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5期

“姜岩之死”作為新媒體事件的媒介呈現對比

李曉梅
2016年05月31日15:58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因“死亡博客”和網絡社區討論而不斷被放大傳播的姜岩自殺事件,因其對話語權結構性變遷的承載,引發道德震蕩及凸顯性別政治,成為中國互聯網發展進程中備受矚目的新媒體事件之一。本文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對動態文本進行回顧和分析,發現:圍繞姜岩之死的BBS討論與她的博客日記相互映照,立體地呈現了事件景象,折射了社會風貌﹔而以報紙為主的傳統媒體對此事件的報道手法,依然在復制女性的刻板印象,其縮減的事件樣態與網絡上的議題景象存在諸多差別。

關鍵詞:新媒體事件﹔媒介呈現﹔姜岩之死﹔女性主義

一、引 言

“新媒體事件實質上就是一種具有特定代表性的社會歷史事件,隻不過它利用了新型傳播科技,因此可以更快、更直接地反映出我們所處的這個躁動的時代”[1]。作為BBS與博客協同傳播女性情感話題的一個罕見結合,發生於2007年年底的姜岩自殺事件,其引發的社會震蕩與議題討論依然在以其他形式的表達持續上演。作為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上值得銘記的事件之一,學術界對於這起事件的關注多聚焦於“網絡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議題。而事件本身觸及到的特殊傳播路徑,如前期輿論鋪墊、話語權的結構性變遷,以及與傳統媒體報紙報道的單一刻板形成的鮮明對比,則鮮有人關注。本文將以女性主義視角去回顧這起媒介事件在網絡和報紙上的不同呈現,解讀兩種媒介形態對性別議題解讀所傳遞出的“還原”與“縮減”意涵。

二、還原:博客記錄和論壇熱議凸顯話語權的結構性變遷

(一)博客賦權

2007年10月,北京外企員工姜岩發現丈夫外遇且執迷不悔,於是在名為“北飛的候鳥”的博客空間記錄了兩個月的心路歷程,最終自殺身亡。在自殺前一天,姜岩在博客裡貼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親密合影:“今天貼了BLOG最后一張照片,僅以此紀念我失敗的婚姻和人生,不能忘。[2]”此后,網友們在天涯論壇等網站BBS相繼發帖討論,並帶動了其他網站、報紙、電視等媒體進一步報道,形成了網絡時代關於中國女性面對婚姻及情感傷害進行討論的最為令人矚目的一起媒介事件。姜岩自殺事件中,記錄其赴死心路的博客成為私人話語與傳媒公共性相融合的關鍵推力之一,“死亡博客”傳播所引發的“控制的喪失”使得個人的憂慮上升到社會層面,私人事件最終演變為公共事件。此外,由於話題本身的網絡傳播路徑有其特殊的表現﹔加之姜岩之死承載了更多的社會因素,網絡傳播內容對其進行了突出和放大﹔姜岩之死演變成為值得矚目的新媒體事件。

(二)“史上最牛小三事件”和“胡紫薇事件”的前期輿論鋪墊

社會轉型時期,婚戀關系中出現的第三者現象呈現上升趨勢,不過,在日益開放的社會環境中,人們更以寬容態度看待此種現象。然而,2007年年底,曝光於網絡上的兩起家庭糾紛卻使第三者現象凸顯為公眾議題。

首先吸引眼球的是“張美然事件”:2007年10月匿名“糖果兒”的張美然在博客中公然炫耀自己作為第三者插足他人家庭,進而上位的種種經歷﹔並對丈夫前妻刻薄羞辱。知情者憤怒之下,在天涯社區上發了《天哪 這個轉正的小三超級狂啊》一文,引發眾怒如潮,張美然被網友貶為“史上最牛小三”,真實身份被人肉搜索。“史上最牛小三事件”因當事人公然挑戰傳統道德底線,在尊崇意見多元和開放性的網絡平台驟然間掀起了輿論一邊倒的罕見格局。另一樁進入公共輿論空間的家庭糾紛則是“胡紫薇事件”:2007年12月28日,北京電視台著名主持人胡紫薇闖入央視某頻道新聞發布會,搶過主持人話筒,公布了其主持人丈夫與第三者有染的消息,事件視頻迅即流傳開來。因當事雙方的高知名度、事發場地的特殊性以及事件議題的普遍性,此事件成為2007年度最火爆的新媒體事件之一。

“史上最牛小三事件”和接踵而至的“胡紫薇事件”在網絡和現實社會引發的強大反響,為同樣涉及婚姻道德問題的姜岩自殺事件的迅速傳播培育了議題土壤。

(三)“可見人群”在網絡中的集結

在其他類似的涉及社會道德的網絡事件,如“銅須門”、“虐貓門”、“史上最牛小三事件”中,基於熱心網友的參與和推動,引發人肉搜索,進而吸引了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關注,協同進行報道擴散。這些事件的消息源並不清晰,缺乏固定且顯現的操作者介入,議論圈中推動話題的是一個個ID背后身份不明的網友,未見現實中的鮮活人物確認虛擬身份,網絡話題與真實生活並未緊密交織在一起。

而在姜岩自殺事件中,先是網友介入,將此事披露在天涯社區,姜岩博客公之於眾,其真實的文字和經歷描述,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相比事件另一方當事人姜岩丈夫的躲閃和逃避,姜岩的家人和朋友面對社會關切,挺身充當了意見領袖的角色,第一時間對事件進程予以公布,並倡導了理性紀念姜岩的活動。姜岩博客﹔姜岩姐姐姜紅在天涯社區的事件進程發帖﹔姜岩前男友張樂奕為其制作的“北飛的候鳥”紀念網站以及熱心網友在天涯雜談開設的主貼《哀莫大於心死,北京從24樓跳下自殺的MM最后的日記》,在廣大網友的圍觀與參與之下,成為網絡自發推動事件發展的主陣地。

(四)網絡凸顯性別政治

姜岩之死披露后,大旗網、搜狐等網站同期也有跟進。但是由於姜岩親友主要選擇在天涯社區《哀莫大於心死,北京從24樓跳下自殺的MM最后的日記》這一帖子中公布事件最新進展,引發了天涯網友的持續關注,並將事件影響輻射到其他網站及傳統媒體。因此,本文所關注的網絡輿論是指姜岩自殺之后,主要呈現於天涯社區“天涯雜談”上的這張主帖,該帖從歷時態和共時態較為全面地呈現了姜岩之死事件發展的整個過程,反映了來自民間的集合性意見。網絡對事件的介入使得在場和缺場糾纏在一起,讓遠距離的社會事件和社會關系與地方性場景交織在一起。人們通過各種線上線下渠道紀念逝者,同時開展了反思與對話﹔網絡論壇從對姜岩之死的單純關注漸漸呈現出提請大眾反思婚姻倫理道德、女性地位等社會層面的內容。除過鞭撻姜岩夫家,哀悼姜岩之外,在主貼中呈現的網友言論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道德震撼引發女性主義立場反思

“‘道德震撼’強調的是一種令人震驚或眩暈的景象使集體行動的潛在參與者的道德情感受到猛烈沖擊,並由此煥發出他們參與集體行動的熱情”[3]。一些網友將討論從姜岩個體推及到社會層面,賦予姜岩之死一定的符號意義。

作為一種深層的社會觀念和文化心理,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的父權制意識形態,至今依然掣肘著女性在當今社會中的處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女性的思想和行動。姜岩自殺映射了女性在受父權制掣肘的婚姻關系中的真實地位,而在引發相關討論的網絡輿論場裡,女性主義的發聲表明了姜岩之死帶給女性的警醒,這些聲音在痛斥父權制對女性進行壓迫的同時,急迫地呼吁女性樹立自尊自愛的獨立精神。因此,網友的評論不單單局限於聲討或同情,而是逐漸轉向對造成姜岩之死的社會文化環境的思考,探討婚姻中女性的姿態、社會道德的淪喪、婚姻法制的改善,從而為BBS中的輿論場帶來更多積極和省思的意味。

2.女性發言,男性沉默

美國女性主義哲學家K•J•沃倫認為,男人對女人的統治植根於家長制的概念框架。這種概念框架有三個重要特征:①價值等級思維,認為處於等級結構上層的價值要優於下層的價值﹔②價值二元對立,把事物分成相互對立排斥的雙方,使其中的一方比另一方有更高的價值﹔③統治邏輯,即對於任何X和Y,若X價值高於Y,則X支配Y被認為是正當的[4]。在網絡論壇裡,這種男人對女人的統治依然以話語的方式彰顯:女性成為參與討論的主體,而男性的反應卻是沉默無言的。有女性網友如是評價:“比較失望。在倒3377的樓中,幾乎是清一色的娘子軍,我們問:男人哪裡去了?答:男人們都在打虎呢,那是更重要的政治事件。[5]”而在姜岩之死的網絡話題傳播過程裡,女性言說的視角和內容都不同於男性。正是這種源自女性自身體驗的對姜岩之死的省思,深刻揭示了普通女性眼中的男女之別,即父權制意識形態在中國現代社會依舊沉澱的深深烙印。因此,網絡輿論的場地也成為凸顯的性別政治進行交鋒的場地。

三、縮減:報紙媒體呈現的“姜岩之死”

在網絡輿論關注“姜岩之死”的同時,傳統媒體也相繼跟進,根據網絡線索對話題進行採訪報道,而傳統媒體依據這些線索形成的報道又被網絡媒體轉載、放大,形成多元化的網絡輿論。鑒於本文的關注點在於“姜岩之死”傳播話題涉及到的社會問題及性別政治的討論﹔事件發生在北京,考慮到新聞的貼近性,故選擇當時在北京富有影響力的三家報紙《新京報》《北京晨報》 和《京華時報》,考察相關報道標題、導語和新聞框架,與網絡輿論進行比較。

以下是《新京報》《北京晨報》和《京華時報》首次報道姜岩之死時的稿件題目和導語。

Ⅰ.《新京報》

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

頭版標題新聞:《跳樓女子寫下死亡博客》

副標題:

《貼出丈夫和“第三者”照片引起網友關注﹔丈夫的律師稱知道另一版本》

A11版北京新聞.社會版

當天此版共四條新聞,“姜岩之死”的報道位於版面左下方,無圖片

主標題:《殉情女子寫下死亡博客》

副標題:

《兩個月記錄下對丈夫有“第三者”的絕望,吞安定自殺未果跳下24樓》

導語:2007年12月29日,北京某公司31歲高級白領姜岩在遠洋天地24樓的家中跳樓身亡。在生前的博客中,她將自殺原因歸咎為丈夫的不忠,並在博客中貼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在她去世后,她的博客被網友轉貼到各大論壇,引起網友們熱議。

Ⅱ.《北京晨報》

2008年1月15日 星期二

頭版標題新聞:《白領死亡博客 曝光丈夫出軌 詳見A5版》 (黑體字)

第A05版社會.社區專版:

“姜岩之死”的新聞佔二分之一版面,位於版面上方﹔文字中間刊登四幅照片:

1.姜岩跳樓樓層﹔2.姜岩墜樓處﹔3.姜岩的博客“一片黑色,預示著不詳”(“不說再見”的截圖)4.姜岩丈夫所在公司決定暫停其和傳聞中的“第三者”的工作的聲明

標題:《白領死亡博客曝光丈夫出軌》(醒目黑體)

副標題:《丈夫所在公司暫停其工作 丈夫不露面 女子無法火化》

引文:一個風華正茂的女子為何毅然跳下24層高樓?在其博客中,她表露出是因為丈夫出軌。這篇博客引起網友熱議。昨天,記者獲悉,其丈夫和“第三者”所在的公司已暫停兩人的工作。

Ⅲ.《京華時報》

2008年1月18日 星期五

A15版北京.熱線,“姜岩之死”新聞在版面最上方,約佔四分之一版面

引題:《女子寫博客稱丈夫另結新歡 隨后跳樓自殺》

主標題:《網友涂鴉聲討出軌男子》(黑體字)

稿件右側刊登照片:房門上被噴“血債血償”等字樣

核心提示:2007年12月,北京一名叫姜岩的31歲女白領因為丈夫有了第三者想要離婚,從24樓跳下自殺。近日,網友自發組織聚眾到“負心郎”家中聲討,並在其家門用油漆書寫了“害死賢妻”、“血債血償”等字。

導語:2007年12月29日,北京女子姜岩從自家24層樓上跳下,結束了年僅31歲的生命。隨后,記錄她自殺前兩個月心路歷程的博客被網友發現。博客中,她將自殺原因歸咎為丈夫另結新歡。前天,有網友到姜岩公婆家門口涂鴉,表達心中憤怒。

從上文,我們可以管窺北京報紙媒體對姜岩之死的報道特點:

首先可以明確的是,三家主流媒體的信息來源都是網絡。稿件強調姜岩的白領身份,顯然,女白領因為丈夫出軌跳樓自殺,是一個醒目的新聞賣點。而網絡輿論與此不同的是,很少有人注意姜岩的白領身份,更多的人將其看做婚姻中的一位普通女性。

其次,北京的這三份報紙在報道姜岩之死時,都採用了一種“特殊化”的報道手法。那就是,將姜岩自殺視為偶發個案,姜岩所遭遇的婚姻困境與社會常態無關,此類事件僅發生在極少數人身上。將姜岩自殺視為個案,使得法律缺位與文化價值觀所形成的共謀不必受公眾檢視,也不必為此事件負責。由於社會婚姻道德觀的整體潰敗和法律對女性婚姻地位保護的缺席,事件所折射出的社會問題反倒被歸咎於姜岩個人的責任。記者在“特殊化”的報道中,將社會問題的原因隱沒並將事件簡單化,把責任轉嫁,這其實是承襲了父權制的意識形態運作機制。

在兩性關系的領域裡,相對於男性視角所強調的個人差異論,女性主義工作者的思考框架一般會從“結構決定論”著眼問題,兩者的立場和觀點迥異。如論及家庭暴力,結構論從兩性權力關系不平等的角度來解釋家庭問題的因果,並提倡國家權力介入進來改善結構﹔而個人論則認為家庭暴力是特例和個案,不具代表性。就姜岩自殺事件來說,女性主義體現在網絡中的意見認為:這是父權制依然壓迫婚姻中女性的一個案例,提議國家修改婚姻法,加強對已婚女性的保護力度﹔而在報紙輿論中,姜岩是因為懷疑丈夫出軌,情緒沖動而自殺﹔作為個案的姜岩由於個人承受力有限才會採取如此極端的方式﹔因為缺乏詮釋框架,報紙讀者一般會根據記者的報道內容,將此事件簡單化並特殊化看待,不一定會深入思索事件本身所反映的社會問題。

第三,傳統媒體關注事件所引發的“網絡暴力”。其中《京華時報》將報道焦點放在網絡暴力,從核心提示可以看出,記者對姜岩死亡事件的描述處於一種旁觀者姿態。

四、結 語

“姜岩之死”事件中,從姜岩選擇博客記錄自己的赴死心路到網友們對其死亡事件的反思,體現著女性自覺利用媒介抵制和抗爭父權制意識形態的行動。正是女性對網絡媒介的親近,使得原本沉默於民間的議論與被主流媒體置換的事件本質,能夠在更多人的心中激起波瀾。作為女性,籍由媒介技術,掌握網絡空間賦予的話語權力,將有可能揭穿被主流媒體遮蔽的意識形態所掩蓋的性別政治﹔這種批判性的媒體解讀能夠幫助女性學會如何去認識、批判和抵制父權制文化的操縱,提升個人解讀媒體文化的素養,並且獲得女性主義價值觀的熏陶,進而爭取更多的權力管理自身的生存環境和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 邱林川,陳韜文.新媒體事件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 姜岩博客.[EB/OL].http://orionchris.spaces.live.com/blog/.

[3] 應星.“氣場”與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機制兩個個案的比較[J].社會學研究,2009(6).

[4] (美)卡羅爾•吉利根.不同的聲音[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5] 我來自sohu,哀莫大於心死,北京從24樓跳下自殺的MM最后的日記[EB/OL].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094240.shtml.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