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5期

傳播學視閾下淮海戲傳承發展路徑探析

柳邦坤 朱  彥
2016年05月31日15:38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淮海戲是扎根於淮海地區的地方劇種,作為江蘇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在過去的200多年裡深受淮海地區人民喜愛,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認知價值。但隨著現代文明的沖擊,也頻臨衰落甚至消亡的危險,因此進行保護與傳承發展尤為迫切和重要。淮海戲要實現傳承發展,需要探討淮海戲的傳播規律與路徑,進行有效傳播,這樣才能使淮海戲永葆青春和活力。

關鍵詞:淮海戲﹔傳播學﹔傳承發展﹔路徑

為了推動戲曲的發展,國家在2015年出台了《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這對於在當今日益受到挑戰的中華傳統戲曲來說,無疑是一個福音。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傳播語境的變化、文化產品的豐富,戲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特別是受地域性限制的小劇種表現尤為突出,例如曾盛行於江蘇省北部的淮海戲就是其中的代表。淮海戲是拉魂腔系的根基劇種,主要流行於江蘇北部的淮安、連雲港、宿遷市和鹽城、徐州市的部分縣區,以及魯南、皖東北一帶,至今有200多年歷史,因流傳地屬於淮海地區,因此舊稱“淮海小戲”。淮海戲於2008年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淮海地區處於北方魯文化向南方吳文化的過渡和融合地帶,賦予了淮海戲兼具北方劇種的粗獷豪放以及南方劇種溫柔婉約的總體風格。因而,淮海戲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認知價值。

當前,淮海戲在發展上也存在著許多地方戲曲面臨的同樣問題,如劇團規模萎縮、后繼乏人、受眾群體縮小等,如何保護與傳承發展就顯得非常重要,而加強有效傳播,也是傳承發展的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加強傳播主體建設:借助非遺保護契機,培養優質人才

對於藝術來說,創作者永遠是根本。他們是傳播過程的主體,他們很大程度決定傳播的質量與效果。所謂“名劇出名演,名演帶名團”,生產出一部有影響的好戲並借此推出一位擔大梁的“名角兒”,對一個劇種的生存和發展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因而,要善於抓住機遇、挖掘自身優勢、結合實際、多措並舉培育人才。淮海戲作為江蘇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標志著淮海戲的保護和傳承正式進入國家視野。要借助非遺帶來的政策優勢,做好淮海戲的保護,同時為傳承人創造條件,讓其更好地投入藝術創作和教授徒弟的工作中。

淮海戲的傳承,過去主要是以家族關系辦小戲班,通過血緣關系傳承為主,師徒關系傳承為輔,而從抗日戰爭時期起,有了以公家出資開辦訓練班的方式,建國后又由培訓班發展為戲校。扎根在蘇北大地上的淮海戲,有著濃厚的“鄉風野趣,爽朗明快,清新生動”的美學風格,形成了老生谷(廣發)派、丑角楊(雲發)派、青衣楊(秀英)派和花旦范(珍美)派四大流派。近些年已經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傳承者如許亞玲、吳玲、魏佳寧等,從他們的成長經歷可以發現,早年他們多數都通過拜師學習為主,新生代以戲校學習為主。

由於劇團規模萎縮,目前藝校不再開設專項培養淮海戲演員的專業,而是較為寬泛地學習音樂舞蹈等。面對這樣的現狀,應積極對傳統的“團帶班”的培養模式進行改造,探索“傳統科班制”和“學院教學制”結合的淮海戲后備人才培育模式。劇團可以與藝校或藝術學院聯合培養淮海戲人才,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選送劇團熱愛地方戲曲、有創作熱情的年輕演員以及面向社會選撥好苗子,進行定向培養,使淮海戲創作隊伍生生不息[1]。

二、優化傳播信息:打造經典劇目,創編現代新戲

淮海戲產生於清乾隆年間,形成於清道光時期,留存的傳統劇目有32大本、64單出。題材多集中在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婆媳矛盾等等,觀眾通過看戲能感受到真善美的價值觀。淮海戲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發揮著不可抹殺的教化功能,也豐富了當時人們的娛樂方式。雖然有些劇目不再適合當下演出,但那些經過了歷史積澱的劇目,就像出土的文物一樣,可能不實用、卻很有研究價值。也有一項傳統劇目仍然受到戲迷的歡迎,如《皮秀英四告》等經典劇目至今仍在舞台上大放異彩,曾赴韓國演出受到好評。要注重對老劇本的挖掘整理、演唱教習,對其中的經典劇目進行必要的改造,如剔除封建糟粕,增加新主題和時尚元素,讓“老戲曲”唱出“新調子”。在傳播過程中,人們總是更容易接受與自己觀點、意願、態度相近的事物,所以作為一門瀕危藝術,要與時俱進,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時,充分發揮能動作用與創新意識,創作排演一些現代新戲,如現代戲《豆腐宴》《老縣長的第二春》等曾產生良好的反響。具體可以以劇本的創新、音樂的創新、表演的創新為三維坐標,其中劇本創新要著眼於題材、人物、情感、主題四個方面——大膽地選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行各業的全新的題材,尤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題材﹔著力塑造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的人物形象,特別是農村的新人形象﹔戲曲是抒情的藝術,素有“劇詩”之稱,戲曲的情節,要成為“情結”,重點是表現新時代中國人民大愛大志的新情感﹔以文化內涵、人文底蘊為重點,著力表現出人文關懷與人性美,充分體現“以人為本”思想[2]。

三、培養傳播受者:重視鄉村市場,培育城市劇場

淮海戲的根在鄉村,它的藝術靈感取材自農民的生活,它的表演富有鄉村的氣息。我們在江蘇省灌雲縣走訪調查中,曾隨灌雲縣淮海戲劇團下鄉慰問演出,注意到現場氣氛很熱烈,村民多數都能跟著唱上兩句,也有很多隨大人一起來聽戲的孩子。就目前而言,不可否認的是,淮海戲的主要市場在鄉村,離它最近、最懂它、最願意聽的是廣大的農民。因此,淮海地區的鄉野大地即是淮海戲誕生的搖籃,也是淮海戲賴以發展的舞台。應該尊重淮海戲的自身發展規律,重視鄉村市場,多進鄉村,多在村頭廣場和鄉鎮集市演出,組織巡回演出,配合活動演出,使農民看戲不出村,將逢年過節的慰問演出變成“送戲下鄉常態化”。

有學者提出20世紀戲曲傳播的動力主要體現在文化變革、政治需求、經濟推動、民俗習慣四大方面[3]。鄉村市場的紅火在於民俗習慣,而城市裡紛紛建起小劇場則是因經濟推動。目前在淮海戲主要流傳地淮安市,市區小劇場尚未成熟,人們還沒有形成買票看戲的消費習慣,往往免費劇場會座無虛席,而收費劇場則觀眾寥寥。針對此問題,一方面要借鑒吸收評彈、川劇等小劇場演出的運作經驗,另一方面考慮到當地居民消費習慣,在舞台設計上不要過於奢華以降低民眾看戲成本。隨著城市擴張,大批農民涌入城市﹔隨著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市務工人員增多,這樣就要滿足這部分群體的需求,在市民休閑廣場開辟淮海戲等地方戲曲舞台或場地,堅持每天安排演出。想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需要對受眾清晰的定位,並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堅持“兩條腿走路”,既進鄉村集市、喜慶活動現場,也到城市廣場社區、劇場、校園。注意培養年輕人對戲曲的興趣,培育年輕的受眾群體。考慮受眾需求和興趣點,在鄉間演出時不妨多一點傳統劇目,而在城市演出時多一點現代戲,適當增加一些時尚元素。

四、加大傳播力度:渠道多元化,重視新媒體

20世紀80年代以來,傳播學的興起為戲曲的研究開辟了新的理論視野。新媒體的繁榮發展進一步消解了戲台在戲曲藝術傳播過程中的意義,戲曲的演出開始離開實際意義上的戲台——借助對於現代化聲像傳播技術的運用來實現。我們認為現在處於后戲台時期,即指戲曲的演出與傳播可以借助或運用電影、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化的聲像傳播技術來實現的時期[4]。演員的演出與觀眾的觀看不再局限於面對面地進行,相較於傳統戲台的成本大、時空壓縮的局限性,網絡更具兼容性,在信息傳播上成本低、速度快、全球化、平民化。從傳播技術上看,互聯網可以超文本、超鏈接,互聯網時代若想在信息傳播上搶佔先機,奪人眼球,就得充分了解新媒體技術,運用互聯網思維,有效推進地方戲曲傳播。

淮海戲作為一門綜合性舞台表演藝術,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其演出過程本身就能調動觀眾多種感官的特質是其傳播的一大優勢。大眾傳媒作為一個介質,聲像媒介主要起到對信息更好的記錄、保存與共享的作用。對於過去的老劇本在實現數字化保護的基礎上更要進行數字化傳播,讓大量的戲曲文本可以通過網絡方便讀取,方便熱愛者、研究者增進對淮海戲的了解。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傳播劇目、流派、主要藝術家等等,辦好淮海戲網站,開辦淮海戲劇團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客戶端。找准定位,注重用戶體驗。加強與音樂播放器的合作,使受眾借助手機聽戲更為便利。

除了新媒體傳播外,還要利用好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進行傳播,如與廣電部門合作開辦欄目、舉辦淮海戲大賽等。

五、拉動文化消費:吸引受眾體驗,發展文創產業

打造戲曲等演藝品牌,可以提高城市旅游吸引力,拉動文化消費。從近年國內眾多旅游品牌看,可以發現其內涵多元化、形式娛樂化、突出體驗式文化消費理念的特點。淮安市應利用非遺資源在古淮河畔或運河畔建設淮河文化創意產業園,園區開辦戲曲體驗館、博物館,吸引外地游客通過地方戲曲的參觀、體驗,了解當地民風民俗,通過旅游者人際傳播,提高淮海戲的知名度,擴大城市傳播,拉動文化消費。

作為地方性劇種的淮海戲要想長足發展,就要積極與文化旅游結合,構建體驗和互動空間。在游客集聚的旅游景區打造包括淮海戲在內的演藝品牌,吸引游客,拉動消費﹔在城市中心開辦小劇場,積極發展淮海戲等演藝產業,拓寬演出市場。通過文化創意提升文化產品的魅力,提高附加值,擴大影響力。同時也要尋求體制機制改革,借助非遺保護帶來的諸多機遇,積極投身市場,使淮海戲向市場化、產業化方向發展,不斷探索創新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 韓業庭.傳統戲曲如何突出重圍[N].光明日報,2015-10-24.

[2] 湯承樹.淮海戲創新談[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1(8).

[3] 王廷信.論20世紀戲曲傳播的動力[J].藝術百家,2014(1).

[4] 焦福民.后戲台時期戲曲傳播論略[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