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3期

親子類真人秀“熱”下的冷思考

劉鑫婷
2016年05月24日16:46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親子類真人秀作為電視真人秀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豐富了我國的電視熒屏,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帶來了受眾的追捧。在此情況下,更多的節目進行跟風、復制,忽略參與者的節目制作情況常有發生。親子類真人秀的“熱”下,廣電總局出台“限娃令”,引發各界討論。筆者就親子類真人秀節目制作、商業運作、價值訴求方面進行分析和討論,在問題中思考出相應對策,在優秀節目中尋求出更多的有益方法。

關鍵詞:親子類﹔真人秀﹔創新﹔價值

近年來,真人秀在我國電視市場大行其道,其中,親子類真人秀、相親類真人秀、游戲益智類真人秀可謂各領風騷。親子類真人秀方面,在《爸爸去哪兒》取得巨大成功后,多個上星衛視發力,制作多檔親子類真人秀,在如火如荼扎堆辦之時,廣電總局出台“限娃令”,嚴控未成年人參與的真人秀節目,細則包括數量、節目內容及播出時間等,對各衛視打了個措手不及,也讓在親子類真人秀“熱”的大環境下對親子類真人秀未來的發展進行冷靜的思考。

親子類真人秀指的是父(母)與孩子在人為預設情境下,共同完成任務或游戲的生活記錄,展現的是親子教育、親子情感表達等方面,具有大眾性的訴求。我國親子類真人秀取得了一定的關注度和成績,也引發了很多的質疑和討論。筆者就親子類真人秀的節目制作、價值訴求、商業運作等方面,對現存親子類真人秀的發展進行探討,以期節目制作人和受眾都有更多的反思。

一、節目設置復制化,另辟蹊徑是突破

親子類真人秀在我國的發展現狀是良莠不齊,高收視率的節目會迎來每一季的期待,其他的節目即使收視率不高,也會堅持做每一期每一季,在這樣的規律之下,優質的節目會帶來更多的商業利益,轉而制造更優質的內容,很容易形成優勢的品牌電視節目“IP”[1],節目“IP”是可以遵循和復制的模板,優質的節目不約而同選擇的是版權購買引進,而其他節目則不約而同選擇盲目跟風和復制。

從目前我國親子類真人秀節目設置中,大家幾乎看到的都是一位家長帶一位孩子參加,而且多為明星父母子女。因為對他們的家庭關系及狀態是普通人想“窺伺”的,他們參與到親子類真人秀中,滿足了受眾的好奇心,提高了收視率。長此以往的參與角色也越來越多地限定在了少年兒童,而非成年的親子關系上。滿屏的明星加子女讓受眾處在了視覺疲勞當中,我們很少看到參與的素人,即使有,涉及到鄉村等弱勢群體的孩子是幾乎絕跡。

在節目環節設置中,因為角色多涉及少年兒童,沒辦法展開挑戰性的游戲,多為大同小異的枯燥任務,如睡覺、做家務、做游戲、旅游等。親子類節目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孩子的童真童趣,但是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出位的意識或個性,很容易陷入乏味的禁錮中。體現出的節目主題,也多為親子互動的關系。

想要異軍突起,需要另辟蹊徑。一方面,可以從角色設定中,進行成年人親子的展現,即使制作水平上有所欠缺,江西衛視的《帶著爸媽去旅游》也讓觀眾看到了成年人親子的關系﹔浙江衛視的《我不是明星》從星二代出發,鼓勵其自主努力,穿插親子互動,加入了更多的演藝元素,勵志實現夢想的主題更加獨特鮮明。因為受眾的口味要求顯著性的人事,制作留守親子、殘疾家庭的弱勢群體的節目也未出現。另一方面,可以結合時事熱點和話題,打造形式上不一樣的節目設置,如北京衛視的《二胎時代》加入到的是兩名孩子(一名為自己的子女,另一名為陌生家庭的孩子)和父母,結合的是二胎話題。同時,也可以回歸原始主題,母親和孩子的關系,湖南衛視即將播出的《媽媽是超人》也讓人耳目一新。

但《二胎時代》本身加入到非親屬的弟弟或妹妹,目的是為了讓孩子適應,但也會對孩子的陌生感造成影響,后期相熟后弟弟妹妹離開,更會增加生活的變動,對孩子造成心理影響。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也不得不對親子類真人秀的價值觀及意義導向進行反思。

二、節目多娛少教“泛成人化”,人本意識是重點

親子類真人秀取得成功,主要的受眾吸引點在於童真童趣,其次是對家長父愛母愛的感悟,以及教育孩子方式方法的探討[2]。從中看到,主要的訴求點在於套牢孩子的童真,更多地體現了樂,其他的教育功能自然變異或弱化了。

之前說到的要突破同質化的設置及簡單的節目環節,就必須在前期的情境設置中,后期的節目剪輯和制作中,更多地體現出制作者的“聰慧”了。然而制作者並非參與人物本身,他們進行的畫面字幕的結合、情境的設置不同,會形成不同的語境,造成了生活本身的“失真”,也許會帶來更多的娛樂,也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其中之一就是“泛成人化”。

首先,因為成人想要看的是沖突是娛樂,為了增加可看性和娛樂性,設置“成年人”劇情和任務:讓孩子獨立完成任務,要麼孩子手足無措,嚎啕大哭,要麼孩子安全隱患重重﹔安排兩個有矛盾的孩子在一起,為的是緩和和讓孩子自己處理矛盾,沒想到沒有大人的引導,導致了沖突﹔交換爸爸、媽媽出差不管你等這些“特殊情況”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缺乏安全感﹔在節目中創造“惡作劇”,讓孩子們內疚或撒謊的表現。

“泛成人化”的應對,需要制作者提高少兒本位意識,而非成年人的視角去制作和安排,過程中也需要相應的少兒心理學、教育學知識,甚至可以配備相應的心理或教育專家,防止在設置劇情的過程中,引起孩子的心理問題,讓父母也從中學習到情境下的教育方式,才是節目制作的娛樂於教的根本。如國外的著名親子類真人秀《超級保姆》,參與者是素人,受歡迎的原因在於根據全程的事件及問題,心理專家進行及時的跟進和解答,傳授科學的方法,讓參與的父母孩子從中學習,讓受眾有益借鑒,也會加入親子的嬉笑怒罵作為作料。

其次,在節目后期制作中,很多節目開始還會附帶有漢語拼音的大寫標題,為了少兒受眾考慮,后來制作競爭壓力加大,就改變了適合孩子觀看的方式,脫離實際,隻為了適合劇情,卻不適合實際和審美。如有妹妹安慰哥哥,為了達到收視效果,制作者加入了成人的“壁咚”語境,讓人浮想聯翩。后期經常出現的“神字幕”,讓我們擁有更多的語境去了解,孩子有一個表情,便有了內心戲,有一個情節,便有了劇本,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跟了上去。失去了真人秀本身的“真”。

電視提供給受眾的是一種“擬態環境”,即選擇加工后的畫面和情節,親子類真人秀在眾多的參與時間當中,看到的只是每期一個小時左右的劇情,真正生活的原汁原味已經弱化。這讓節目組有很多素材去“制作編輯”。節目制作需要娛樂,更需要謹慎,觀眾需要引導,更多的“神字幕”隻會讓觀眾百煉成鋼,制作者的“用心”很可能變成“玩弄”,人為化了觀眾喜歡的這份純真。人本意識即站在參與者的角度,注重受眾的思想,更多的換位思考。

三、節目價值難把握,社會效益是根本

真人秀是真實記錄,但是進入到商業化的渠道,需要進行商品化的包裝才能產生價值。前面說到的節目制作,進行了受眾媚俗化、娛樂化的包裝,取得了一定的商業利益,卻傷害了受眾渴望孩子本真的社會效益。在節目制作完成后,一系列的商業價值已經形成,從節目到商演再到電影,親子類真人秀產出了明星的熱潮價值,也產出了明星子女“一夜造星”的價值,它在經濟效益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其中社會效益的把握卻如履薄冰。

我國益智游戲類真人秀做的比親子類較好,在節目播出后,開啟基金及扶助計劃,如《奔跑吧!兄弟》實施“跑步計劃”,對偏遠地區進行捐助。親子類真人秀播出后,更多的是明星子女參與商演,提升自身的關注度﹔大家樂搜的是明星及子女的衣食住行用潮流,引發的並非是對社會熱點的關注、公益項目的討論。

電視屬於傳播面較廣的媒介,具有一定的地位賦予功能,即使素人孩子上電視,接受的也並非是同齡人的眼光,更多的來自非同齡段人的評價和追捧,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孩子的知名度上升了,相應的“萬種矚目”的壓力隨之增加,節目組花精力去打造劇情,讓孩子適應,家長花人力財力,讓孩子適應,目的是把孩子培養成童星,破壞了孩子的童真,也很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孩子早熟,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3]。加之本身因為攝像機是居高臨下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公眾性,孩子和家長的表現肯定和真實的情況有所不同,孩子更多的學會了表演和修飾,孩子看問題考慮事情、說話,有了大人的方式和樣態,孩子本身的價值是健康的成長,失去了孩子本身的童真,也失去了作為電視人的責任。

國家對親子類真人秀的“限童令”已經體現了監管力度,但需要更多的引導。電視媒體人的責任和意識也應提高,注重社會責任感、真善美的價值觀,傳遞知識。要電視節目可持續、健康的發展,應該注重更多的教育性和公益性。如開展公益課堂,對未成年進行關注和保護,而不僅僅商演電影,把獲得的經濟效益更多渠道的轉化到社會效益當中。在節目設置中,結合到更多的公益和社會服務中去。同時,就我國的背景和文化認知,避免同質化,開發新穎的主題節目和設置。

當然,親子類真人秀“熱”陣下,也有它的可取和成功之處,在節目設置上,抓住了觀眾的訴求和喜好,從顯著性、趣味性出發,可以結合更多的生活中重要性、時新性的特點﹔在節目價值的開發上,也注重了文化價值的表現,如在節目取景中,注重本土化景色﹔在節目展現中,融合中國傳統價值和元素。傳統的文化與時下的社會文化相結合,不刻板,吹來了一陣清涼之風。在寓教於樂上,我們看到了從多種類型節目中吸取有益做法的改變,也看到了一季又一季節目的全新改版和改進。

總之,電視是一個傳播面較廣的大眾媒介,需要我們正確對待借此展現的每一類節目,親子類真人秀涉及到的是家庭生活和關系,表現面和影響面更廣,我們不能因為影響力大而盲目跟風獲得經濟效益,應更多的著眼在社會效益之上,創造更優良的節目。

參考文獻:

[1] 高璐.親子類真人秀“熱”下的冷思考[J].電影評介,2014(19).

[2] 馬名揚.親子類真人秀節目未來發展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5(2).

[3] 蘇暢.比較視野下中韓親子互動類真人秀節目異同分析[J].新聞研究導,2015 (1).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