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6年5月下

網絡自制綜藝《奇葩說》的成功要素分析

李  嬌
2016年06月06日13:59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刊

《奇葩說》由愛奇藝馬東工作室出品,於2014年11月29日在愛奇藝獨家播出,目前兩季節目皆已收官。這是一檔為年輕人創造收看內容的節目,以辯論形式為主,尋找最能說話的人。《奇葩說》播出后迅速受到觀眾的青睞,在豆瓣上獲得了9.0分的好評,第二季播放量達到6.2億次,它的成功有很多值得借鑒和思考之處,筆者現從節目的主持人、節目辯題以及互動方式幾個方面來探究其成功因素。

一、主持群設置擴展話語體系

對於互聯網自制節目而言,點擊量與節目的成敗密切相關,而作為一檔網絡自制語言類真人秀節目,主持人和選手的成功選擇就成為增加受眾的關注度乃至關乎節目成敗的核心問題。無論是第一季的“馬曉康”組合還是第二季的“KJM”組合都獲得了居高不下的人氣。

馬東是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曾擔任2011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語言類節目導演。在《奇葩說》節目中,他一改往日正經的風格,走上了搞笑的路線,形成反差效果。高曉鬆是著名音樂人、導演、制作人,博古通今,說話風格犀利。蔡康永是作家、主持人,說話柔和,喜歡採用娓娓道來的方式講道理。作為舞蹈家和脫口秀主持人雙重身份的金星心直口快,言語麻辣大膽,擅以觀點取勝。幾個人你來我往,捧哏逗趣、言辭大膽,各自以其深厚的人文及主持功底串聯起整個節目。

為豐富其節目看點,《奇葩說》每兩期會邀請一名娛樂圈當紅明星作為嘉賓和現場選手一同參與話題討論,他們也是主持人構成中的一員。“女神”或“男神”的加入,為節目的兩性話題增添了相應配比的女性或男性力量,構成了節目多元化的話語體系,使辯題從內容和視角上都有所豐富和擴展。另外,還可以利用明星效應樹立綜藝節目品牌,擴大節目影響力。

二、內容引人思考,傳遞正能量

《奇葩說》針對的主要人群是年輕人。據統計,《奇葩說》20-29歲觀眾的比例佔有86%。在節目開始前,都會有一個小短片,旁白為:“40歲以上的人請在90后旁邊觀看。”

在節目內容設置上,首先辯題的選擇都很貼近年輕人的生活,與現實息息相關,比如這是不是一個看臉的社會,愛上好朋友的戀人要不要追,異性閨蜜是不是謊言等。從雙方辯手的辯論當中傳遞的是一種現代社會的常態現象,年輕人可以從中獲得有效信息。在“使用和滿足理論”研究中,各類節目提供“滿足”的特點包括自我確認效用。90后受眾群體可以通過節目,對自身的行為有所反思,從而可以使自己在面臨同樣的問題時,選擇一種正確的解決方案。

其次,節目雖有感性的喧囂,但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辨。比如在海選中清華學子關於未來就業方向的詢問引發高曉鬆的痛斥,對於未來,他認為“人生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將道德高度上升到了“家國情懷”。而后在“要不要犧牲賈玲救大家”這期節目中,蔡康永總結發言時意外倒戈,聲稱“沒有人能剝奪別人的生命權”,堅持認為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比一場辯論的輸贏更為重要。

再次,節目即時互動,受眾參與度高。愛奇藝在《奇葩說》播出前,進行了前期的造勢工作,吸引受眾對節目進行關注與了解。《奇葩說》在愛奇藝網站有專區介紹節目的相關內容,包括節目正片、賽制進程、話題牆、導師介紹、奇葩排行榜、相關視頻、微博熱議。節目播出時受眾可通過彈幕實時發布評論,吐槽節目笑點。

在《奇葩說》播出以后,一系列的公眾平台相繼被創建。奇葩說吧、奇葩說專區、奇葩說電台、奇葩說官方微博等,在網絡媒體上受到受眾極高的關注。截至目前,奇葩說吧裡的帖子達到22萬,主題有7000多條﹔奇葩說官方微博粉絲數量達到53萬。奇葩說吧的話題包括受眾對辯題的討論,以及受眾提供的辯題。在奇葩說官網裡,有專門的話題牆,受眾可以根據自己意願選擇支持的一方。

公眾平台的利用,例如通過網友的討論在網絡上征集辯題以及參與辯題的討論,使傳播者與受傳者能夠相互作用。受眾充分地參與到節目討論中,對節目的優化改進起著重要的作用。此時,受眾作為受傳者,同時也成為了傳播者。受眾將接收到的信息處理后反饋給傳播者,傳播者便可以根據受眾的需求對節目進行一定的改進。受眾的觀點看法直接影響對節目的所持有的態度,因此,公眾平台的利用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得到受眾的反饋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節目更符合大眾需求。

結語

《奇葩說》在收視點擊率上獲得的成功,也標志著網絡自制節目新嘗試的成功。網絡自制節目逐漸走向正規化、精細化,通過傳播者與受眾間信息的交互反饋有利於節目的制作。網絡自制節目不斷嘗試用新的形式吸引受眾,而網絡媒體的發展空間也還很大,這也意味著網絡自制節目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斯坦利·J·巴倫.大眾傳播概論——媒介認知與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劉璨.《奇葩說》背后“娘子軍“和她們的故事[EB/OL].

http://tech.sina.com.cn/i/2015-02-07/doc-iawzunex9900997.shtml.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系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碩士)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