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9期

媒體框架與受眾框架的比較分析

以魏則西事件的電視報道為例

袁 侃
2016年09月28日13:5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媒介框架理論為研究媒體與受眾的關系確立了一種視角,本文選擇國內電視媒體報道魏則西事件的個案作為研究對象,對深圳都市頻道和法治頻道的相關報道進行內容分析,以了解他們的新聞框架。同時,又通過電話問卷調查,試圖了解公眾接收電視媒體報道事件的特殊框架。通過比較媒體框架與受眾框架証實我們的預設:電視媒體在報道特定事件時隻呈現此事件的一部分,受眾在收看電視新聞報道時也會有一定的偏向,他們各自有自己特定的框架。

關鍵詞:媒體框架﹔受眾框架﹔魏則西事件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9-0072-02

一、事件始末

日前,一則網貼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生魏則西,因身患滑膜肉瘤,通過百度搜索找到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院。該院相關科室負責人讓他使用“生物免疫療法”,有效率可達到百分之八九十。但花費20多萬醫療費后,魏則西病情卻並未好轉,於2016年4月12日去世。

很快這個事件背后的武警二院、承包科室的莆田系醫院等真正的“黑手”也被不斷的挖掘出來。

針對自媒體爆出“魏則西”之死事件存在的涉事醫院外包診所給民營機構以及百度競價和百度搜索存在相關的問題,國務院成立了聯合調查組進駐百度公司,對魏則西事件及目前互聯網企業相關經營事項進行調查。與此同時,北京武警二院5月4日起停診。

最后,國家工商總局針對這一事件,正在積極調研,制定相關的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而社會各界,對於如何看待搜索引擎的推廣性質,如何定義網絡廣告審核責任,都進行了大量的探討。

作為電視媒體,對此事件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報道的視野主要是從推廣競價、醫院出租以及生命尊嚴這幾個方面入手。本文試從框架理論角度,通過對魏則西事件的電視新聞報道進行個案分析,探討從媒介框架到受眾框架的過程。

二、框架理論

框架理論屬於傳播學的經典理論之一。根據學者潘的觀點,主要有兩個源流,一是1974年戈夫曼出版了《框架分析》這本開山之作,第一次將框架的概念應用於分析傳播情境當中﹔二是1975年米斯凱提出的假設構建—基模,他認為知識是以數據結構的形式儲存在記憶中的,這就是框架[1]。

當代美國學者蓋姆森是框架理論最重要的研究者,他認為人們借以觀察現實,納入框架的實景都成為人們認知世界的部分,同時又用框架來解釋、轉述或評議外在世界的活動。

國內外大部分研究新聞框架的學者在研究時一般都會採用以下幾種研究取向:范戴克的“批判論述”分析取向﹔蓋姆森的“詮釋包裹”分析取向﹔譚克達的“框架清單”分析取向﹔潘忠黨與克斯基的“論述結構”分析取向。本文將採用潘的“論述結構”分析取向,通過對新聞文本進行從微觀命題到宏觀命題的拆解,利用文本分析來尋找新聞框架[2]。

因為新聞文本分析有三種選擇,即底層選擇、中層選擇以及高層選擇。因篇幅所限,本文主要採用高層選擇(對事件主題界定)以及中層選擇(主要事件、歸因、觀點等)[3]。

三、分析與發現

(一)材料收集階段

為了取得進一步分析資料,筆者分電視新聞文本和電視觀眾兩個部分進行分析。

1.電視新聞文本部分。筆者以4月28日媒體開始報道“魏則西之死”為起點,到5月8日為止,收集深圳都市頻道和法治頻道的相關報道內容,依照命題建構的方式,分析其意義與形式。

2.電視觀眾部分。根據電視新聞報道的相關內容,筆者設計了受眾調查表,通過給深圳市民撥打電話,於5月22日(周日)和5月23日(周一)18︰30∼20︰30進行電話調查,共獲得150份樣卷,最后用SPSS軟件系統進行處理,得出相關數據,進行比較。

(二)分析結果

1.電視新聞框架。通過對兩頻道的新聞報道內容的分析整理,我們發現如下電視新聞報道框架:

4月27日,魏則西去世,魏父發帖,網上內容發酵﹔4月28日,針對自媒體爆出魏則西事件存在涉事醫院外包診所給民營機構,調查結果﹔4月29日,針對百度競價排名等問題,百度進行回應﹔4月30日,百度再次回應,將積極配合調查﹔5月2日,聯合調查組成立,進駐百度公司﹔5月3日,國家衛計委、中央軍委聯合調查武警北京第二醫院﹔5月4日,武警北京二院停診﹔5月5日,魏則西主治醫生李志亮狂刪微博后失聯﹔5月9日,衛計委聯合調查組公布對武警二院調查結果,國家網信辦聯合調查組公布進駐百度調查結果﹔5月10日,版面轉向正常。

從這裡,可以看到,魏則西事件最早是從微信朋友圈開始成為焦點的,地面電視頻道在面對這一突發事件的時候,很快進行信息整合,因而使得報道角度框架化。我們按照電視新聞框架分析的形式結構,從這幾個方面來考察:(1)主要事件:即大學生魏則西通過百度搜索找到武警北京二院,在接受4次治療,花費20萬元后去世。網友認為百度推薦醫院延誤病情。(2)結果:指事件引起的后果,如《國家網信辦牽頭成立聯合調查組進駐百度》可視為這一事件的“結果”。(3)景況:對事件情節狀況的描述。(4)前置事件:之前發生的通過網絡尋找醫院導致誤診的種種事件。(5)歷史原因:引起事件產生的事件和因素,百度競價和醫院診室外包是引起事件的歷史。(6)媒體反應:其他媒體對該事件的評論等。例如《魏則西事件最新進展人民日報發文評論》。(7)預測判斷:對主要事件未來發展所做的判斷。(8)事件評估:對此事件提出的評價。

以上八個要素為變量,筆者對兩個頻道的三個新聞欄目《第一現場》《一時間》和《法治時空》新聞報道進行分析,下面是新聞框架分析結果:

綜合看來,兩頻道的報道均以事實為基礎,在消息來源方面較多採用官方媒體的消息。在新聞框架下,因為持有的立場趨同,所以產生新聞內容統一面向的趨勢。但是,在既有框架下選擇消息來源,也影響到採訪的方向和編輯的手法,這種框架進而決定了議題的選擇和議題的結論。都市頻道《第一現場》使用的新聞資源較為充裕,成為“龍頭”,比如說《魏則西之死:競價排名變味,暴露監管漏洞》《從江湖游醫到億萬富豪,莆田系的發家史就是患者的血淚史》等,《一時間》一般採取“跟進”的方式,例如《揭開“魏則西事件”背后的系列真相》。而《法治時空》較多採用第二落點報道的方式,后逐漸形成固定報道形態,比如《魏則西事件:承諾時間已過,武警二院仍未作出回應》《“魏則西事件”引燃輿論,競價排名和莆田系遭聲討》。

從報道量和報道的具體內容來看,都市頻道善用實際報道,而法治頻道善於進行議題設置。這種議題設置總體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泛化的問題,如《不重罰百度就是姑息養奸》,這裡編輯的個人框架過強。

兩頻道比較,都市頻道多為主題式報道,比較系統的呈現對公眾議題的反饋,而法治頻道多以評論、片段式報道為主,整體的報道面比較寬廣。都市頻道在報道中信息簡單且同質化高的情況,使得在傳播過程中難以形成豐富的框架側面,保証了較少的情感偏向,但同時也導致無法滿足更深層次的知悉需求。而法治頻道形成的框架較為多元,情感卷入度也很高。

2.受眾情況調查結果。(1)根據調查結果,被訪者看過電視新聞報道此事件的為45%,其中看得最多的是都市頻道的《第一現場》(58%),其次是《一時間》(28%),最后是《法治時空》(15%)。(2)針對魏則西事件中,大眾眼中的主要責任方,認為醫療機構的是(16.4%),認為網絡醫療廣告的為(32.7%),認為監管機構的是(43.6%)。從被訪者對於之前的八個新聞標題的闡述,受眾的意見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百度在沒有進行核實的情況下把廣告為賣給道德缺失的民營醫院、莆田系醫院催化了醫療服務營銷上的不道德行為。作為昔日高美譽度和口碑的百度,因為此次事件在用戶當中的企業形象一落千丈。事件當事方那個叫做魏則西的青年因為偏信了百度醫療廣告最后被坑死,百度在這個過程中確實扮演了很不好的角色。第二層:最有效的解決問題之道,除了強化監管之外,還應該瓦解它們的壟斷地位。要將百度的互聯網廣告真正納入監管視角,像谷歌一樣,明確區分“推廣鏈接”和“自然搜索”之間的差別,促使廣告發布者履行相應的義務和責任。第三層:這個事件對於醫院、互聯網平台(媒體)以及監管機構來講,是一個值得把握的機會,淨化醫療環境。相關的主管部門,應該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從源頭上就不應該出現這種現象,以此來切切實實維護大眾的權益。但是幾乎在所有被訪者中,都有一個觀點,即既然百度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那麼他們當然有義務幫助用戶避免風險,這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它的企業社會責任感不強,也就是相對可觀的“現金牛”收入而言,它沒有動力去履行道德責任。(3)對電視新聞報道的態度。21%的人認為非常滿意,17%的人認為滿意,57%的認為較滿意,其他的表示無所謂。

四、結論和不足

就此事件而言,電視新聞報道與受眾回憶大體能夠保持一致,反映了特定事件下媒體框架與受眾框架的趨同性。在電視媒體內部,主要通過選擇消息來源建構不同的新聞價值,從而形成具體新聞框架,同時新聞報道在再現社會真實的過程中受到框架影響。但是受眾對事件的認知,不單純從電視新聞中獲得,往往被個人經驗所左右,他們通過各自所屬的“世界觀”等與媒體的報道來彼此協商,從而構建出新聞的符號意義。筆者使用的分析方法是對八個定量指標進行測量,比較不同類別所佔的比例,但諸如語言、表達方式等涉及感情色彩的內容無法量化。

此外,由於受眾框架的研究,設計紛繁復雜的受眾心理機制,僅僅依靠傳播學的理論無法做到精確,所以還需要兼用社會學、政治學、社會心理學等多學科研究手段,這是今后研究的目標。同時,由於事件發生的延續性,本文雖然得出了相關的結論,但是對於框架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的考察依然顯得不足,需要有一個長期的框架關注,這也是進一步進行研究的著重范疇。此外,隨著事件的不斷深入,時間推移和信息更新,框架必然有所變更,如何區別這部分造成的框架變化也是未來研究相關議題需要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良榮.新聞學導論(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趙振宇.新聞傳播策劃導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3] 郭鎮之譯.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責編:劉雨霏(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