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范敬宜:愛吃"大食堂" 選讀者來信上頭條【2】
印象四:
老范“打的”赴會
歷來兩會期間,報社的車隊把保証記者採訪用車,當作政治任務,記者去人民大會堂採訪,坐單位的奧迪、桑塔納是天經地義,哪有不坐的道理?何況老范既是總編輯又是人大代表。1998年3月8日,老范偏偏“打的”赴會。北京的出租車司機個個都是“政治家”,這是出了名的。坐他們車的天南地北什麼人都有,他們的信息來源豐富而且新鮮。你不開口,司機也會打開話匣子,主動跟你聊天。果然,“你是人大代表?去大會堂應該是去開兩會吧?”話匣子就這樣打開了,司機發表他看到的感受到的種種問題以及他的治理方略——“你看這路面,今兒個開膛,明天平好了,過不了幾天又刨開了。正如侯寶林的相聲所說,北京的路面應該按拉鎖!不能設個部門協調一下嗎?”(憑記憶,大意)……轉眼間,到了人民大會堂,誰知因為聊得太投入,老范竟然忘記付費!幸好他記下了車的電話號碼。
范敬宜
1998年3月11日,他寫的《“打的”赴會》在人民日報見報。這篇別樣文章看似平淡,但仔細琢磨,卻耐人尋味。這應是一篇有突破意義的報道。關於兩會,因為年年開年年報,形成套路,記者、編輯都有難以突破的壓力和苦惱。老范的《“打的”赴會》卻跳出會場,走向會外基層百姓。代表委員寫提案、發言稿屬於常規,的士司機關心兩會,則把兩會延伸到會外,表現了老百姓對兩會的關注,自然、生動、親切。老百姓關注會議,這會才有意義。從老范記出租車電話這個細節看,這次採訪,應該是有心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絕不是為了省汽油。
1998年3月11日,人民日報刊登范敬宜《“打的”赴會》一文
印象五:
老范有個村官兄弟
10年前,春節后的一天傍晚,窗外飄著雪花兒,老范想起了30多年前,他插隊勞動過的遼寧二道灣子鄉大北溝村他的房東——村官卜祥玉,於是撥通了長途電話。山溝裡,電話的那頭是卜的老伴。她說:“咳,你兄弟一大早就下山去了,晚上才能回來!”一個“你兄弟”,說明老范與村官的情分與親近,表明老范與村官通電話是常事。至夜,老范又撥通電話。他得知卜祥玉正忙於緊急組織鄉親防治禽流感,於是老范勸他兄弟說了幾句家常話,年紀大了,又是風雪,別那麼拼了……如同勸自己的親兄弟。他就此寫了飽含深情的《飛雪念村官》,文中他就此發揮說,“他們不見得都能像華西村吳仁寶那樣做出改天換地的業績,但是沒有千千萬萬、普普通通、默默無聞、任勞任怨、埋頭苦干的村官,能有一個堅如磐石的穩定局面嗎?”表達了他對勤勉工作的村官的真誠情意。30多年過去了,用一般世俗眼光人看,他范敬宜早已今非昔比,但依然不忘山村裡的兄弟,和村官保持這樣淳朴的真情實意。與一般勢利小人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不同,實在感人至深。這樣的文章誰能不感動?這時他已不在人民日報工作了。
2006年2月9日,人民日報刊登范敬宜《飛雪念村官》一文
早已今非昔比的老范何以保持與農民兄弟如此淳朴的情感?我在原人民日報群工部主任李和信的文章《一封不平常的信》中有所發現。2003年6 月,已在人大工作的老范,轉來一封反應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材料給群工部,經群工部編輯的調查、協調,得到圓滿解決。高興之余,老范就此給李和信寫了一封動情的長信,袒露心扉:“我曾經在兵團農村生活了十年,深知農民生計之不易。當年在我最艱難的日子裡,不歧視、不厭棄而且把我當‘人’對待的是純朴的貧困農民。我總想有朝一日,能夠報答他們,為他們說話、辦事……”
2008年1月25日,大病初愈的范敬宜出席中國記者協會的老新聞工作者春節團拜會
那年老范已經72歲了。誰說老了就寫不出好文章?《飛雪念村官》在人民日報發表,因其獨到的視角,發自肺腑的真情,受到廣泛好評。那時老范已經從人民日報總編輯崗位退下來。已經不是記者,但他仍然沒有放下心愛的筆。放下總編輯重擔,對老范也許是一種解放。他記者沒有當夠。這事也使我們明白了他后來為什麼在清華大學任教時說出那句話:“如果有來世,仍然當記者。”
范敬宜
老范的成就來自他的學養、才能、勤奮,但我認為,根本的是他對老百姓的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