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業界人士的探索思考 傳統廣播"破題"融合轉型發展

2016年12月10日07:0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傳統廣播“破題”融合轉型發展

編者按

當下,媒體環境正發生著深刻變化,廣播——這種老牌的傳統媒體,走向與新媒體的融合是大勢所趨,也是當前廣播界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今年的2016上海廣播節上,評選出的中國廣播創新融合案例發布,活動同期舉辦的阿基米德高峰論壇上,“創新融合”也成為從業者討論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本期我們刊發孫向彤、李皎、曾少華三位業界人士的探索與思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啟迪。

我們為什麼選擇“短音頻”戰略

作為廣播來說,媒體融合尋找的支點在哪裡?我認為支點還是在於音頻。出於這樣的思考,東方廣播中心推進媒體融合轉型的戰略支點,概括為八個字——“基於廣播、融合傳播”。除了阿基米德FM平台,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東方廣播中心開始推進另外一項戰略——短音頻戰略。

短音頻,適應於碎片化時代的受眾需求,同時也能夠引導更多的移動互聯網受眾反過來關注到傳統廣播節目。比如,去年我們推出的融媒體政務訪談節目《市民與社會——我的區縣我的家》,除了線上廣播五十分鐘的節目,我們還在移動互聯網推出了時長3∼5分鐘的精選音頻內容,配合圖片、文字、表情包等進行全網傳播。據不完全統計,這些碎片化內容在移動互聯網上點擊率超過兩千萬,同時在半個月的播出時間內,也讓同名廣播節目收聽率有所上升。這個案例體現了短音頻的價值。

如何推進短音頻戰略?短音頻戰略構想的核心不是“短”,而是“精”——精彩、精華、精煉的“精”。首先我們要把傳統廣播節目的精華部分先打撈出來。我們認為從傳統廣播節目中簡單切分出來的3至10分鐘音頻並不是一個產品,也很難具備傳播價值。真正的短音頻產品應該遵循產品品牌化、內容精品化、受眾細分化的原則,同時要為短音頻打上標簽、進行分類,實現網絡可搜索、可歸類,之后再投送到移動互聯網各個平台和終端。

而這僅僅是實施短音頻戰略的第一步。目前,東方廣播中心已經把第一批數十個短音頻產品,例如《歷史上的今天》《凱哥的新聞時間》《Happy morning call》等,在阿基米德和其他平台上線。我們做了粗略估算,希望在短期內能夠實現一天五百條短音頻的生產能力,遠期目標達到每天一千條、每年40萬條短音頻的生產能力。這個數字看起來挺大,但以上海廣播每天播出293檔原創廣播節目來計算,一檔節目如果分為三段短音頻,每天一千條短音頻內容,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大的基數。

同時,除了傳統廣播節目的短音頻產品,我們還在專門面向移動互聯網策劃、制作短音頻內容,例如第一財經廣播的《疏敏鉤沉》、上海新聞廣播的《三分鐘早新聞》,通過對這些產品在移動互聯網傳播數據的分析,優化內容生產並反哺、充實傳統廣播節目內容。在鼓勵短音頻內容創新的時候,東方廣播中心還利用中心的內容創業資金——α基金做短音頻內容產品的資助、孵化、優選和創業輔導,引導傳統廣播人由為播出生產向為市場生產的思維轉變、生產模式轉變,最終實現東方廣播中心由一家傳統廣播機構向新型廣播媒體和融媒體內容生產商、運營商的戰略轉變。

(作者系SMG東方廣播中心主任、阿基米德FM董事長孫向彤)

廣播擁抱新媒體要做好六個轉變

先來看一組數字: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今年8月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1億,手機網民規模達到6.56億。再來看廣播方面的數字,根據2016中國廣播收聽市場年鑒分析,2015年全國廣播聽眾規模達到6.88億,同比升幅1.03個百分點,廣播的接觸率一直維持在59%~60%。

看到這樣的數字,我們應該為廣播點贊,但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改變了傳媒的版圖,也讓廣播用戶收聽習慣發生改變。

這就引發了廣播融合發展的思考與探索。在我看來,在當今“數與網”的時代,要想駕馭好今天的廣播傳媒,應該認真研究把握兩個規律並使之結合。首先是用戶的需求規律:新媒介環境下,當下用戶對媒體需求的痛點和體驗都在發生變化,怎樣更好地把握與運用,需要媒體機構操盤者的洞察。其次是廣播的傳播規律:今天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廣播媒體仍具有移動互動、低成本、伴隨性、直播態的優勢。因此,加快廣播與新媒體融合,首先要繼續做大做強廣播平台,用內容優勢、服務優勢贏得發展優勢﹔其次要全力構建好新媒體平台,具體而言,可以以用戶俱樂部、粉絲圈子、活動沙龍為基礎,構建廣播媒體社群,實現全媒體傳播和用戶價值的多次增值。

此外,還要做好六個轉變:一是由傳統媒體思維向互聯網思維轉變,在廣播與用戶的連接中實現搭平台,聚人氣,實現共享多贏﹔二是由以媒體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轉變,從而不斷提升移動互聯網時代廣播的傳播能力與影響力﹔三是由單向傳播向多向互動轉變,讓用戶既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實現用戶更高的滲透度和忠誠度﹔四是由單一廣告經營向多元產業發展轉變,使媒體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增值﹔五是由做好線上節目向線上節目線下活動結合轉變,擴大媒體服務領域並形成用戶聚集﹔六是由傳統事業管理向現代企業轉變,進一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工作潛能。

(作者系黑龍江廣播電視台副台長李皎)

無限可能的“廣播+”

在中國的廣播史上,沒有一項技術能夠像互聯網技術,在短短幾年裡深刻地影響著廣播的傳媒格局。我是2012年到廣東電台工作,作為廣播人四年多的時間裡,參加全國廣播界各類的會議、活動、論壇,這些活動無一例外地都把廣播和融媒體的發展作為討論的主題。這一方面反映的是廣播人落實國家媒體融合戰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廣播人在這方面的壓力和緊迫感。作為一個廣播從業者,能夠趕上恰逢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時代,是作為廣播人的幸運也是考驗。

我們在2014年初首次提出“廣播+”,強調在做“互聯網+”時堅持以廣播為主體,進行主動融合。在過去三年時間裡,我們按照這個思路對廣播的內容、渠道、平台、經營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的融合探索和實踐。我們的目標,是要打造“處處聽得到的廣播,常常看得見的廣播,時時有溫度的廣播,人人謀創新的廣播”。

處處聽得到的廣播。我們開辟了各種新媒體終端,荔枝廣播在線、官方微博微信群,App、電商平台、網絡直播平台等,並通過珠江網絡傳媒統籌運營廣東廣播所有的互聯網新媒體。常常看得見的廣播。除常規廣播節目外,我們還根據節目和活動的需要,將廣播的主題報道傳播空間大大拓展,形成“線下活動+視頻制作+新媒體傳播”,讓聽眾成為觀眾、用戶。時時有溫度的廣播。《大愛有聲》,是我們的大型公益行動品牌,幾年來共舉辦400多場公益活動,並通過全媒體立體傳播。再如我們舉辦的“全球微粵曲大賽”,連續兩屆網上關注度非常高,吸引了全球眾多粵曲愛好者報名參加。人人謀創新的廣播。以“廣播+”為指導,全員全媒體化的管理思路,促使我們台裡的每個人不斷加快創新步伐。我們通過打造主播工作室項目,使其成為整個廣東廣播電視台融媒體發展的試點﹔股市廣播頻道,則借力融媒體的影響力,向高端商務旅游、理財博覽會等方面發力,今年1至8月份,這個頻道經營收入比去年增長了175%。

(作者系廣東廣播電視台副台長曾少華)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