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类节目也应"精准"创作路线
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海报 资料图片
综艺节目《我们在行动》海报 资料图片
综艺节目《亲爱的客栈》海报 资料图片
【文艺观潮】
近期,综艺节目从业者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创作推出了一批扶贫类综艺节目。从定位和宗旨聚焦扶贫主题的《我们在行动》《乡村合伙人》《决不掉队》《脱贫大决战》,到在常规节目中融入扶贫元素或环节的《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极限挑战》《奔跑吧》,再到从节目衍生出农产品直播带货等扶贫内容的《乘风破浪的姐姐》,类型和数量井喷的扶贫题材节目热播引发热议。与此同时,有些节目在舆论营造、品牌营销、政策宣传等方面对脱贫攻坚虽有助力,但也不免出现了流量至上、消费至上、娱乐至上等综艺节目容易犯的通病,应该引起业界关注和思考。
不能将题材优势功利化
有的节目号称扶贫类节目,却只将关注农村现状、助力扶贫工作当成“幌子”,主体内容仍是明星在农村玩乐游戏的综艺套路,多少给人一种消费扶贫话题的感觉。在节目中,贫困地区的农民生活成了“田园奇观”。创作者有意放大一些在都市生活中难得一见的乡村奇人、奇景、奇事,供明星和观众休闲、娱乐。如此设计,节目的话题度上去了,舆论热度过了,却并未给农村贫困地区留下多少有益的东西。
另一类创作虽然借助直播带货、明星走访、社会知名人士考察等形式,让我们看到了创作者为农村拍摄地增加经济收益所作出的努力。但这种“努力”常常流于表面、流于短期,完成任务了事,走完流程交差。究竟直播能带多少货,明星探访能获得多少成效,并不在节目组的任务目标考量范畴之内。
还有部分节目在呈现扶贫对象时,刻意展示其落后贫困的一面,以尽可能博取观众对贫困地区的同情。有的节目甚至罔顾拍摄地及其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让节目组和嘉宾以一种“拯救者”的姿态出现,无形中加剧了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城乡”“贫富”标签的刻板印象。
因顺应着融媒时代下人们“接受而非寻找”的新媒体传播特点,如今用提高流量的方法来保障经济效益,成为节目组制作宣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旦创作者将获得经济效益当成创作的首要任务,推崇流量至上理念之时,“噱头扶贫”便不足为奇了。如明星“俯身”扶贫的噱头、贫富二元对立的噱头、只重直播带货“形式”的噱头均是如此。此时,功利化的节目盈利与非功利化的扶贫实践之间形成了较大的矛盾张力,造成部分扶贫类节目应有意义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倒置。
要避免消费贫困的套路化倾向
扶贫类综艺节目作为文化艺术产品,有获取经济效益、流量收益的适度诉求。但作为文化艺术作品,它还应有社会价值引领、政治站位坚守的更高追求。要避免一味地“消费”农村,切实帮助农村拍摄地解决发展问题。这种帮助是多层面的,既可以是节目影响力给拍摄地带来的宣传效应,也可以是通过在节目拍摄过程中邀请专家学者到当地调研的方式,为拍摄地的发展提供建议报告的思路引导,还可能是通过节目明星嘉宾的深度介入为拍摄地发展引入的各种社会资源,甚至还包括以节目秉持的正向扶贫理念矫正当地发展的一些不良倾向。这都需要节目将为贫困地区“输血”与帮贫困地区“造血”的两个目标深度结合。
帮扶脱贫工作的一大要义在于提高农村经济收益,给农民生活质量带来切实提高。因此,扶贫节目特别是专门聚焦于扶贫主题的节目应将能否实际提升拍摄地的经济收益作为切实目标。节目组应该重视直播带货的经济收益、明星和企业家推介当地产品的销售情况、当地借节目打造文旅品牌的宣传效果、文旅专家和学者嘉宾为当地经济发展献策的有效性、协助打通贫困地区产品生产销售营销的环节等,甚至要在一定时期内对当地发展进行持续性关注、协调、投入和呈现,使扶贫成果既“长效”又“常效”。
此外,帮助贫困地区塑造更加恰当的乡村面貌,让观众产生沉浸感和代入感,可以使扶贫节目的正向社会影响力得到充分释放,进而助力返乡创业、知识驻村、资本驻村风尚的形成。不同贫困地区的贫困原因是多元的,某一个贫困地区造成贫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这些地区的面貌、风土、人情、资源、发展状态更是复杂多样的。我们不能不加分辨地进行符号化处理,千篇一律地呈现它们落后、穷困、等待被帮扶的刻板形象,而应该挖掘不同地区原生质感的状态、烟火家常的民生,以及生活在这些贫困地区形形色色的人们坚忍奋进的精神面貌、脉脉温润的人情往来、温良恭俭的价值理念。这种呈现不应该是生硬地“说理”“宣教”或树立“高大全”人物形象,而应该通过真实的故事叙事来激发观众真实的情感。明星嘉宾与乡村民众在节目中的交往互动也应尽量以诚相待,避免镜头前热乎乎、镜头后冷冰冰的状况发生。用真实感动真实,用情感温润情感,才能使节目迸发出更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更深邃的思想内涵。
记录并参与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达70%的中国脱贫攻坚进程,是时代赋予扶贫类节目的历史使命——在展现当代中国贫困地区真实而多元的风貌同时,也将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用影像的方式保存下来,为后人回望这段壮举留存通路。肩负着这样的文化使命,创作者就不应深陷于某个节目利益、短期流量目标的小情绪、小格局中,而应秉持大胸怀、大气度,想方设法为凝聚脱贫心力、助力脱贫事业、讲述脱贫故事、展现脱贫成果做出实质贡献。
农村生活作品应在综艺版图占据重要位置
从总体上说,如能规避问题,发挥优长,扶贫类节目的创作是应该受到鼓励的。这既有当下意义,也有长远价值。从当下意义来说,这是电视文艺和网络文艺领域配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所做出的有益实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当前人们几乎是接触频率最高、接触方式最便捷的信息和审美经验来源,电视和网络文艺在坚守政治站位、传播正向能量上责无旁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扶贫类节目理应一马当先,在脱贫攻坚战中担当排头兵的角色。
扶贫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体现了电视文艺和网络文艺的实践已然超越了本领域,而参与到更加宏大的国家社会发展进程中。可以预测的是,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之后,人民群众对反映农村生活、关注农村问题的优质综艺节目的观赏需求不仅不会减弱,反而会日益增强。观众期待看到未来农村那些带有新美学意义的风物、现代化的农家生活、农民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理念,以及农村与城市、自然与社会更高层级和谐共生的国家面貌。所以从长远来看,反映农村生活或以农村为拍摄地的节目理应在中国综艺版图占有重要位置。
同时,我们还应特别关注未来农村题材综艺节目对主力收视群体——青年一代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塑功能。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或因长期的都市生活经历,当代人特别是相当数量的青年人天然地秉持着一种围绕大城市打转的“都市思维”,而很少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农村、农民身上。农村题材综艺节目可以用观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将面朝乡土、面朝本土、面朝国情的意识和理念润物无声地传播开去,引导观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用更加丰富的视角、更加多元的观念审视我们国家的发展,思考自己人生的道路,这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最近十年,中国综艺节目创作正处于一个类型、样态和品质高速发展的时代。这呼唤着中国综艺人原创能力和创新成效的持续性动态提升。中国综艺节目应彰显中国特色,而中国农村多元的乡土风貌、多面的乡村关系、多样的农民面貌,正好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接下来,如何让农村题材综艺节目在未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中贡献更多力量,这考验着中国综艺人的智慧和实力。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基地项目“融合时代首都主流媒体的传播艺术提升研究”的研究成果,作者:刘俊,系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副主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