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奘》平淡無奇才可貴 歷史故事的現實意義

近日上映的電影《大唐玄奘》講述了1300多年前唐朝高僧玄奘遠赴印度求學的傳奇故事。玄奘堅持不懈,一心向佛,朝著心中的聖地那爛陀寺不斷前行。他不僅將大量佛學經書從印度帶回了中國,也將盛唐的文明傳播到了沿途各國……編劇鄒靜之根據《大唐西域記》的史書記載,選取了玄奘西游這一段進行電影劇本創作。這部影片沒有絢麗的布景、沒有復雜的人物關系、沒有重口味的矛盾沖突,完全根據歷史故事創作,對在各種驚險刺激的商業大片之中浸淫已久的觀眾來說有些平淡無奇。這正是這部電影的可貴之處。在魔幻題材影片扎堆、商業氣息濃重的市場環境下,創作者用嚴肅的創作態度挑戰“玄奘西天取經”這個難以駕馭的題材,以真實的歷史文本出發,遵循現實主義的表現方式,人物塑造和事件選擇盡可能接近真實歷史,最終呈現了一部具有宏闊視角、深刻意蘊的史詩巨制。
人物刻畫是這部電影的特色。拍攝過《蕭紅》《秋之白華》等多部人物傳記片的導演霍建起並沒有選取娛樂化的改編或大量虛構的情節講述西游故事,也沒有將玄奘塑造成“高大上”的精神領袖,而是將其還原到“人”的層面來直敘這段經歷,讓觀眾以平視角度去了解玄奘這個人和他留下的故事,去理解玄奘的內心世界和西行的精神歷程。西行的道路上有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種奇妙未知的經歷。鏡頭裡的玄奘只是一個普通僧人,被困沙漠之中飢渴交加,也曾一度陷入迷茫,甚至感到絕望。然而,一個人的行為都是因為其不懈的堅持,才具有了非凡的意義。這一點正是這部影片所要展現並傳遞的主旨所在,也是主創在創作過程中一直在堅持的信念。在富有情感的表現方式之下,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心理共鳴,仿佛跟著玄奘的西游歷程,經歷了一場精神蛻變和思想洗禮。
在藝術呈現方面,該片沒有刻意追求商業類型片那樣戲劇化的張力,在當前以娛樂化和社交化為主要訴求的電影市場上顯得卓爾不群。但影片帶給觀眾的觀影體驗並不是乏味無趣的。雖然不像一些商業影片那樣,讓人開懷大笑或直呼刺激,但《大唐玄奘》卻引發觀眾對人生的深刻思考,並激發內心深處的那份堅守信念。
《大唐玄奘》之所以有這樣的藝術魅力,在於主創團隊力求真實還原玄奘大師西行尋求佛法的艱苦過程。在電影技術發達的今天,他們採取原始的創作手法,幾乎重走了一遍玄奘西行之路,切身體驗那段艱苦卻富有啟迪意義的行程。從一望無際的黃沙,到一片素白的雪山,再到色彩濃烈的古印度,影片中的場景無一不是視覺盛宴,在推動劇情發展的同時,帶領觀眾跟隨玄奘的腳步,從長安一直向西,走到了天竺,也走進了他強大、堅韌的內心世界。這部電影讓人們感受到的,不僅是玄奘精神的堅定不移,也是藝術創作中的堅韌不拔,還有對遠大的文化理想和悲憫的藝術良知的深刻思考。
《大唐玄奘》的上映,恰逢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計劃不斷推進實施之時。這一時代背景賦予了這部電影更加深遠的現實意義。創作者從歷史故事中找到與現實世界產生勾連的內容,實現了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有機統一。這部電影的成功提醒中國電影人,相對於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電影的社會效應。一味用搞笑、顏值、話題等淺層娛樂元素獲取一時的票房成績並不是電影藝術發展的長久之計。電影創作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攀登創作高峰,將兼具藝術性、思想性的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引領大眾審美取向,對現實世界產生積極影響。(牛夢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