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教師節,彝族鄉長給我們講長征
來源:中國軍網
史呷鄉長介紹安順鄉情況。扆妍妍 攝
第31個教師節來臨之際,彝族青年史呷以自己的方式給近60家網站和新媒體記者“上課”。講課的內容是紅軍當年如何強渡大渡河,還有舊貌換新顏的安順場。
37歲的史呷曾當過5年教師,如今已是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安順彝族鄉鄉長。
9月10日上午,“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四川站在成都正式啟動。下午,採訪團首先來到了赫赫有名的安順場。安順場原名“紫打地”,是當地藏族爾蘇人的音譯詞,意為適合種蔬菜的地方。1902年,由於山體滑坡,在鬆林河形成堰塞湖,潰壩以后,紫打地被沖毀,死傷人丁千余。后在原址下游一公裡處重新選址建場,取“山鎮久安,河流順軌”之意,更名為安順場。1863年5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軍抵達安順場,准備北渡大渡河。由於清軍圍堵和民族沖突,石達開在土司和清軍的圍困下,全軍覆沒,留下了悲壯的一頁。
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記者 高飛 攝
石達開兵敗72年后,同樣轉戰數省的中國工農紅軍,沿著石達開走過的同一條小路,再次來到安順場的大渡河渡口。同樣在河水暴漲的五月,同樣是疲憊之師,同樣的渡口,紅軍卻改寫了歷史成功搶渡。究其原因,紅軍得到了當地百姓冒死相助。當年此地百姓生活困苦,紅軍到來后不僅對百姓秋毫無犯,還打土豪開倉放糧,這才尋到了一艘無比珍貴的渡船。今天,在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裡陳列著一艘渡船,雖不是原物,但依然成為觀者競相拍照合影的焦點。
從此,安順場便載入史冊,名揚中外。史學家說:“沒有強渡大渡河的勝利,就沒有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就沒有今天的新中國”。
史呷鄉長向記者介紹安順鄉發展規劃。孫苗苗 攝
史呷鄉長介紹說,安順場是全國首批100個紅色旅游精品景區和30條精品線路之一,是全國唯一“以悲襯喜”的紅色旅游景區。今天,一眾記者來到這個著名的革命勝利紀念地,踏尋當年紅軍長征時走過的足跡。
作為四川農業大學畢業的研究生,史呷努力學著從家鄉紅色血液中尋找富強的因子,讓嘴裡常常念叨的紅軍故事、長征精神變成可以圓夢的動力源。“說一千道一萬,我理解的長征精神就是,順境不忘崛起,逆境更要圖強。”這個彝族鄉長夢想著讓家鄉更富裕更美好,而不僅僅曾經赫赫功名。
因為5年的教書經歷,史呷鄉長有著濃濃的教育情結。他說,隻有大力發展教育,才能從根子上擺脫窮根。“教育的目的是讓下一代長好‘翅膀’、放飛他們的夢想。教育搞上去了,人的素質提高了,才能激發脫貧致富的內因,才能徹底擺脫貧困帽子。”在他的示范引領下,如今,鄉裡、村裡年輕人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碩士不算少,博士也有好幾個。”彝族干部的話透著自豪、自信。
走在奔小康路上,史呷向記者透露了他的思路:以扶貧開發為主線,做大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立足產業強鄉導向,加快轉型升級,增強鄉域經濟綜合競爭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