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5期

新媒體場域中兒童媒體素養的培育

余岩波 趙熙敏 丁  亮
2016年06月01日14:5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媒體場域關涉到信息傳播、議程設置、受眾心理、技術應用等多維度因素,本文研究的重點是,在網絡、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環境中,媒體場域呈現的新特點、帶來的新問題。關注新媒體場域引發的新現象,只是在表層關心兒童的成長,深層次的問題是肇始於現代技術的媒體,隱藏的更大危機則是西方文化以現代技術為先鋒,在文化上的霸權和對其它文化的侵犯,在抵制技術統治文明濫觴的進程中,以兒童媒體素養的培育為抓手,培養具有理性批判能力和崇高人文精神的未來公民才是促進社會發展、增強國力的應有之義。

關鍵詞:新媒體場域﹔兒童﹔媒體素養﹔未來公民

2016年1月2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佔90.1%。由此窺見,基於電子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將社會個體重新整合,導引至新媒體場域,但隨之伴有新問題的出現,按照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0-14歲人口為222459737人,佔16.60%,除去人口增長的因素我國約有9千萬少年兒童被網絡到新媒體場域,兒童媒體素養問題值得關注。

一、媒體場域

場域理論是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的基本理論,其主要觀點是:社會分化導致社會被分成不同的空間,每個相對獨立的空間成為樣態不同的場域,場域空間不僅指物理環境,更重要的是在同一場域的人的每一行動都受到行動所發生的場域的影響[1]。

媒體場域關涉到信息傳播、文化交流、議程設置、受眾心理、技術應用等多維度因素。本文關切的核心是,在網絡、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環境中,媒體場域呈現的新特點、帶來的新問題。故新媒體場域是指:應用電子互聯網技術,以媒體技術的輻射為場域的邊界,場域內媒體信息的傳播為主要交流內容,場域內人們的交往活動共同構成了新媒體場域。

二、新媒體場域對兒童的影響

新媒體場域內的信息傳播更為密集,交往更為頻繁,內容更為復雜,對兒童的影響更為多元。

1.移動性導致接收時間延長

能夠移動是新媒體最為顯著的特點,這意味著在網絡覆蓋的有效范圍之內,信息傳播和信息接收不再受時空的羈絆。

新媒體的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兒童接觸新媒體的時間,因為對於以接受學校教育為主的兒童,隻有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囿於學習環境的限制和教師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強行紀律約束外,在課間、在上學和放學的路上、在放學之后都具備進入新媒體場域的條件和進入的可能,這與傳統媒體隻有在家可以收看電視節目相比,接觸媒體的時間大大增加。

但問題接踵而至,課間活動是讓孩子走出教室,呼吸新鮮空氣、消除疲勞、鍛煉身體、為下節課學習提供身心保障,是完整而高質量的在校教學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沉溺於手機網絡必然導致精神渙散,無法保証課堂教學質量。新媒體的移動性在客觀上導致了兒童接觸時間的延長。

2.參與性導致互動程度加深

參與性可以加強傳受雙方的互動和聯系、增強傳播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是開門辦台思想的實際行動,囿於技術,傳統媒體的作法長期受到受眾的質疑而成詬病的話題。新媒體打破了技術壁壘,改變了單一的傳播方式,加深了受眾的參與程度。TFBOYS是青少年明星組合,2014年5月13日搜狐娛樂作了《特別調查丨人氣高到不敢信?TFBoys組合大起底》報道:用三個小標題說明了TFBOYS人氣高的原因,第一個標題是00后少年人氣驚呆眾網友——你造TFBoys有多紅麼?第二個標題是正太組合迷倒“姐姐”“阿姨”,第三個標題是國產少年偶像的生存之道——新媒體時代的新“紅法”。

三個標題闡述的核心問題是新媒體對該組合能迅速走紅所作的貢獻,在此過程中新媒體場域將傳受雙方緊緊捆綁,導向清晰,主體明確,交流密集、頻繁,網絡、網友、轉發成為新媒體時代的新紅法的關鍵詞。節目創辦前、播出中和播出后主辦方不遺余力地通過新媒體手段與受眾進行互動,盡管沒有直接的數據表明參與的直接后果,讓受眾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互動參與,並及時反饋參與的結果,無疑加深了參與的程度。

3.碎片化導致接觸興趣泛濫

新媒體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是海量信息實時涌現,面對海量的信息碎片化的取舍和閱讀是主要方式,對某一時間的關注深度和持久度不足。如在新媒體上經常充斥著吸引人眼球的標題和充滿誘惑和遐想的圖片,傳播的主體內容和核心思想居於次位。通常情況下標題和圖片除了奇聞異事就是娛樂八卦、明星戀情、緋聞勝過科技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因為前者靠標題和圖片就足以勾勒事件的輪廓,而后者需要付出較多的腦力勞動和持續的注意力才能獲得,角逐的結果通常是圖片和標題滿足了人的好奇心和窺探欲,導致的后果是閱讀情趣的低下。

三、新媒體場域中的兒童媒體素養

它是指兒童在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主要傳播媒體的場域中獲取信息、分享信息、選擇或評價信息以及傳輸信息的能力,關於兒童媒體素養的培育也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媒體改良共時空的信息獲取環境

新媒體的開放性讓所有的受眾接受到的是來自同一傳播界面的信息,形成了由成人主導的媒體生態,推送給受眾是渣男、小三、女主播、男明星的花邊新聞,更讓人擔憂的是在這些足以引起受眾收看欲的標題下,可能打開的是更為成人化的主題。深圳晚報在2012年9月27日刊出的一篇報道稱:“中國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研討會發布調查報告顯示,41%的中國青少年獲取性知識的渠道集中在網絡,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社交網絡和論壇等。”

網絡上的性教育是否符合兒童接受教育的心理無從知曉,這樣接受的性教育是否是一種正確的教育方式、是否會帶來健康的性知識無從知曉。而兒童接受信息的特點是被動性較強,如此將導致接觸不良信息的可能性增加。

2015年12月16∼18日在浙江烏鎮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時講話指出:“‘十三五’時期,中國將大力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2]”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的主體是媒體自身,隻有媒體改良共時空的傳播形態才能確保兒童獲取信息的質量,改良措施不一而足,但加強監管必不可少,隻有這樣才能構建“世界因互聯網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聯網而更豐富”的媒體環境。

因此,淨化媒體環境,改良傳播形態,確保兒童獲取信息的質量,才能給兒童媒體素養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土壤。

2.學校有限使用媒體教學手段,提高分享媒體信息的能力

教育部辦公廳2015年2月12日印發的《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中,提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標第一條就是完成學校信息化條件建設“十二五”目標。“基本實現各級各類學校互聯網全覆蓋擁有網絡教學和學習環境。”互聯網全覆蓋的實現,不是簡單的教授學生硬件技術的單一應用,與此同時,正確參與互聯網文化建設,合理使用媒體教學手段,通過課堂培育兒童的媒體素養等議題應同時跟進。

如在語文課堂中可以結合課文進行媒體素養的教育,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8課的《難忘的一天》就涉及該話題,這篇故事主要講了1984年2月16日作者為鄧小平爺爺做電子計算機表演的故事,鄧小平在觀看了計算機操作后對身邊的人說:“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3]”這種普及應該不限於技術的普及,可以嘗試在課程教學完成之后,作為拓展內容,採用課堂討論等互動方式,以課文為切入口培育兒童的媒體信息分析能力。

在微機和思想品德等課程中亦可借鑒,學校應有限合理使用媒體教學手段,注重培養學生們的信息分析能力,才能為培育兒童的媒體素養帶來燦爛的陽光。

3.家長自律提高選擇媒體信息的能力

《爸爸去哪兒》是明星親子類真人秀節目,回歸家庭,關愛孩子的節目宗旨得到受眾認同,節目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是父親和孩子的單獨相處,沒有第三介質的存在,父子、父女的關系變得簡單、透明,充滿了脈脈的溫情和濃濃的親情,節目似乎在提醒家長應改變陪伴孩子的方式,這種陪伴不是讓光纖入戶,不是花錢配置更好的電腦。

網易親子綜合在2013年12月17日發表了一篇題為“孩子建議回家沒收父母手機 不陪伴也是冷暴力”的文章,寫道“現場將近20個孩子,小的讀二年級,大的讀初二,雖然年齡差距比較大,但是全提到了父母沉迷手機冷落自己。”遺憾的是頁面顯示這篇文章僅有2人參與。

家長沉溺於網絡、手機不能自拔,潛在的影響更深遠,放不下手機的父母何以能說服自控力比自己弱,好奇心比自己強的孩子不要沉溺於網絡和手機呢?家校合一的教育理念得到很多人的認同,學校合理使用新媒體、家長對新媒體保持審慎態度,以提高兒童評價媒體的能力,才能為培育兒童的媒體素養提供必要的養料。

4.兒童保留有效距離,提高評價媒體信息的能力

新媒體將不同的人群網絡到自己構建的場域中,而場域中的兒童是最易受到媒體不良信息侵害的群體,一方面他們評價信息的能力受到年齡和心智發展的局限而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長期受到媒體海量信息的吞噬,吸睛式的標題,缺乏深度的碎片信息,對孩子理性思考能力的培養不利,批判力的培養更是無法跟進。媒體應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留意兒童群體接受信息的特殊性,教師應理性引導,家長更應起到糾偏和監督的義務,讓孩子保留對媒體的有效距離,逐步提高評價媒體信息的能力,為培養兒童的媒體素養提供內在動力。

關注新媒體場域引發的新現象,關切提網速降網費可能給兒童媒體素養的培育帶來的新問題,只是我們在表層關心9千萬兒童的成長,深層次的問題是肇始於現代技術的媒體,將無限的時空網絡在同一場域中,新媒體將場域范圍和場域的意義再次擴大和強化,讓媒體受眾在技術的圍困中難以脫身,而媒體技術隱藏的更大危機則是西方文化以現代技術為先鋒,在文化上的霸權和對其它文化的侵犯,在抵制技術統治文明濫觴的進程中,以兒童媒體素養的培育為抓手,培養具有理性批判能力和崇高人文精神的未來公民才是促進社會發展、增強國力的題中之義。

參考文獻:

[1] (法)皮埃樂.布迪厄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2] 習近平.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2015-12-16.

[3] 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語文二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

(責編:王妍(實習)、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