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微信公眾號——“研究事兒”

這些媒體變化將影響你的生活 ——互聯網之美與媒體之勢

講堂堂主 研究事兒
2016年11月04日15: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小字號

2015年以來,近50名“重量級”傳統媒體人離職﹔

預計1-2年內,超過100名傳統媒體精英將轉戰新媒體……

3年內,超過50家傳統紙媒停/休刊倒閉,

預計3年內,近100家報刊將面臨停刊……

怎麼辦?!

10月31日上午,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沈陽教授作客人民日報,與媒體人共同品味互聯網之美,探討媒體發展之勢。 

傳統媒體也有“風景這邊獨好”!

沈陽教授說,事實上,在傳統媒體的寒冬來臨之際,仍有多家媒體堅守、破繭。人民日報就是一家。按第三方數據,人民日報客戶端、微博、微信指數評估均高居紙媒首位,今年以來在數據共享、引流方面也加大了力度。

新華社的新華網也上市了,戰略定位從提供內容向智能服務轉型。新華網專設無人機頻道,上了VR、AR頻道,做了首家媒體無人機培訓學院。

這些傳統媒體為什麼行?因為它們在融合發展中主動擁抱新技術。

新興媒體 “三多”時代來臨

最近1年,超20個自媒體估值過億,接近50家新媒體公司估值超十億。按照這個速度,未來2-3年超過50個自媒體估值過億,近百家新興媒體公司會崛起。

現在,新媒體全面佔領平台資源、渠道資源、媒介資源,實現流量聚合、品牌溢價和價值轉化,“多平台達到、多渠道網絡、多介質融合”已成趨勢。

“多平台到達”,是指融媒體時代,傳播渠道的壟斷性和主導性被打破,碎片化、增值化特征凸顯,信息多平台到達成為趨勢。比如微信面對面轉賬付款。微信用戶已經超過8億了,它就是一個超級社會平台!現在談終端合作,絕不只是微信、微博,還有視頻、直播等多種平台的合作。

“多渠道網絡”,是指通過朋友圈、微博等一系列社會現實建立起的信息網絡。現在,隻有充分網絡化、碎片化的渠道資源才能獲得網絡溢價。再以微信舉例,按大數據分析,7000是微信好友的質變點。加了7000名好友之后,你就不需要自己出去找消息,這就形成了網絡溢價。

“多介質融合”,是指基於文字、視頻等的超級平台的連接與融合。比如人民日報的傳統強項是文字,但當受眾都習慣於視頻信息時,我們必須思考怎麼能讓新一代受眾接受我們的內容。這就要靠多介質融合。

多輪驅動的新媒體生態圈正在形成

當下是政務新媒體、企業新媒體、傳媒新媒體和自媒體等新媒體蓬勃發展的時期。

微博、微信、短視頻、直播是最流行的媒體形式。以微信為例,它有五個應用的層次:一是點對點通訊工具,二是朋友圈——情感傳遞或者掌握信息的重要入口﹔三是微信群——精准到達,社群傳播﹔四是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和應用號﹔五是第三方應用。

大數據告訴我們,過去一年,移動直播逐漸在傳統媒體流行。為什麼要做移動直播?就是要延長用戶的停留時間!當下,新聞客戶端的競爭主要是直播上的競爭。同樣地,短視頻社交也是一片“藍海”,目前還沒有看到誰能成為超級App,但斗魚、快手、映客都做了有益嘗試。

無人機、視聯網、體聯網……未來媒體超乎所想

一是無人機將快速普及,在去年天津港爆炸、南方水災等新聞事件中,無人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未來在快遞、信息捕捉方面作用更大,最終每個人都會擁有蒼蠅大小的無人機,並跟手機綁定。

二是視覺互聯網,未來取代手機的一定是跟視網膜交互的設備,我看好智能眼鏡。

再下一代,就是直接跟大腦神經相連的設備——體聯網。

大數據、大數據、大數據!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未來的媒體必須有大數據支撐。大數據在梳理素材、推送新問、交流互動、效果評估等傳播的各個環節都是有意義的,這是大數據的價值所在。

當下的大數據應用僅僅是第一階段,即提升新聞內容生產的效率。但未來大數據應該成為內容本身。比如在房價調控上,如果大數據足夠發達,在政策公布時,大數據系統就能預知武漢房價會降多少,南京房價會降多少。

在大數據的承載下,未來媒體有更多超出想象空間的作為,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

本文圖片由沈陽授權使用,如需轉載,敬請注明。

整理:劉燁 編輯:戴莉莉 統籌:王向令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