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傳播中的“審丑異化”成因研究
摘 要:網絡媒體為普通民眾揭露抨擊社會丑相提供便捷高效的發聲渠道,有利於充分發揮大眾媒體監視環境的社會功能。但網絡傳播活動中不良的審丑行為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及媒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需引起公眾的高度警惕。理性審視網絡“審丑異化”現象,有利於受眾樹立正確的審丑價值觀,進而提升自身明辨美丑、棄惡揚善的能力,對營造健康和諧的擬態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網絡傳播﹔“審丑異化”﹔審丑心理﹔媒體責任
賽博空間的深入發展徹底打破了傳統媒體時代主流意識形態與精英文化佔絕對主導的歷史格局,促進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推動多元聲音與多元文化的深層融合,有利於構建一個更加健全的話語體系。在日益寬容的言論自由背景下,互聯網使普通民眾擁有更加便捷高效的發聲渠道,使草根階層獲得相對寬鬆的意見表達空間,為社會公眾揭露抨擊各類屢禁不止的丑惡現象提供可能。網絡媒體正在發動一場聲勢浩大的全民“審丑運動”。網絡“審丑”是指在日常信息傳播活動中,網民依據自身的道德評判標准,對現實生活中的丑陋、粗俗、陰暗、罪惡、怪異、卑劣等非正義行為進行審視,並做出正確的善惡褒貶等價值判斷。“丑”通常包含兩層涵義:既指審美外觀上的不和諧,又指倫理道德中的惡。毋庸置疑,適時的網絡“審丑”行為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然而,網絡媒體提供的是匿名化的虛擬交流空間,民眾壓抑已久的負面情緒一旦獲得釋放的可能,勢必如洪水猛獸般難以阻擋。非理性的審丑行為必將會導致新的傳播問題出現。
一、網絡傳播中的審丑異化現象
公眾在對社會丑行進行審視的過程中通常會形成某些特定的情感傾向與價值觀念,正常情況下表現為對美的追求與發揚,對丑的厭惡與抵制。在正確審丑價值觀的引導下,審丑者往往將追求“真善美”,棄絕“假惡丑”作為基本目標,並通過一系列努力將現實存在的“丑”改造成未來期待的“美”。站在信息傳播的角度來看,網絡審丑的正面效應就體現在通過示丑來抑丑、依托露丑來襯美、借助揭丑來求美。網絡媒體通過將社會丑態進行呈現,引發全社會的監督,促進公眾的覺醒,進而達到抑制丑行蔓延,激勵人們棄丑求美的目的。
值得警惕的是,網絡正在培養大眾另類的審丑價值體系,露丑成為人們一夜爆紅的制勝法寶。網絡紅人、幕后推手、社會公眾、大眾媒體借機聯合起來,利用網絡平台忘我宣泄,縱情調侃,甚至將獻丑作為一種對抗權威的有力武器,並主觀上認為網絡審丑的盛行暗示了非精英主義文化和民間話語權力的絕對勝利。隨著網絡“炫丑”行為的病毒式蔓延,原有的審丑理念正在背離其自身特性,逐步產生變異。
“審丑異化”是指原本合理的審丑理念違反了自身原有的思維邏輯,背離其應該具備的內涵特征,審丑者產生嚴重的價值偏向,不以審視批判為目標,而是在自我的錯亂與迷失中將審丑變異為媚丑、嗜丑與學丑。長此以往,人們在錯誤價值觀的影響下逐漸淡忘抑丑揚美的終極目的,不再以丑為丑,反而以丑為榮、以丑為美。
二、受眾“媚丑”心理加速審丑異化進程
“審丑異化”是復雜社會因素影響下的必然結果。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目前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各項制度還有待完善,形形色色的社會丑惡現象確實存在且屢禁不止,這就為網絡媒體提供了十分豐富的信息原料。合理的審丑心理應表現為立場鮮明,心態端正,時刻對丑惡現象持嚴厲的批判態度並加以遏制。而異化后的“媚丑”心理則顯得更加多樣,常表現為娛樂、從眾、叛逆、窺私、宣泄、嘲諷等復雜心態。
(一)虛擬空間滿足公眾宣泄現實不滿的需求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增大,生活成本提高,人群之間日趨疏離。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矛盾、官員腐敗、命運不公以及對生活的絕望,促使受眾產生逆反心理。網絡迎合了當下部分民眾浮躁、空虛、無奈的心態。情感空虛的網民抱著游戲人生的態度,為了獲得短暫的審丑愉悅,如看雜耍一般冷眼旁觀他人“丑相”。有的網民在審丑過程中不較真兒,不評判,隻為湊個熱鬧,以達到舒緩疲憊身心的目的。有的網民則通過圍觀他人的丑怪表現,給予斥責、奚落、調侃、嘲諷、挖苦、中傷、辱罵、詆毀,甚至是人身攻擊。人們在鄙夷和謾罵中釋放自己在現實中壓抑已久的情感,在丑行消費中體驗宣泄的快感。
(二)丑行泛濫培養受眾另類的審丑價值觀
傳統媒體善於將主流價值觀放置到一個足以令人仰望的高度,受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巨大沖擊,人們對正統說教、權威主義、精英文化以及主流價值觀不信任,對傳統的道德教育嗤之以鼻,對真善美的事物加以抵毀。部分人認為傳統規范上的整齊劃一、協調勻稱、善良正義的審美價值觀已經過時,凡是傳統認為美的東西都拿來嘲弄一番,凡是傳統認為丑的不符合常理的事物都加以吹捧[1],網絡媒體海量的負能量訊息正好迎合滿足了此類公眾的審丑欲望。德國女社會學家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曾經提出過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論,她指出“人們在表達個人意見時為了防止被群體孤立,往往會在周圍環境壓力下屈服,最終轉向附和大多數”。當越來越多的人被虛擬空間即時更新的令人尖叫的丑行所吸引,並展開激烈的非理性討論時,將誘使更多不明真相的人因害怕自己“OUT”而加入到審丑隊伍中來,進一步促使審丑價值觀的扭曲錯亂。
(三)網絡傳播滿足公眾的窺丑欲望
隨著社會寬容度的日趨提高,大眾給予丑態公開者一定的理解與尊重,個人丑行公開化已成為網絡世界最為普遍的現象之一。人性中丑的一面具有私密性和排他性特征,所以各種偏離傳統的雷人丑行都是滿足窺探者獵奇心理的重要元素。受眾在審丑過程中不斷尋找新的刺激,然后將審丑對象的生活狀態與自身的生存現狀進行對比,人們從丑行和鬧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人越出丑“我”就越快樂,人們慶幸網絡世界裡存在大量比自己更落魄的可以評頭論足的對象,有更多可以欣賞的丑態與不堪。在與他人的比較中獲得自尊,在嘲諷他人的過程中排遣痛苦。這種用幸災樂禍來維護自尊的自我防御機制,能使卑微的窺丑者彌補現實生活中的失落,達到心理上的平衡與滿足。
三、網絡媒體為丑行提供秀場
網絡傳播通過披露社會丑態並深度挖掘丑陋產生的根本原因,有利於提升受眾明辨美丑、棄惡揚善的能力,有利於營造健康和諧的信息傳播環境。但是,當今的網絡媒體看似在揭露、批判並矯正丑行,實則片面站在大眾文化的立場上,以生產丑行為要務,想盡一切辦法刺激普通大眾的點擊心理。因此,網絡媒體在審丑異化過程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網絡媒體在消費丑行中獲取眼球經濟
“點擊率是萬惡之源”,人們的窺丑欲望使媒介暴露的丑相具有較高的商業利用價值。“注意力經濟”時代,真正有價值的不是媒介傳播的信息,而是公眾的注意力。如何吸引到更多的注意力是當今傳媒行業孜孜不倦的追逐目標。反映社會正能量的信息太平淡,難以吸引媒體工作者的眼球,而荒誕離奇的丑聞則具有更強的吸睛效果。各大網站為了營造強大的點擊誘惑,達到通過販賣受眾注意力而牟取經濟利益的目的,把關者不遺余力地攫取社會陰暗面,對丑行推波助瀾,為丑態提供秀場。在眼球經濟的誘惑下,越來越多的媒體以丑為賣點,盲目追求“尖叫效應”。甚至借審丑之名行媚丑之實,不斷生產丑行、開發丑行、制造丑行、消費丑行。
(二)網絡媒體露丑而不審丑淪為社會丑相的吹鼓手
網絡媒體熱衷於毫無保留地對社會上的丑行展開纖毫畢現的報道,將人性中的丑陋面暴露無遺,將血腥暴力事件的細節、自毀形象裝瘋賣傻的網紅經歷、官員腐化墮落的過程描繪的異常細致逼真。信息傳播滿足於對丑陋、缺陷、怪異、畸形、卑賤、罪惡、血腥、荒淫、粗俗等行為進行簡單呈現,卻弱於富有精神高度的觀照與審視,缺乏深度反思與理性引導,停留在以丑為丑的初級階段。網絡媒體追腥逐臭的行為不僅不利於遏制丑行,反而淪為社會丑象的吹鼓手,謀殺公眾精神文化領域的同時,誘使更多丑行跟風而上。
(三)網絡媒體在審丑疲勞趨勢下加強對“丑”的開發力度
當網民在審丑狂歡的戲謔中漸漸平靜時,卻不知自身的審丑敏感度在下降,審丑鑒賞力在弱化,不知不覺中深陷審丑疲勞的境地。面對麻木不仁的公眾,媒體似乎也變得別無選擇,隻好加大“丑”的力度、增加“丑”的密度[2],不斷打破常人的道德底線,刺激審丑者的生理感官,挑戰大眾的心理承受能力,拼命制造情感上的尖銳矛盾與沖突,甚至不惜扭曲真實、煽動愛恨,靠噱頭和話題致勝。多數情況下,傳統媒體往往也不甘寂寞,順勢加入到審丑隊伍中來,記者爭相採訪,網友積極互動。媒體的聯合互動,使原本私密的私人丑態擴散成盡人皆知的社會公共事件,使病態的個體超越個人空間,瞬間獲得更多曝光率,進而誘發非理性公眾的點擊、熱議和追捧。
四、結 語
網絡傳播具有強大的輻射性和互動性,它在審丑異化過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為促進網絡審丑的良性健康發展,需要大眾媒體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網絡媒體在信息生產過程中應徹底摒棄追求片面的“尖叫效應”,真正發揮媒體“社會瞭望台”的作用。始終把公共性和公益性放在首要位置,將善良、正義、責任和美挖掘出來,讓人們感受到幸福的正力量,強大的文化感召力,進而增強對國家的歸屬感和社會的認同感。面對現實社會組織中充斥的形形色色的社會丑態,媒體工作者需進一步加強道德意識、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充分發揮把關人的基本職責,堅持審丑適度原則,做到明辨是非、表達適當。能及時剔除以各種不良目的而搞怪的示丑者,降低丑聞炒作類信息的曝光率和輻射力。面對非理性的網絡審丑趨勢,公眾應該樹立正確的娛樂審丑觀念,保持一種健康客觀的心態,堅持用正確的審丑方式看待各類社會問題。加強提高自身明辨美丑、揚善抑惡的能力,不僅要抑制丑的形式,更要抑制丑的內涵,使一切丑行在審丑過程中得到合理修正,力爭為營造健康和諧的信息傳播環境貢獻自身力量。
參考文獻:
[1] 張子娟.消費主義視角下的“網絡紅人”現象研究[D].暨南大學,2011.
[2] 蔣青林.“審丑”迷誤:主體審視意識匱乏的當今影視[J].理論與創作,2005(6).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