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7期

地方高校《深度報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2】

姚 靜
2016年08月03日09:3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深度報道》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設置目標至關重要,這種目標的設立可以激勵學生進入新聞行業,專注提升自身實踐能力,通過“偶像”的力量引導,推動其在深度報道領域有所精進。在課堂教學中,授課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對深度報道領域成名記者新聞作品學習的同時,潛移默化設置一個相對“遠”的目標,如意大利傳奇女記者法拉奇、國內來自《南方周末》、《新京報》、《中國青年報》、《南方都市報》等媒體的記者,學生對於他們多以“仰望”視角來看待。除此之外,授課教師更要為學生設置一些“夠得著”的目標,這種目標某種程度上和他們有很強的共性,身份的接近性,選題操作的可能性等等。筆者在深度報道教學中,多以被稱為史上最牛實習生的“林姍姍”和“王天挺”作為 “夠得著”的目標,鼓勵學生學習 “學長學姐”的作品,通過閱讀比較他們的代表作《少年殺母事件》《北京零點后》來引導學生,“平視”偶像的角度帶來了他們既定目標實現的更大可能。對於學生來說,這兩位“目標”就像身邊優秀的同學代表,接地氣而無心理距離。

(三)以發現問題為起點倡導“小組協作”式探究學習

筆者在《深度報道》教學第一堂課就將全班同學以6-8名同學為一組分為若干小組,考慮到新聞傳播專業“女多男少”現狀,要求每個小組必須有男生參與。在課外實踐訓練中,部分任務需要小組共同協作完成,比如模擬媒體的編輯部,進行深度報道選題篩選與討論、小組分工、成稿撰寫,最后在課堂就選題操作的過程與結果展開討論。“小組協作”式學習,一是可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增加小組內出現分歧意見時,成員間自我調適能力﹔二是,“小組協作”式學習更重要的改變了“老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模式,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比如筆者在講授深度報道採訪技巧前,曾要求學生就“大學生代課現象調查”、“大學生貸款情況調查”、“高校實驗室利用率調查”、“大學校園外租房亂象調查”等選題或自擬選題進行採訪嘗試,採訪結束后將整理好的採訪素材於課堂上討論,共同探討不足和改進之處,從而為第二次補充採訪做好准備。在“小組協作”式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大大增強,真正地實踐了“做中學”以及“從項目中學習”。

(四)突破學時限制強化課外實踐訓練

如前所述,地方高校實施春、夏、秋三學期制度后,《深度報道》課程學時僅為32學時,加之理論教學、案例討論、法定節假日的影響,剩下的學時為20學時。

授課過程中突破20學時的限制,就要求授課教師把大量的課外實踐訓練延伸到課外。這種課外既包含課程結束后,大三下學期的專業實習,也包括寒暑假期間由媒體或高校組織的“訓練營”,同時包括學生在校內、院內的實踐平台的鍛煉,如學校校報、新聞中心等機構擔任校園編輯/記者等,這些構成課外實踐訓練的一個體系。

深度報道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安排課外實踐任務時,可以適當突破校園邊界,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去開展一些有話題、接地氣、突出當地“社會問題”的深度報道。以筆者在2015年秋學期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深度報道》課程為例,學生不僅嘗試了校園代課調查、大學生貸款調查等選題,還對家鄉深陷傳銷后的家庭、被拐賣少女生娃后再回家的故事、“拆遷戶”拿到巨額征地賠款—輸光“拆遷款”的“過山車式”的生活、高中30年的保安大叔的故事等選題進行了關照,真正做到了對現實的關切和對底層的思考。如此,學時限制就不再是一個影響深度報道教學的關鍵因素。

(五)以實踐技能為導向開展課程評價

以閉卷為主要考核形式來開展課程評價的方式,在《深度報道》課程教學中已經逐步被淘汰。改變以期末考核定“生死”的情況,使《深度報道》課程成績評價體系更加多元化,是教學效果最大化的手段之一。

筆者以2015年貴州民族大學舉行“課程成績評價標准”改革為契機,制定了《深度報道》課程考核環節與評分標准,如表1所示,並在開課前告知學生,期末成績參照此標准來進行統計。

開展課程評價體系改革后,不同於以往對於課外實訓的慵懶態度,學生的課外實踐積極性大大增強,而課堂提問與案例閱讀鑒賞由於也佔據一定分值,因此課堂教學中的氛圍也更加活躍,期中測評的報道質量雖然整體欠佳,但期末測評中提交的大部分報道均以扎實的採訪、流暢的行文、極高的可讀性與深刻性示人,實現了《深度報道》課程預期教學目標。

表1 《深度報道》課程成績評價標准表

說明:表格為作者根據統計資料制作而成。

四、結 語

移動新媒體時代,“教室”已經成為大學生媒介使用的重要場景之一,“老師台上講,學生台下忙”已經成為高校課堂典型畫面。《深度報道》課程作為深度內容生產者實踐能力強化的一個環節,筆者通過案例學習與討論進行情景導入、給學生設置“夠得著”的目標以及延伸課堂教學到課外實訓、促成成績評價多元化,更注重平時成績的爭取等方法的探索,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學習自主性得到了增強、參與實訓的積極性也不斷提高,達到了強化深度內容生產者實踐能力的目標。然而在深度內容與深度內容生產者均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的當下,筆者介於自身能力和職業經歷限制也常感困惑,如何推動課堂教學效果最大化,應是一生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段文娥.基於微信平台的深度報道課程教學模式建構[J].今傳媒,2015(8).

[2] 吳靜.“案例工作坊”模式在新聞理論教學中的探索[J].科技信息資訊,2012(9).

[3] 張志安.潛入深海:深度報道30年幕后軌跡[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

[4] 張志安.報道如何深入:關於深度報道的精英訪談及經典案例[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6.

[5] 庄森.深度報道理論與實踐[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10.

[6] 張志安.轉型與堅守:新媒體環境下深度報道從業者訪談錄[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5.

[7] (英)蘇珊·佩普,休·費瑟斯通著.周黎明譯.特稿寫作:從入門到精通[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8] 張美蘭,車宏生.目標設置理論及其新進展[J].心理學動態,1999(2).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