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广播:大音频格局逐步形成

2021年01月07日06:55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广播: 大音频格局逐步形成

◆通过手机APP收听广播节目的行为越来越多。

◆借助广播优质节目资源,打造节目IP。

◆借助广播强大的主持人资源,打造主持人IP。

疫情防控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常态,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态和社交方式将随之改变,甚至永久性改变。因此,传导至广播收听行为上,也将出现新的模式。

电台与音频平台互相渗透

目前,承载广播节目传输的主要有无线电传输(AM/FM)和互联网(主要是移动互联网)传输。CSM全国测量仪数据显示,无线电广播(AM/FM)为主的收听变得越来越少,而通过手机APP收听广播节目的行为越来越多。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收听广播不再局限于普通的无线电网络接收设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端也可以接收广播直播流,甚至更具优势。移动互联网平台不但可以无限承载频率数量,并且打破了无线电广播地域传播范围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承载更为丰富的有声内容,互动性、社交性更加理想。广播增加了一个更具优势的传播渠道,为广播未来的内容延伸、衍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这一变化中,广播不仅有直播流节目,借助网络,还可以发展视频节目,甚至文字阅读以及AR、VR、MR等节目形态;而根植于网络发展起来的音频平台不但发展了形式多样的有声内容,还可以引入电台的直播节目。电台和音频平台互相渗透,融合发展已然成为现实。

目前,广播电台在移动互联网端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但是未来,电台必将大力深耕新媒体领域。无线电传输网络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将在一段时期内共存共生。并且,在即将到来的5G全新生态下,广播内容的接收端设备,如随身携带的手机、家里的智能语音音箱、车上的车联网大屏端等,无一不是基于移动网络的接收终端。在常态情况下,接收无线电信号的收音机存在的意义或许将所剩无几,当然,无线电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应急救灾情况下,无线电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从经营听众到经营用户

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互联网使受众的互动性、连接性、社群性极大地增强。广播媒体通过自有APP平台,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音频平台等布局,不但分发内容,还将场景、图文、广告、电商、社群等整合在一起,形成多维度的以“用户”为核心的内容分发和商品营销模式。CSM全国测量仪数据显示,一名广播听众在智能手机端瞬间就可转变为一名音频的用户、视频的用户、各种APP的用户。用户对各个APP的使用频次(日活)、使用时长(沉浸度)、使用时点(线性分布)等都可以被监测到,进而对用户的使用习惯、消费习惯做出针对性分析,为内容建设和经营路径的对位性、适位性、有效性等提供有力的数据依据和参考。这样,广播媒体才能在用户身上发掘出更大的价值和消费潜力。

在新的形势下,“古老”的广播必须破茧成蝶,蜕变为“新广播”。

借助互联网,摆脱单一基于声音的传统媒体线性传播形态,形成内容分布矩阵,筑牢核心内容建设,打造多渠道、多领域、多形态、多维度、全时空、立体化的新型主流媒体。

借助广播优质节目资源,打造节目IP。拓展其空间,进一步展现广播深耕垂直领域的能力和可持续性运营的、具有高度商业价值的品牌。

借助广播强大的主持人资源,打造主持人IP,使之适用于网络化、智能化的全媒体,扩大“新广播”的影响力和社会引导力。

借助线上多渠道内容传播和线下活动联动,不断创新内容和活动,有效实现用户价值的变现。

借助广播声音优势资源和现代语音技术,大力发展定制化音频服务。现代人的需求多样,个性化需求强烈,定制化产品除了能够满足个性需求,还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开源渠道。

借助大数据、云服务资源,为广播未来的全媒体建设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服务。

(作者梁帆系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客户服务部副总监)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