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二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新聞業的數據新聞轉向:語境、類型與理念

張超
2016年10月14日15:46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摘 要 數據新聞是計算機輔助報道和信息可視化的產物,被視為新聞業的未來。但它並非在大數據這一單一語境下產生,而是多重語境交織的結果。數據新聞契合了媒介融合的趨勢,是當代新聞業的一個重要范式轉向。目前數據新聞呈現出三種發展模式,分別是調查式數據新聞、常規式數據新聞和即時式數據新聞。從數據新聞的成功實踐經驗看,數據新聞的生產理念應當包含五種意識:內容與用戶的關聯意識、用數據講故事的敘事意識、數據可視化呈現的用戶體驗意識、數據使用的批判意識和數據開發的增值意識。

關鍵詞 數據新聞 大數據 數據可視化 開放數據

早在1821年,英國《衛報》就開始用數據新聞(Data Journalism)進行報道,第一篇數據新聞是關於學生入學與上學花費的報道。其實,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數據、解讀數據在現代新聞業發展的早期業已開始,只是受制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整個數據新聞的生產流程依靠手工操作。

進入21世紀,在新的技術條件和新的社會語境下,數據新聞有了新的內涵,如今我們所說的數據新聞被視為計算機輔助報道(Computer Assisted Reporting,CAR)和信息可視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IV)交叉的產物。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新聞生產愈發重視數據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萬維網創始人蒂姆·伯納斯-李說:“數據驅動的新聞代表著未來”。數據新聞的發展被視為新聞業的一次新的范式轉向。2009年3月,英國《衛報》成為全球第一家成立數據新聞部的報紙。此后,英、美等國的主流媒體紛紛跟進,如《紐約時報》、《今日美國》、《芝加哥論壇報》、《華盛頓郵報》、英國廣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等。

數據新聞的發展在世界范圍差異很大,同樣是發達國家,英、美主流媒體走在前沿,挪威、新西蘭、瑞典則是嘗試跟進。在亞洲,如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數據新聞處於起步階段。

但總體上看,數據新聞近些年愈來愈引起各國媒體的重視,也成為業界的熱門話題。2012年,全球編輯網(Global Editors Network,GEN)和谷歌共同設立全球首個“數據新聞獎”(Data Journalism Awards,DJA),美國“普利策新聞獎”雖然沒有專門的數據新聞獎項,但是近些年數據新聞屢屢獲獎。

通過近些年“數據新聞獎”的參評媒體看,實踐數據新聞的國家和地區逐年擴展,從2012年第一屆的51個國家和地區,增加到2015年第四屆的65個國家和地區。目前數據新聞的實踐媒體多為所在國有實力的主流媒體,說明數據新聞的專業性並非一般媒體所能及。

數據新聞的出現順應了媒介融合的趨勢,也促使一些新聞記者重新定位自己的記者角色,歐洲新聞學中心(European Journalism Centre)的調查顯示,70%的記者認為數據新聞重要。《數字時代的美國新聞業》的調查顯示,28.1%的記者表示他們願意學習數據新聞的技能,排在所有技能的第三位。

但在一片眾聲喧嘩的叫好聲中,關於數據新聞的一些基本問題卻鮮有人探討,為什麼會產生數據新聞?當前數據新聞的類型有哪些?如何做數據新聞?本文試圖探討有關數據新聞的這三個基本問題,這也是客觀全面認識數據新聞的必由之路。

一、當代數據新聞發展的語境

數據新聞最早出現在哪家媒體已無從考証,英國和美國是數據新聞起步早、發展快、投入大的兩個國家。為何英、美媒體關注數據新聞?為何數據新聞會在世界范圍興起?不少人認為這一切都是源於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實際上數據新聞並非因大數據而起,而是多重語境綜合作用的結果。

1.全球范圍的“數據公開”語境

數據新聞的原材料是“數據”,數據新聞誕生和發展的首要語境之一是數據公開,而數據公開與“開放政府”運動密不可分。

世界范圍內的“開放政府”運動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當時公眾要求政府進行改革——從傳統的公共行政轉向公共治理,促使政府的運作更具有可接觸性、回應性和透明性。開放政府的三個基本原則是責任性、透明性、開放性。責任性意味著要確保政府的官員對其行動負責,對結果承擔個人的責任﹔透明性意味著公民能夠獲取政府行動的可靠的、相關的和及時的信息﹔而開放性則意味著政府能夠聽取公民的意見並在政策制定和執行的過程中予以充分的考慮。

通過開放政府數據,可以提高政府透明度,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更好地滿足公眾需求,促進社會創新,帶動經濟增長。“開放政府”運動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回應,許多國家為保障公眾對政務信息的知情權公開了大量數據。

隨后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開放數據的理念契合互聯網文化中的數據互聯、互通的理念,進一步促進了“開放政府”運動的開展。自2009年美國數據門戶網站data.gov上線以來,截至2014年2月10日,全球已有63個國家加入開放政府合作伙伴組織。

數據公開並不意味著公眾可以充分、正確地理解與他們日常生活相關的數據,也並不意味著大量公眾會主動獲取這些數據。對於媒體而言,原本難得的數據變成一種重要資源呈現面前,如何採集數據、利用數據、分析數據、呈現數據、與現實世界關聯成為重要課題。這就催生了數據新聞:以服務公眾利益為目的,以公開的數據為基礎,依靠特殊的軟件程序對數據進行處理,挖掘隱藏於宏觀、抽象數據背后的新聞故事,以形象、互動的可視化方式呈現新聞。

2.信息超載的真相稀缺語境

西方新聞業面臨的危機,表面上看是傳統媒體在渠道資源上無法與新媒體抗衡,即“內容為王”戰勝不了“渠道為王”。但實際上,西方新聞業的真正危機,在於內容生產本身面臨危機,同時渠道競爭又不佔優勢。

在以商業利益為驅動的運營模式下,傳統新聞生產的重心側重注意力這一稀缺資源的爭奪,卻使真相成為真正的稀缺資源。由於利益集團的介入和“眼球經濟”的刺激,新聞品質不斷下降,根據蓋洛普公司2014年的一項調查,僅40%的受訪者認為新聞媒體有能力作出“全面、准確和公平”的報道。而在10年前,大部分美國人認為媒體值得信賴。“報道有偏見”是美國人不信任新聞媒體的主要原因。

英國民調機構YouGov在英國以“對新聞記者的信任”為主題對民眾進行長期跟蹤調查。結果顯示,英國廣播公司的記者最受民眾信賴,支持率為61%。但在報紙方面,高級報紙支持率最高,為45%,小報記者的支持率則隻有13%。總體看,新聞業在英國的認可度也不高。

新媒體的發展,尤其是自媒體的興起,挑戰著傳統上以傳統媒體為主的新聞生產機制,信息超載的同時,使新聞生產“去中心化”,新聞流動的把關功能減弱,不實消息充斥網絡。彌爾頓設想的“意見的自由市場”的自淨功能並未實現,很多情況下謠言往往“稀釋”真相。

對真相的渴求是數據新聞的內在驅動力之一。在科學領域,不能被重復驗証的研究和結果,是其真實性被懷疑的一個理由。基於嚴格審核過的數據而得出的經驗性証據,將賦予編輯和記者這樣的能力:他們將告別“這個人說,那個人又說”的報道方式,因為這種方式隻會讓讀者疑惑真相究竟在哪裡。

曾供職於半島電視台的獨立記者桑德拉·菲什(Sandra Fish)認為:“數據能對那些我們曾認為正確的假說提出質疑,但更多時候,數據能讓一個基於奇聞軼事的新聞故事更確鑿、更真實。”英國的獨立多媒體記者亞當·韋斯特布魯克認為,數據新聞使新聞回歸本質:挖掘公眾無暇處理的信息,核實信息,理清信息的內涵后將之發布給公眾。

3.新聞業集約化、專業化發展的語境

傳統新聞業的新聞生產成本較高,導致近些年不少國家的媒體從業人員逐年減少。以美國為例,根據美國新聞編輯部雇佣情況調查(American Society of News Editors’Newsroom Employment Census),近五年報紙從業人員處於下跌態勢,截止到2013年雇員僅有36700人。

與此同時,數據的獲取成本也在逐年下降,1GB的數據成本,由1992年的569美元下降到2013年的0.02美元。由於數據新聞的價值遠高於獲取數據獲取成本,數據新聞記者可以借助免費的在線工具和開放的數據資源快速搜集、清洗、發布數據,使整個新聞生產集約、高效。更為重要的是,在數據新聞報道中更容易產生獨家新聞,可實現在內容競爭中的差異化策略。

另外,新聞作為一種職業還面臨專業性的危機。隨著公民記者在全球的興起,一些具有媒介素養和專業技能的普通公眾挑戰著新聞職業的專業性和新聞媒體存在的必要性。新聞與計算機科學結合,要求記者具備數據收集、分析、挖掘、編程等各方面的能力,讓新聞的專業化增強,既可以提升新聞業的准入門檻,也可以提升新聞的可信度和對現實世界的洞察能力。

4.風險社會的決策語境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烏爾裡希·貝克認為現代社會已經進入風險社會,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認為“風險社會不僅表現為社會中的風險不斷涌現,更重要的是它意味著人們需要根據規避風險的原則來組織社會。”

風險社會的到來使強化了新聞媒體的監測功能,迫切要求媒體塑造的“擬態環境”與現實世界無限接近重合。限於傳統新聞報道的條件及制約因素,新聞報道隻能折射現實、表征現實,並不一定能完全反映現實。

但是隨著大數據時代到來,人類的鏡像化生存成為可能,這是一種“以計算機、網絡等硬件為基礎,以數字化數據及其運算來表征顯示物質世界中各種真實關系的生存方式”。美國西北大學人文與社科學院教授布瑞恩·基岡(Brian Keegan)曾呼吁:“在當代,對於信息過載,以及恐懼、不確定性和懷疑等情緒的焦慮氛圍下,數據驅動的新聞可以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它們可以為關於政策、經濟趨勢、社會變革的討論提供更為堅實的經驗基礎。

媒體運用數據進行新聞報道,從某種意義上說相當於一次科學研究,通過“數據—信息—知識”的進階,使“擬態環境”與客觀現實無限重合,帶來的是受眾內心感知的現實無限重合——媒體反映現實功能的最大化實現,同時通過尋找數據間的相關關系和因果關系,可以有效預測一些風險的發生,以此規避風險。

例如有人設計了“新聞聯播情緒指標”預測股市行情,結果發現新聞聯播報道文本體現的情緒指標與第二天的股市行情有緊密聯系。今后數據新聞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大數據新聞,使數據新聞不僅有反映現實的能力,也有預測未來的能力。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