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綜藝一講原理收視率就掉 科學節目底線是什麼
“口香糖開椰子”實驗
《加油,向未來》被安排在CCTV-1周日晚綜藝節目競爭最激烈的黃金時段播出,已有五期,這是一檔以科學實驗為內容,明星競猜為形式的原創科學綜藝節目。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科幻小說《三體》的紅火、好萊塢科幻大片每逢上映都火爆一時……這一切似乎都在發出信號,國人重燃科學興趣,如此,《加油,向未來》的出現正逢其時。然而,與滿屏花裡胡哨的“戰斗”、“奔跑”與“加速”綜藝對壘,“科學”節目還是頗感落寞。制片人王寧拿到的動態收視率曲線圖清清楚楚地顯示:一旦從實驗環節進入到原理解釋,收視率馬上下降,掉得非常快。
觀眾喜歡看科學實驗呈現的驚奇效果,卻並不關心造成現象的理論解釋,這不難理解。科學節目,沒有一個國家做出過成功樣板,科學家認同、電視人滿意和觀眾愛看這三個維度從某種角度說甚至是相互排斥的。另一方面,科技發展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方向,科普工作進入大眾領域,電視傳播是最佳路徑。如何在激發觀眾對科學興趣的前提下,求得滿足科學家與電視人雙方要求的最大交集,是《加油,向未來》的難度所在。泛科技主題網站果殼網主筆瘦駝為這檔節目撰寫文案,在他看來,完成這個最基本的要求就很困難,實際情況是,一檔科學節目能做到真正尊重科學已經很不容易了。
科學夢變成了明星夢
曾經有一個年代,“長大要當科學家”幾乎是每個中國小朋友描述未來志向時的標准答案,而現在,孩子們的科學夢早已變成了明星夢。由此推導出如今的中國孩子對科學不再有熱情了?並非如此。《加油,向未來》播出后,收視調查顯示穩定觀眾中小朋友佔很大比例,比節目組預計的中學生觀眾群低齡了很多,制片人王寧說:“我家小孩五歲,每次都看得戀戀不舍。從這點上分析,好奇心是人與生俱來的,在孩子身上尤為明顯,科學是好奇心的釋放,對真理未知的探究。科學對孩子有天然的吸引。”
成年人與科學之間的障礙是興趣,重新激活興趣需要先改變科學節目的固有面貌。拿到制作一檔科學節目的任務時,王寧坦言自己都覺得特別沒勁。“真正給我鼓勵的是團隊集體參觀中國科技館,置身其中發現,生動活潑充滿趣味的科學實驗非常多,親身參與有很強的代入感,眼前的科學現象那麼神奇,大家都顧不上刷手機了。”
於是,王寧和他的團隊確信,隻要通過合適的包裝手段,科學實驗大有看頭,於是把節目內容鎖定在實驗上。最終的節目形態是以明星和素人嘉賓競賽答題的形式展示科學實驗,錄制現場的400名觀眾非常投入,發自內心的驚嘆、吶喊,這些都給制作團隊以信心,隻要用合適的方式呈現,改變板著臉才能說科學的習慣,就能重新激活成年人對科學的興趣。
公式一上牆收視准掉頭
北京交通大學國家級物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陳征博士和他帶領的40人團隊作為科學顧問負責設計節目中的各種實驗。陳征十分清楚電視科普節目要在不掉收視率的基礎上普及科學有多大難度。“實驗的時候收視率噌噌漲,一旦進入原理解釋環節,收視率掉得非常快,不怪觀眾,不怪電視,這就是我們科普工作目前的客觀條件。”
陳征說,“我是物理老師,主攻演示實驗教學和科學教育普及工作。教學的時候,我們解決不了讓不想學的孩子有興趣,還有考試手段,但是在科普這件事上,我們對大眾沒有硬性手段。”打開電視有那麼多眼花繚亂的綜藝節目,陳征看來,科普最重要的工作是在大眾的注意力競爭中搶奪入口,先把眼球吸引過來,否則,所有工作都是無用功。在這樣的理念下,科學家與電視人必須尋找交集。
每期節目需要設計六到七個實驗,科學顧問們的工作分為理論論証和實驗驗証兩部分,有時理論計算是可行的,但現場實驗效果不到位。每一個實驗原則上要有兩個落點,生活落點就是人們每天都在用卻不知道其中的科學原理,另一落點是要告訴觀眾這個原理的科技前沿在哪兒。
比如,摩擦力在物理教學中是直觀有趣卻又很難的東西,演示給觀眾的實驗是把兩本書一頁一頁交疊在一起,最后要用重型卡車才能把頁與頁之間摩擦力拉開。這個實驗是今年國際青年物理學家競賽的題目之一。對科學家而言,設計實驗挑戰伴生樂趣,最頭疼的是盡量簡潔生動地將科學原理解釋清楚,這部分工作由果殼網主筆瘦駝負責。按制片人王寧的描述,陳征博士解決將科學引入節目的入口問題,而瘦駝則肩負著科學走向大眾的出口問題,顯然后者更為重要。
實際上,這項工作是瘦駝和陳征還有出鏡主持人劍橋大學博士鄧楚涵三人一起完成的。鄧楚涵在節目中立下60秒軍令狀,但很多時候,節目給到原理說明部分的時間還不到60秒。憑著多年科普實踐經驗,陳征清楚兩個原則:公式一上牆收視准掉頭,盡量不用科學名詞。而與之矛盾的是,要嚴謹地講明一個科學原理至少需要一到兩千字,根本不可能在60秒內完成表述。瘦駝告訴記者:“每次,我們都會准備很多,前景、背景資料甚至科學家的八卦,寫很多,精簡再精簡,最終節目裡的那幾句話,都是經過很長時間整理推敲的,可效果還不是很理想。”
科學不是娛樂的配角
科普節目的難處還在於,甚至沒有已成熟的外國優秀節目可供參考。瘦駝介紹,全世界的電視同行都在摸索,至今能兼顧科學與電視特性,不犧牲掉任何一方的電視節目還沒有人真正做出來。而很多貌似好看的“科學節目”甚至走到了偽科學的一面,令人痛心。“日韓的綜藝節目其中有一些穿插科學內容,看著很熱鬧、很戲劇,但它的理論解釋往往經不起推敲,電視人很清楚,反正大家看的並不是解釋,而是熱鬧。歐美電視台拍過的一些成功節目也禁不住推敲,有的甚至是用障眼法做出來的。同行裡面,活得比較久的是《艾倫秀》裡面的一個小板塊,他們的原理部分也是盡量簡化或者跑偏一點。這說明並不是中國觀眾缺乏科學素養,全世界都一樣。”
中國的科普節目在瘦駝看來走了十年的下坡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局面,他解釋:“以前果殼網和電視台合作出現的最大問題是,電視人在節目制作中太強勢了,不在乎科學顧問的意見。讓一個科學節目真正的尊重科學就已經很不容易啦。”陳征也有同感,他評價《加油,向未來》是中國科普節目向前邁出的很大一步,不僅是投入大、規模大和實驗的密集程度前所未有,更重要的是,節目裡是娛樂元素配合實驗,而非實驗配合娛樂。
“走到這步對科普工作是重大突破。”陳征說:“原來,嚴肅的科普節目不敢太娛樂,觀眾小眾﹔娛樂節目不敢有科學,掉收視率。而這檔節目,在收視率和科學嚴謹兩方面找到了平衡點,隻有大眾看了我們,我們才有可能吸引他們對科學的興趣,進而主動認識科學、了解科學。”陳征說。
科學節目的底線是什麼?
節目中每到一個實驗結束,解釋的科學原理都盡量聯系生活,但通常電視上出現需要思考理解的東西,很多時候觀眾即便不換台,耳朵也是選擇性屏蔽的。即便兒時曾有過成為科學家的夢想,成年后,科學對普通人而言太遙遠且可有可無。而陳征博士認為,這種想法是因為大眾對科學理解有很大的局限與誤區。他解釋說:“一說科學,尤其是物理,給人感覺是公式、推導,這不是它的本質。按牛頓在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裡的說法,物理是我們對自然界的認識用嚴密的數理邏輯表達出來。對普通大眾而言,完全不需要使用數學工具描述這種認識,但我們可以關注自然哲學的這部分,建立一個科學的思考方式對待自然現象。其實科學充斥在我們身邊,不但不枯燥,還是非常美妙神奇的東西。”
另一個對科學的誤區在於,科學家眼中的科學不是結論,而是論証的過程和科學思維。就像瘦駝和陳征博士,可以接受因篇幅精練而損失嚴謹的原理解釋,但科學方法不容被挑戰被他們視之為“科學的底線”。
果殼網最為大眾熟悉的是為各種生活謠言辟謠,但就一件事辟謠並不會保証換一件事大家不再上當。比如今天剛剛為西瓜注射色素辟謠,過幾天西紅柿注射色素的謠言四起,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大眾不具備科學思維。“就像觀眾喜歡節目中的實驗部分而忽視理論解釋一樣,人們感興趣的是現象和結論,但結論不是科學,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才是科學本身。”瘦駝解釋,“所以科普節目必須要守住科學的底線,就是科學方法不容被挑戰,我們希望能夠在節目裡滲透科學思維,這才是重要的。”(金力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