凝民心,讓新媒體的旗幟更鮮明,話語權更強烈,網絡輿論環境更理性化與淨化,需要新媒體、評論作者、有時代擔當的網民共同詮釋良知、責任。

(作者系貴港廣播電視台副台長)

(責編:王妍(實習)、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