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5期

淺析網絡輿情傳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現象

——以“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為例

周  圓
2016年05月31日17:06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反沉默螺旋”作為一種與“沉默螺旋”相背的傳播模式,在當下網絡輿情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探尋“反沉默螺旋”的界定,認為其為一種網絡輿情傳播的模式﹔其次,從互聯網、傳統媒體以及網民三個方面分析這種網絡輿情現象形成、變化的原因﹔接著,以“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為例,分析“反沉默螺旋”網絡輿情傳播中的表現。最后反思“反沉默螺旋”現象的問題。

關鍵詞:網絡輿情傳播﹔“反沉默螺旋”﹔“成都女司機被打”

傳統的“沉默的螺旋”假說在網絡傳播中,逐漸表現出失范的趨勢,一些網民並不會因為害怕孤獨而在強勢意見勉強選擇沉默,相反他們經受各方面因素的刺激,最終轉換上升成強勢一方。有學者將這種現象稱為“反沉默螺旋”。

一、“反沉默螺旋”的概念界定

“沉默的螺旋”假說是德國著名的傳播學理論家諾依曼於1974年發表的論文《沉默的螺旋:一種輿論學理論》中提出的觀點,該假說主要內容包括:人們在表達自己的觀點之前,首先會判斷和比較別人的觀點,如果覺得自己的意見與群體意見一致處於“優勢”時,就會果斷發表自己的觀點,踴躍地參與到討論中去﹔相反,當發現自身的觀點與大多數人所持觀點不一致,屬於“較少數”或者處於“劣勢”時,擔心“被社會孤立的恐懼”心理會促使他們選擇保持沉默。這樣,如此的循環往復,就造成了一方愈來愈強大,另一方卻愈越來愈沉默的螺旋式發展過程[1]。“沉默的螺旋”一經提出就受到不少爭議:人都是被動的嗎?會因為害怕孤獨而放棄自己的觀點嗎?

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技術介入了傳播領域。在互聯網傳播中,“沉默的螺旋”假說受到了更加猛烈地沖擊。劉建明認為在大眾傳媒面前受眾不是被動的、盲從的非理性動物,而是具有能動性的社會主體,常以反沉默螺旋方式發表意見[2]。華中科技大學王國華教授總結認為“反沉默螺旋” 是一種傳播流動模式,即公眾是具有能動性的主體,能自我思考和自我分析,常常打破沉默。受眾可以自由發表或支持“劣勢”或“少數”意見,此種“劣勢”和“少數”意見被更多的網民接受,可能發展成為與“優勢”或“多數”意見勢均力敵甚至超越或改變“優勢”意見的情況,即少數人意見向多數人意見演變的機制[3]。

二、網絡輿情中“反沉默螺旋”產生的原因

在人類與互聯網技術緊密結合的互聯網時代,作為一種新的輿論傳播流動模式和現象,結合前人研究所得,本文認為“反沉默螺旋”現象的出現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即互聯網技術方面、傳統媒體方面以及網民自身方面。

(一)互聯網技術的支持

互聯網為網民提供了觀點“避難所”。網民不會因為脫離共同價值觀而受到懲戒,即感到思想和觀點的孤獨。因為背“孤立”的人可以在網絡中需找到志同道合的“少數派”,他們成立小組,相互之間進行觀點和思想的交流,並且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范圍,早期的BBS論壇與當下的微信平台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傳統媒體輿論壟斷地位的減弱

在傳統媒體壟斷的時代通過這樣的選擇和傳播,被選擇的觀點就會被構造出其受到大多數人認同的假象,即成為“強勢觀點”,進而讓力圖避免孤獨的讀者選擇沉默,保留意見中不同的部分,成為群體共識中的一員。然而在網絡傳播中,雙向乃至多向傳播取代了過去的單向傳播。傳統媒體構建的某種觀點不僅受到網民或網絡群體的質疑,而且還受到網民自身提出觀點的挑戰。

(三)網民素質的提升

隨著網絡的發展,網民的素質不斷提升,他們關注時事,並在恰當的時機發表經過邏輯推敲的觀點。這些高質量的信息,能夠實現網絡輿論更大范圍的橫向和縱向傳播。此外, “沉默的螺旋”假說忽視了輿論傳播中的“中堅分子”(the Hard One)。群體合力中的“中堅分子”表現出意志的堅定性、主張的一貫性和態度的強烈性, 可對“ 多數派” 產生有力的影響, 甚至可以改變群體合力(合意)並推動新的合力形成[4]。他們以往被忽略,而現在擁有了發聲途徑,從而構成了不同於“沉默的螺旋”的另一種輿論形成過程。 

三、網絡輿論傳播中“反沉默螺旋”現象的分析——以“成都女司機被打”為例

互聯網技術、傳統媒體地位的減弱和網民素質的提升共同作用於網絡輿論傳播,於是產生了不同於“沉默的螺旋”假說的傳播模式。本文借其來分析“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中的一波三折。

(一)輿情產生階段

2015年5月3日下午,一段拍攝於第三方行車記錄儀的視頻在網上瘋傳:男司機張某將女司機盧某拖出車外,進行殘忍的踢打。騰訊視頻《成都一男司機疑因刮擦把女司機拉下車后痛毆》播放量當天就突破一千萬,網易新聞《成都一名男司機把女司機拉下車后痛毆》超過七萬條評論。大多數網友都表示了憤怒,開始聲討男司機 “這算是老爺們嗎?”“打女人的男人最沒用”“這男的也太恐怖了。”許多名人也加入了“討伐大軍”,微博大V經濟學家馬光遠評論“打女人的男人,直接碰死得了!”著名解說員韓喬生則寫到“這種人應該終身禁。”

與此同時,在網絡輿論中,我們也看到了理性的質疑者,合肥的手機網友在網易新聞中評論“想知道為啥”。西安網友評論“請小編告知真相,坐等真相”。當網絡輿論集體傾斜時,少數的“中堅分子”運用邏輯思考,透過表象去探尋事件發生的原由,質疑事件不合理的地方,雖然他們的力量弱小,但並沒有因為懼怕孤獨而轉向妥協和沉默。

(二)網絡輿論發酵階段

5月4日下午,成都成龍路派出所公布了男司機張某的行車視頻。視頻中張某兩次被女司機盧某別車,並險些釀成交通事故。媒體再一次跟進報道,網易新聞《行車記錄儀拍下成都女司機被暴打前情:連續變車道》,網友評論不再激烈地辱罵男司機,更多的網民開始客觀地分析問題,普遍認為女司機別車有錯,但同時也認為男司機張某也不至於下如此狠手。天涯論壇《關於成都女司機被打一事的幾個看法》中也認為“如果她做錯了,應該會有交警來懲罰她。該扣分扣分,該罰款罰款。”

隨著事件細節的公布,此時的網絡輿論發生了第一個轉折,網民開始轉向中立,之前謾罵的多數派逐漸減少,冷靜思考的少數派陣營開始壯大,質疑女司機盧某行為的網民開始出現、集聚。女司機之前接受採訪時撒謊隱瞞實情的行為,增強了少數派的自我信度,他們開始搜尋對女司機盧某不利的資料,從而也將促使下一個網絡輿論轉折的到來。

(三)網絡輿論爆炸階段

5月5日,名為《疑似涉事女司機4年前不文明駕駛行為曝光》的帖子開始瘋狂流傳,帖子中提及開車亂扔物品的女司機正是此次事件的盧某。緊接著,微信公眾號“新聞馬賽克”曝光了女司機盧某多次違章。此時網民的情緒激憤,他們認為自己被盧某所欺騙,展開人肉搜索,曝光了女司機的開房記錄。事件發生到此刻,網絡輿論徹底被引爆,女司機盧某不斷遭受社會道德譴責,“打得輕了”“打到她不能開車”“被打后希望她乖點”等憤怒惡毒的話語充斥網絡,輿論完成強弱轉移。

回顧整個事件,最初在事件的原因和細節都沒有調查清楚時,網絡媒體和意見領袖先入為主地構建了一個輿論事實。但“弱勢”的少數派並沒有盲目地跟隨,而是進行理性的思考,當他們提出質疑時,其他有相似觀點的網民加入進來。面對強大的“群體壓力”,他們不懼與“強勢”觀點舉行公開的對抗。通過網民的努力,互聯網讓更多的信息暴露出來。“中堅分子”自發地努力推動了事件的發展,也左右了輿論的走向,即少數人意見向多數人意見轉變。

四、“反沉默螺旋”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通過此事件,我們可以發現輿論在網絡中呈現著草根性和全民性。網絡讓更多的網民參與到事件討論的同時,也給網絡輿論傳播帶來了諸多問題。

首先,眾多的網絡意見中,部分出於“弱勢”的網民為了讓自己獲得關注,過度地追求自我表達,傾向於提出一些偏激、異類的觀點。這些觀點往往是違背邏輯有違社會規范的,不利於網絡輿論健康的發展。

其次,網絡輿論暴力和道德審判現象頻發。傳統媒體在選擇和傳播意見時,他們會對觀點進行嚴格的篩選,確保生成的輿論是符合社會大部分公民的利益。然而在互聯網上,網民容易產生情緒化的意見,擅自對當事人進行道德審判,甚至進行人肉搜索。這樣的行為對當事人的生活造成困擾。

第三,網絡輿論的利益驅動性。輿論形成是從個人意見流傳開始的[5]。網絡讓每個人都有了發表意見的權利,從而使得輿論產生的門檻下降,傳播的成本降低。某些群體將網絡輿論商業化和利益化。他們雇佣網絡水軍,有償刪帖等方式介入網絡輿論的傳播過程。這種類似控制輿論的行為,破壞了輿論自身產生的規律。

針對以上網絡輿論傳播中遇到的問題,需要政府、網民以及第三方機構等多方面共同協作,一起制止類似問題的出現。在政府方面,積極培養網絡意見領袖,觀察“中堅分子”,讓偏激、嘩眾取寵的觀點在源頭上消失﹔在網民自身方面,提高自身素質,學會理性分析問題,保護相關當事人的權益﹔在社會監督方面,互聯網行業設立獨立第三方機構,在保証網民言論自由權的前提下,監督網絡輿論生場地和網民的行為,並定期發布監督報告,督促互聯網媒體和相關網民改正不良言論行為。

參考文獻:

[1] 陳力丹.沉默的螺旋理論簡說[J].當代傳播,1999(4).

[2] 劉建明.受眾行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J].現代傳播,2002(2).

[3] 王國華,戴雨露.網絡傳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現象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4] 姚珺.互聯網中的反沉默螺旋現象[J].武漢理工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5] 劉建明.社會輿論原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