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坐標,央媒放大招!
《融合坐標——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年度報告(2015)》發布現場
如果說融合變革是媒體發展的“一條新的起跑線”,那麼經過了“融合元年”的嘗鮮與摸索,2015年便是媒體融合開疆拓土、制定規則的一年。
6月20日下午,人民日報社旗下的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又奉上了一本權威的融合發展年度報告——《融合坐標——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年度報告(2015)》。
提到“又”,事兒姐就不得不提到去年同樣由他們組織撰寫的《融合元年——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年度報告(2014)》。報告將媒體融合發展模式形象地比喻為“借船”“造船”“買船”“賣船”等四種方式,揭示了“一切皆有可能”的融合發展邏輯,成為了學界和業界一本沉甸甸的“紅寶書”。
在媒體融合進入關鍵期的時候,報告又開始嘗試為業界融合發展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事兒姐有幸地參與了這本報告的編寫工作。現在,請大家跟著事兒姐,去看看被稱作融合標杆的四大央媒,在融合發展中的“與眾不同”,聽聽他們的當家人在說什麼。
人民日報——
“中央廚房”的“六大員”機制
現在的人民日報社已經由過去的一份報紙,轉變為全媒體形態的“人民媒體方陣”。2014年,人民日報社啟動“全媒體平台”項目建設,又稱作“中央廚房”,形成了“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發布機制。
“中央廚房”將傳統意義上的採編人員重新定義為:指揮員、信息員、採集員、加工員、推銷員、技術員等。這也就是事兒姐說的“六大員”。“六大員”的工作機制則是指,指揮員針對重大選題進行策劃與指導,其他各“員”有效分工合作,最終將制作的新聞產品送達人民日報旗下各發稿終端以及有合作關系的國內外媒體終端。
事兒姐很好奇,要是自己置身其中,可以做哪一員呢?
“中央廚房”工作流程圖
講過了“六大員”,那麼“中央廚房”是怎麼上菜的呢?
“三波走”:第一波——求快,力爭做到快訊消息全網首發﹔第二波——求全,做到歷史資料和政策要點梳理、全面呈現新聞背景﹔第三波——求深,繼續對新聞進行深度解讀。三個波次的產品首先推向新媒體,經過對稿件的二次加工,一些產品也適用於報紙和雜志。
亮點回放一
2016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不停地推出各種好玩、好看的新聞大餐。《傅瑩邀請你加入群聊》的HTML5(簡稱H5)互動產品把人大新聞發言人傅瑩答記者問的現場用微信群聊的形式生動展示出來,交互式的對答場景,讓人猶如親臨會場,結果引爆微信朋友圈,24小時內點擊量超過300萬次。
H5產品《人大新聞發布群,傅瑩邀請您加入群聊》
亮點回放二
H5互動產品《有人把十三五畫下來了》,用溫情的手繪稿呈現“十三五”民生大劇,場景化地反映個人與家庭的變遷,感動了無數用戶。
亮點回放三
除了整合人民日報社內部資源,“中央廚房”還為社外各類媒體終端免費提供兩會新聞產品,在原有的供稿渠道之外又建立了6個供稿群,實現全國跨媒體新聞報道合作。同時,“中央廚房”還主動為海外主流媒體定制、推送一部分新聞產品。
當家人的話:
要積極推動渠道平台的深度融合,努力塑融合發展之“形”﹔要積極推動內容生產的深度融合,努力凝融合發展之“神”﹔要積極推動體制機制的深度融合,努力強融合發展之“筋”﹔要積極推動經營管理的深度融合,努力健融合發展之“骨”。
——人民日報社社長 楊振武
新華社——
“1+N”模式下的“新華全媒頭條”
新華社全媒報道平台於2014年12月31日開始試運行,2015年7月7日正式成立。這個平台由總編室牽頭、全社9個部門共同組成,旨在打破不同部門各自為戰的傳統格局,實現文字、圖片、視頻、技術、網絡等多工種同台作業,對新聞報道進行一體化指揮、多媒體採集、N次加工、多元適配、全媒體覆蓋。全媒報道平台以“1+N”全媒報道模式為突破口。
其中,最吸引事兒姐的是他們重點打造的“新華全媒頭條”。如果你之前留意過,就會發現,“新華全媒頭條”主要是由一篇主打稿和多個融合文字、圖片、視頻及各類新媒體形式的產品組成,對內容進行精細加工,並做適配性分發。
事兒姐特地挑選了三個做得比較有特點的報道,和大家一起分享。
亮點回放一
“九三勝利日閱兵”報道依托400名現場記者拍攝的4000多張獨家圖片,制作了《勝利日閱兵影像大長卷》,全景再現了閱兵精彩瞬間,3個小時內微信閱讀量就突破了10萬。時間軸圖集《習近平的勝利日時間》也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還大膽嘗試新技術,推出國內首個360全景互動新聞視頻,為新媒體用戶提供了如臨其境的新鮮閱讀體驗。
《勝利日閱兵影像大長卷》(局部)
亮點回放二
“東方之星”客船在長江翻沉以后,“新華全媒頭條”連續推出系列報道,既有重量級文字報道,還有專題圖片集,並發出《“東方之星”最后的影像》等獨家視頻。
亮點回放三
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中,充分運用無人機報道,採集到大量獨家震撼視頻。由此制作的《三分鐘全覽天津爆炸》等產品一經推出,立刻引發廣泛轉載、關注。
當家人的話:
融合發展,關鍵在融合,目的在發展。對傳統媒體來說,推動融合發展,才能激發事業發展活力,不斷鞏固和拓展輿論陣地。
——新華通訊社社長 蔡名照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互聯網+聲音的藝術
互聯網為傳統媒體既帶來了挑戰,也賦予了機會。事兒姐覺得,對於央廣來說,網絡電台的興起也許代表著“一個屬於聲音的時代正在來臨”。
央廣的同行為事兒姐介紹到,為了更好發揮自身“聲音”的優勢,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於2014年組建了中央電台融媒體新聞指揮中心,全面運行統籌協調工作。重點建設“中國廣播雲平台”系列工程,啟用面向全國廣播行業的技術與資源集成平台﹔探索建立全媒體新聞採編業務一體化工作機制,順利搭建起全台7×24小時聯合作戰的融媒體新聞生產流程﹔形成微博微信矩陣,助力融合傳播。
亮點回放一
推出系列專題節目《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是一次廣播致敬中華傳統文化的全媒體戰役。以影響深遠的選題、豐富的聲音元素、“廣播紀錄片”式的制作手法、全媒體的立體化傳播方式,為聽眾帶來直抵心靈的“聽覺盛宴”。
亮點回放二
2016年除夕,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推出融新聞、專題、文藝為一體的春節特別節目《中國聲音中國年》,節目直播過程中通過微信與聽眾進行“喊紅包”互動,短短六個小時內,吸引了1552萬人次參與,成為中國廣播史上最大規模的新媒體互動案例。
亮點回放三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推出的《習聲回響》,精心剪輯習近平主席的多場重要講話,第一時間滾動播出原聲,完整呈現領導人風採。
當家人的話:
互聯網可以為廣播插上翅膀,幫助人們用耳朵尋找最初最本真的快樂與美好。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台長 閻曉明
中央電視台——
“央視新聞”的“三微一端”
事兒姐之前去央視參觀,對他們的“央視新聞”印象深刻,“三微一端”做得有聲有色。
中央電視台從2012年正式啟動“央視新聞”新媒體業務,以電視與新媒體的良性互動為出發點,做大做強微博、微信、客戶端,同時打造出微視頻的強勢品牌,形成了有別於其他央媒的“三微一端”產品矩陣。
“央視新聞”的“三微一端”,以新聞為龍頭,做大做強主題主線報道﹔以視頻為重點,微視頻發展成長為獨立一端﹔以用戶為中心,推進“智慧融媒體”建設﹔創新了“實証性新聞”模式。
事兒姐用一張圖表和三個亮點回放為大家解釋一下。
“央視新聞”的“三微一端”
亮點回放一
新聞中心推出新媒體產品——“聯播搶先看”。通過重要事件背景介紹、消息權威解讀,將《新聞聯播》精彩看點提前“劇透”。2015年11月16日,新產品上線發送7分鐘后,微信公眾平台的單條閱讀量就超過1萬﹔截至當天《新聞聯播》開播前,閱讀量超過5萬﹔此后閱讀量持續增長,2小時后達到10萬+。
亮點回放二
創新“春晚”跨屏互動報道。2015年春節,“央視新聞”利用微信新推出的“搖一搖”功能實現電視屏幕與網友的實時互動,成為春節報道的最大亮點,總參與次數達2.048億﹔首次嘗試在春晚預熱報道直播連線中引入網友實時提問、大數據分析等形式,“央視春晚” “聊春晚”兩個話題的閱讀量超過15億。
亮點回放三
微視頻發展成長為獨立一端。《V觀》系列微視頻自2014年11月APEC期間推出,到目前已發展為“央視新聞”區別於其他央媒“兩微一端”的重要產品。在全國兩會、“9.3”閱兵、習近平總書記出訪、G20峰會、APEC會議等報道中,突出內容的獨家性和與大屏幕的差異化報道。
當家人的話:
突出社交化、分眾化、精准化傳播理念,著力增強有效傳播能力和抵達受眾能力,努力實現用戶在哪裡,央視的覆蓋就在哪裡,央視的服務就在哪裡。
——中央電視台台長 聶辰席
好啦,事兒姐為大家奉上了這麼多“豪門盛宴”,央媒的樣本還只是媒體融合探索一部分。如果說媒體是有機運動的,那麼融合發展便是媒體有機運動的催化劑和助推器。這場媒體融合的攻堅戰,還需要媒體人的不斷嘗試與不懈努力。而央媒作為融合坐標系上的關鍵元素,他們的經驗也將為中國其他媒體的融合之路帶來啟發。
本文部分內容摘編自《融合坐標——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年度報告(2015)》
原創作品 轉載請注明
策劃/編輯:張天培 統籌:王向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