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直播成治療空虛"解藥"? 迎合兩億人心理訴求

看直播成了單身宅男流行的私人愛好。漫畫/琚理
“今天,你直播了嗎?”誰也想不到,今天的網絡直播正如同在線聊天一樣變得日益尋常。近半年來,內地手機直播軟件數量暴增,目前數量已接近200家,直播平台用戶數量已經達到2億,這似乎是網絡直播最好的時代。但風口之下,也隱藏著不少危機。主播違禁被封號,平台燒錢被質疑,直播APP看似為城市人緩解空虛開出了一服解藥,其“副作用”也開始浮出水面。
萬眾跟風
吃飯睡覺也直播
隻要有一部帶前置攝像頭的手機,再安裝上一個手機直播APP,打開軟件,點擊開始直播,一次網絡直播就開始了。網絡主播“喵播-Superman”每天花在直播上的時間,從3個小時到8個小時不等。作為一個專職主播,他經歷了視頻直播從電腦端到手機端的轉變,他也順應潮流選擇了手機直播,“因為移動直播平台沒有時間、地點的限制,隨時隨地想播就可以播。”
正是這種打破時空限制的“天時地利”,直接助推了手機直播APP春天的到來。視頻直播最初以游戲直播和秀場直播為主,前些年只是小眾領域的玩法。到了今年,以花椒、映客和一直播為代表的手機直播APP殺入直播領域,並成為軟件投資行業的大熱門。目前,國內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時段同時在線人數接近400萬,同時直播的房間數量超過3000個。
直播開始成為一股新潮流,而明星的進場則再次將直播推到了大眾眼前。今年4月,劉濤入駐映客直播,開啟“劉濤的娛樂日記”,成為國內頂尖藝人開啟直播間的第一人。5月13日,與一直播有投資關系的賈乃亮,更是將直播自拍杆帶到了宋仲基北京見面會的現場,隨后更是在一直播的APP上固定進行個人直播。
講段子、說笑話、唱歌的手機直播借此打入普通人的生活,而並非明星的素人直播也跟風扎堆兒。沒有明星的吸引力,那就奇招頻出,會化妝的教人化妝,會唱歌的表演私家KTV,還有人劍走偏鋒,直播吃飯、直播走路,甚至連睡覺都直播。至此,直播的玩法突破了過去網站直播的秀場模式,而徹底轉變成了“凡現場必直播”、“人人都能直播”的全民模式。
打發無聊
迎合兩億人心理訴求
影視從業者小飛最近兩個月開始對直播APP著迷,每天晚上睡前她都要點開手機裡的幾款直播APP,找到自己熟悉的主播,看一會兒直播再入睡。“我喜歡的主播一般都是美女,她們會分享化妝技巧,或者唱好聽的歌。”她甚至自發地在朋友圈“安利”自己喜歡的主播,希望更多的朋友也能來“圍觀”。
“一般看直播是在工作之余,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自行安排,就選擇看一會兒直播。”小飛說,由於直播不像電視劇和綜藝節目有固定的時限,可以隨時終端觀看,“靈活度比較大,也很適合打發無聊的時光。”事實上,空虛寂寞的宅男、有空閑時間和社交需求的“孤獨城市動物”,就是網絡直播軟件的用戶畫像。
網絡直播元老級平台“9158”隸屬於天鴿互動,其集團CEO傅政軍透露,目標受眾確實就是針對這部分有心理訴求的人群,“有老婆、孩子的不會玩直播,我們針對的就是國內那一兩億背井離鄉的人群,或者二十幾歲的單身男性,他們有娛樂和網絡社交的需求。”
“直播平台就像一個休閑場所,你必須了解你的用戶需要的是什麼。”“喵播-Superman”說,自己最突出的風格就是能逗大家開心,“我發現唱歌的時候配合上一些肢體語言,最容易吸引觀眾,也更容易獲得打賞。”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宋振韶解釋,觀看他人的生活本來是人類天然的好奇心,手機直播迎合了這種心理訴求,可以讓內心孤獨的人得到一定的心理滿足。
燒錢運營
主播愛打色情擦邊球
看似簡單的網絡直播,怎麼就吸引了上百家APP同時入場?說到底,網絡直播背后的“錢景”其實十分可觀,“打賞”正是目前直播軟件的主要盈利方式。在直播過程中,觀眾如果喜歡主播的表現,可以通過平台充值購買虛擬禮物送給主播,單份禮物價值從1元到500元不等,可以選擇數十倍連送,而主播通過與平台分成來賺錢。
伴隨手機直播APP的興起,更多的資本開始涌入。傅政軍表示,僅網絡直播這塊領域,每年行業內的流水可高達一兩百億元,這也是直播APP被投資人看好的原因。“但能否如期盈利,目前這些扎堆兒的平台們似乎並不在意。”他說,過去直播網站給主播的分成以五成為主,加上平台在技術和人力上的消耗,還能夠實現盈利﹔但新的直播APP進場后,為了吸引主播跳槽,很多都開出了高達八九成的分成比例。
如今已有專門負責主播經紀業務的公司,以類似“家族”的模式對主播進行管理,級別較高的主播可拿到千萬元級別的年薪。“給主播的分成比例越高,平台自身虧損越嚴重,這相當於給別人打工了。”傅政軍說,很多人把直播想象成一個金礦,不顧一切投資進去,但這並非良性循環,更像是以燒錢和虧本模式在運營。
同時,為最大限度吸引眼球,不少女主播大打色情擦邊球,在直播中穿著暴露,甚至有越界行為。6月2日,來自六間房、映客、花椒、秀色等9家網絡直播平台的40名主播,就因涉黃被永久封禁。宋振韶也指出,主播如果依靠才華來博取關注,還算是良性循環,如果單純依靠外貌等生理特征,對於主播自身並無益處,“而那些對這類直播上癮的用戶,事實上已經具備某種‘成癮症’的特征,需要一定的心理咨詢,並非依靠網絡直播就能解決。”(記者 李夏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