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4期

從《傳說的拳頭》看真人秀節目的人文關懷

李明坤
2016年05月31日14:36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近年來,我國真人秀節目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出現在公眾視線當中,其中不乏《爸爸去哪兒》《我們15個》《變形記》《旋風孝子》等明星、孩童亦或百姓參與其中的體驗型真人秀節目。受眾在收看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不同的生活經驗、人文歷史、豐富的情感等,然而在“唯收視率獨大”的窘境中,如何平衡人文關懷、節目效果、收視情況等綜合因素,成為了每一個從業者需要反思的問題。

關鍵詞:電視節目﹔真人秀﹔人文關懷

電影《傳說的拳頭》於2013年4月10日在韓國上映,影片講述了電視台制作了一檔名為 《傳說的拳頭》 的格斗真人秀節目,重新點燃了昔日“拳霸一方”的熱血男兒心中的火焰。他們出於各種目的,在2億韓元的獎金刺激下,紛紛登上擂台。節目一推出反響劇烈,緊張刺激的節目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參加節目的選手中也包括了三位昔日叱姹風雲的格斗界人物。曾經懷揣拳擊夢,卻因不公正裁判而落選1988年奧運會的林奎德。為了生計打理起面館,帶著失去妻子的傷痛獨自撫養女兒,為了能讓女兒過上好日子,沖著獎金站到了擂台上﹔有獨特個人魅力,卻為養家糊口連自尊都願意拋棄的大企業家部長李尚勛,同樣是出於生活壓力而站到了擂台之上﹔人稱“瘋狗”的申載錫則是個到現在還夢想拿格斗冠軍的三流痞子。三個人過去是形影不離的朋友,卻因為變故影響了他們的友情。隨著節目的熱播,全國各地刮起了“傳說的拳頭”風潮,三個人的背景也被節目組挖出並作為噱頭宣傳。他們一路拼荊斬棘通過淘汰賽,進入到總決賽。一場改變他們生活的“傳說中的對戰”就此拉開。

大多數觀眾認同這是一部靠自己努力贏得新生的勵志影片。但以一個電視從業者的角度審視影片會發現,影片矛盾點確實突出,但是影片中反映出來的行業現象,應是每個電視從業者需要反思的問題。《傳說的拳頭》欄目的參與者大多為普通人。節目組通過對每位參賽者的包裝,構建起龐大的關系網絡,作為噱頭贏得關注度繼而提升收視率。

作為節目制作者看重的不應僅僅是節目的收視情況,而應考慮出演者是普通人的前提,充分考慮他們面對聚光燈、攝像機包圍時,心理上的變化與不適,以及在金錢、友情前難以抉擇的矛盾心理。影片中展現的行業問題即真人秀節目中人文關懷的缺失。

一、無“關懷”,“秀”何來

人文關懷,一般被認為發端於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其核心在於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以人為本”,也就是關注人的生存狀況、尊重人格、對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予以肯定、對人類生存環境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反思等,他同時體現著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如今,嚴肅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經開始關心人內心的感受,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作為中國電視行業轉型期的一種探索,電視節目是否能夠體現出更好的人文關懷,逐漸成為了節目成敗的評判標准。電視人是否能夠堅守自己的行業陣地、秉持自己的專業操守、擔負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責任與人文關懷是密不可分的。

同樣,在新媒體環境中不斷改良、成長的真人秀節目與人文關懷也有密切關聯。真人秀節目,一般指由普通人而非扮演者,在規定情境中,按照指定的游戲規則展現完整的表演過程,展示自我個性,並被紀錄或者制作播出的節目。目前,我國真人秀節目大致可分為:表演選秀型真人秀節目:《中國好聲音》《超級女聲》等﹔職場創業型真人秀節目:《非你莫屬》《職來職往》等﹔角色互換型真人秀節目如:《變形計》《了不起的挑戰》等﹔戶外紀實真人秀節目如:《爸爸去哪兒》《旋風孝子》《我們15個》等。從真人秀的定義和現有節目類型來看,都是以展現人物形象作為根本出發點。觀眾領略到的也是節目中每一個人的鮮明特點。無論是演唱、求職或是生存、冒險,都是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情感體驗。所以,真人秀節目無時無刻不流露著真實的人文關懷。其次,傳媒從業者肩負著正確價值觀的傳遞責任,一檔節目不應僅為高收視率帶來的高額回報。更多的應是回饋社會以高品質的精神、用人文情懷去感染人心、給受眾帶來精神與物質的雙重刺激。而這最根本的就是節目中傳遞的正確的、符合時代的人文關懷理念。

二、真人秀節目的“二度定義”

人性含有窺視欲望,真人秀節目恰恰能夠帶給我們這種窺視的快感。對於真人秀節目而言,如果真實紀錄的只是平淡的生活,或者《傳說的拳頭》節目中只是純粹的兩位拳手的擂台較量,那麼觀眾對於節目的關注是不會長久的,觀眾的接收心理還是希望能夠從電視上看到“戲”。而“戲”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戲劇沖突而產生的,有了沖突才會促使人行動,由此展現人物的個性,並推動節目的敘事過程。

不可否認,真人秀節目離不開緊張激烈的戲劇沖突,因為它要在有限的時間表現豐富的社會生活,就需要抓住事件中的主要矛盾斗爭,加以典型化,形成緊張、激烈的戲劇沖突,這樣,才能緊緊吸引觀眾。但是,當我們把一個人完全暴露給世人觀看的時候,在滿足本身窺視欲的同時,是否應該考慮到被觀看者的心理境遇呢?此時,我們需要對真人秀節目的“主角”進行“二度定義”。

如前文所述,真人秀一般指由普通人而非扮演者,在規定情境中,按照指定的游戲規則展現完整的表演過程,展示自我個性,並被紀錄或者制作播出的節目。何為“普通人”?時常出現在聚光燈下的歌手、演員等公眾人物是普通人﹔生活在基層的平凡老百姓是普通人﹔無行為能力或者三觀尚未健全的未成年人是普通人﹔《傳說的拳頭》中林奎德、李尚勛、申載錫也是普通人,甚至於電視機前收看節目的觀眾也屬普通人范疇。但是當我們把他們統稱為一類人,並把它們不加區分的安放在真人秀節目各個環節的時候,難免會出現人文關懷缺失的情況。因為“普通人”之間也是有差異的。

1.《爸爸去哪兒》

近日,網絡上曝出消息,因受廣電總局嚴控親子類節目的影響,湖南衛視原定於2016年7月周六22:00播出的《爸爸去哪兒》第四季已准備取消制作,而此前節目的廣告招商已達15億。消息一經爆料,讓這檔2013年從韓國MBC電視台引進的親子戶外真人秀節目,又一次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此前這類親子探險類亦或是戶外真人秀類節目並不多見,可以說這檔節目開啟了中國戶外真人秀的新篇章。但就在今年,廣電總局傳出將頒布新的“限娛令”,將嚴加控管未成年人士上真人秀節目,包括娛樂節目、報道,不得炒作及包裝明星子女,且要求減少制作親子節目,並撤出晚間黃金時段,防止包裝造星一夜成名。除了涉及對未成年參加電視節目的限制外,“明星子女”一說更是之前“限星令”的升級版。

在《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第四期中,攝制組給“星娃”安排了“守護雞蛋”的環節。試圖通過隱蔽拍攝的方式,來捕獲孩子們最真實的反應。孩子們或機智、或驚恐、或可愛的表現從節目編播效果及受眾反應來看,此環節相當成功。但是,筆者反復觀看了這個環節后發現,該環節帶給大人們的是習以為常的“拿娃找樂”的歡愉,但是對於一個缺乏價值評判標准的未成年人來說,卻面臨著道義允諾、欺瞞謊言二選一的巨大壓力。直到節目尾聲,也沒有出現五位父親或是節目組給出的“友情提示”,他們沒有及時告訴五位“星娃”和電視機前的孩子,剛才的種種只是大人們友善的玩笑。在真實生活中,如果遇到類似情形,應該如何處理。節目這種處理方式,從制作角度看,是人文關懷的缺失。從社會角度看,制作方未能肩負起傳遞正確價值觀的重任。

2.《我們15個》

由騰訊視頻和東方衛視聯合制作播出的戶外生存生活實驗真人秀節目《我們15個》,是一檔首次24小時直播的真人秀節目。15位性格迥異、背景不同的陌生人,懷著對生活的種種設想,暫別過往,從零開始,在荒蕪的平頂之上共同生活一年,在極其有限苛刻的資源條件下,努力生存並實現他們理想的生活方式。當生活方式、游戲規則等問題擺在15個人面前時,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沖突越發的凸顯。

這種沖突,作為吸納了電視劇特性的真人秀節目是必不可少的。少了人際矛盾的展示,節目的故事性總歸是大打折扣的。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既有性格沖突,也有理念沖突和欲望沖突,它們往往相互滲透,密不可分。當今社會人們有著不同的理念,在各種理念的支撐下各種各樣的欲望孳生繁衍,有生理上的滿足、物質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追求。在實現自己欲望的過程中,每個人的個性都會得到凸顯,不同個性造成的性格沖突一觸即發。這樣的劇情一定會吸引受眾的關注,他們會大呼過癮,甚至成為個人或群體的忠實擁護者。節目把每個人的本性完全暴露給受眾的時候,受眾也會逐一發現每個人的缺點,並對他們產生新的看法和評價。當這15個人走出平頂回到現實生活中,他們又該如何面對非議。這些也屬於節目人文關懷缺失的范疇。

綜上,當我們再次審視真人秀節目概念的時候,是否應該重新定義“普通人”的范圍。當節目中出現的是從未走入公眾視野,面對攝像機鏡頭可能會不適的平民老百姓時,亦或觀念還未健全的孩童時,節目是否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呢?

三、真人秀節目的冷思考

新媒體環境下,我國真人秀節目發展如雨后春筍,但卻良莠不齊。在真人秀節目熱播的同時,節目制作者也應對取得的業績進行反思和總結。真人秀節目中人文關懷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源於收視率在“作祟”,收視率是研究人員深入分析電視收視市場的科學依據﹔收視率是電視台節目編排及調整的重要標准﹔收視率是電視節目評估的主要指標﹔收視率是廣告公司投放認定條件等。這些客觀存在的現實條件使得收視率“綁架”了節目,造成了“唯收視率獨尊”的畸形境地,更造成了節目對於人文關懷的冷漠和無視。這些問題,是每一個從業者都需要細細考量、嚴格把控的。

參考文獻:

[1] (美)阿倫•A•阿莫爾著.石川,李濤譯.影視導演[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2] 李震林.試論“真人秀”節目形態的核心元素——兼析《幸存者》和《生存大挑戰》[J].南方電視學刊,2014(1).

[3] 謝耘耕,陳虹.真人秀節目:理論、形態和創新[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4] 尹鴻,冉儒學,陸虹.娛樂旋風——認識電視真人秀[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