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國際台"60秒走近中國" 勾勒當代中國和中國人群像

2016年09月22日07:4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60秒走近中國”勾勒當代中國和中國人群像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60秒走近中國”系列微專題針對對象國城市以白領、中高級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士為主的高端主流受眾,是我國外宣媒體首次與發達國家主流電台開展的針對當地主流受眾的傳播合作,跨度長達10周。沿著中西異同、答疑釋惑、雙邊關系、數字分享、文化拾貝、國人素描等主題,勾勒了一個歷史悠久、發展迅猛、開放多元、生機勃勃的當代中國和中國人群像。 為什麼做這樣的專題?“60秒走近中國”的特點是什麼?它的創新之處在哪兒?《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為此採訪了該項目總負責人、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英語環球廣播中心主任王璐。

  英美收聽超3000萬人次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做“60秒走近中國”系列微專題的初衷是什麼?

  王璐:去年9月、10月習近平主席即將出訪美國和英國前夕,國際台英語中心與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紐約分台以及英國最大的兩家商業電台——古典調頻和LBC達成合作,在紐約連續6周、倫敦連續4周播出了美國版和英國版共56集、單集60秒的系列微專題。

  該系列每周服務於一個主題,從中西對比開篇,經文化傳統展開,以政經往來作為習近平主席訪問當周的落點,最后一周落在七大中國群體代表第一人稱的講述描摹上。整個系列形成一個對當代中國零門檻、連貫性、見微知著的輕盈介紹。

  與以往對海外廣播以嚴肅新聞、大篇幅專題、整頻率全天候的傳播內容和方式相比,每天一集的微型篇幅、生動風趣的行文特色、滾動播出的觸達頻率以及借助對象國主流媒體直達成熟主流受眾的路徑方式,產生了立竿見影的傳播實效,是對常態外宣手段的一種大膽創新和補充。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為什麼選擇精准定位到高端主流受眾,出於怎樣的考慮?

  王璐:壓縮專題篇幅、增加播出次數、配以較長的投放周期,是受了新媒體時代碎片化、連續性傳播特點的啟發。

  國際廣播自二戰以來經歷了70多年的發展歷程,曾經發揮過無可替代的戰略作用,但近年來飽受本土化程度不高、對象區分定位不夠、內容不接地氣等問題和挑戰。

  此次面對美英兩大發達國家和媒體傳播最先進的市場,借習近平主席出訪引發的關注和對象國知名媒體的版面做精准定位設計,既滿足了主流受眾需求,掀起一股認知和走近中國的熱度,也借機促進了中美、中英媒體間的交流與合作。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實施效果怎麼樣?

  王璐:根據專業調查公司數據分析,“60秒走近中國”在美國播出6周,累計收聽達1394萬人次,在線流媒體收聽共計18萬人次,訂制郵件的點擊打開率為10%-11.2%,高於CBS此類業務7%-8%的常態水平,有超過90%的人進一步點擊了嵌入的各種圖文鏈接。在英國播出4周,累計收聽達1640萬人次﹔臉書共發稿73篇,覆蓋人數接近800萬,互動數接近70萬次。同行稱贊該系列內容設計和制作水平均十分精良。

  時間利用精確到0.5秒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中西異同、雙邊關系、國人素描……這些主題都很宏大,如何用60秒這麼短的時間呈現好?

  王璐:這些主題是組稿的脈絡和框架,如同房屋的主體支撐,真正呈現時一定要從受眾體驗著眼,不能讓意圖透出紙面。設計單集60秒的篇幅,是因為雖然獲得了深入對象國主流電台“腹地”講中國故事的機會,但得琢磨如何見好就收,留下回味的空間,第二天待續。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如何保証內容品質?這當中下了多少功夫?

  王璐:項目設計初期,我們成立了一個集中外核心創作力量的項目組,選題策劃先做到“放空”,忘記我們想宣傳什麼,先了解對象國主流受眾關心、不了解甚至容易誤解的是什麼。其次做到從內容到形式的“本土化”呈現:創作美國版的時候,納入美籍創意人員和美語寫手,錄音聘用好萊塢電影宣傳片的聲優﹔創作英國版的時候,採用英籍顧問和編輯,錄音也由古典調頻台擁有地道倫敦腔的前主播獻聲。

  整個系列每一集的時間利用精確到0.5秒,文字凝練到不多一個單詞,配樂和音響效果的使用方面,先做加法到鋪滿,再從審美和必要性角度做減法到舒適耐聽的程度。

  項目實施過程中,每天一集的更新速度,從定稿到制作、從傳輸到確認接收再到播出和收集反饋……北京的日頭落了,英國和美國的太陽才陸續升起,主創團隊度過了兩個多月幾乎不眠不休的日子。(楊驍)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