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6年第11期

斷裂與轉向:理解新媒體的“新邏輯”

——兼論互聯網的傳播學意義

王軍峰
2016年12月12日16:17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本文認為新媒體之所以“新”是因為新媒體開啟了一種不同於以往任何媒體發展演進的“新邏輯”,而這才是新媒體之所以為“新”的關鍵。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在開啟這種“新邏輯”的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在互聯網這一媒介形態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發展演進邏輯出現了斷裂與轉向。

關鍵詞:斷裂﹔轉向﹔互聯網﹔新媒體﹔新邏輯

新媒體何以為“新”?這是認識新媒體、理解新媒體革命性意義的關鍵。本文不打算給新媒體下一個簡單的定義,而是希望從新媒體背后的結構性力量以及新媒體發展演進的邏輯來思考、認識新媒體。筆者認為新媒體實際上主要是指互聯網及其以后的各種新媒體發展形態,之所以把互聯網這一種媒介形態作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界限,是因為互聯網是新媒體發展的開端,盡管它並非傳統媒體的終結者,但是以互聯網為界,傳統媒體發展演進的邏輯和在互聯網之后的新媒體發展演進邏輯發生了斷裂與轉向。正是這種不同的新的邏輯使得新媒體能夠被稱之為“新”。

一、關於何謂新媒體的一般性理解

新媒體為什麼被稱為新媒體?一般研究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並定義新媒體:一是認為,新媒體是一個歷史的、相對的概念,是處於不斷變化的概念。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媒體的概念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如互聯網是新媒體,當微信、微博產生后,新媒體就包含了互聯網、微信、微博,現如今VR技術又是新媒體。這種不斷納入新媒體具體形態來實現新媒體定義的方式沒有將新媒體上升到概念的高度。如果以這種邏輯回顧歷史的話,在報紙時代,廣播的出現就是新媒體,在廣播時代,電視的出現就是新媒體。但是,為什麼廣播這種“新媒體”沒有對報紙形成顛覆性的沖擊?電視這種“新媒體”沒有對廣播和報紙形成顛覆性的沖擊而成為歷史邏輯中的“新媒體”?這說明,以媒體演進的具體形態疊加的方式定義新媒體有其不足之處。二是從新媒體的主要特征來理解並定義新媒體。目前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比較多,如匡文波老師在《到底什麼是新媒體》①和《關於新媒體核心概念的厘清》②兩篇文章中認為傳播的互動性和技術上的數字化是新媒體的本質特征,並以此作為衡量新媒體的標准。他同時認為並非新出現的媒體都可以被稱為新媒體。廖祥忠則認為新媒體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媒體本質不變,它是一種能使傳播信息大大擴展、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傳播方式大大豐富的與傳統媒體迥異的新興媒體。③而劉吉甚至認為新媒體新就新在“快、准、全、易”這四個字上。④由此可見,從新媒體的特征上來把握新媒體的定義是多數學者的嘗試,但是這種認識新媒體的局限在於從特征上來看,新媒體依托於新技術,隻要傳播技術不斷發展進步,新媒體表現的各種新特征隻能是原有的特征的升級版,如所謂“快、准、全、易”“大大擴展、大大加快、大大豐富”等等都沒有從根本上指出新媒體發展的自身特點和邏輯,隻有匡文波老師關於數字化和互動性的本質特點論述相對指出了新媒體新在何處。但是,這依然有其不足之處。如,傳統媒體的互動性也是存在的,隻不過傳統媒體的互動性較弱,是一種單向性很強的傳播。⑤因此,無論是從技術變遷上還是從特征上來理解新媒體,都容易陷入細枝末節,很難從根本上把握新媒體的革命性意義。

二、互聯網:新媒體演進的邏輯起點

如果不從詞源的角度考慮的話,通常認為,互聯網的產生和新媒體這一術語的應用有著密切的關系,甚至可以說,互聯網就是當今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媒體。那麼,問題在於何以報紙之后的廣播、廣播之后的電視難以被稱為“新媒體”,而唯獨當媒介發展到電視之后的互聯網,這種媒體才被稱為“新媒體”,並且自此以后,“新媒體”作為一種概念和術語貫穿了整個互聯網以后新聞傳播研究的歷史?對此,筆者認為這是因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開始形成了一種不同於以往任何媒體發展演進的“新邏輯”,而這才是新媒體之所以為“新”的關鍵。從專業化的角度看,傳統媒體代表的是從人際性、業余化生產和傳播向社會性、專業化機構生產和傳播的過程,而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使得信息生產和傳播重回人際性、社交性和大眾化業余生產﹔從信息生產結構來看,它實現了由“點”狀的、壟斷的信息生產、傳播格局到“網”狀的、分散的信息生產和傳播的轉型,沖擊了既有的社會秩序,形成了新的社會秩序﹔在媒體演進方面,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打破了以機構為中心的格局,開始了以人為中心的歷史進程﹔在媒體形態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分立發展的局面,開始形成了新的媒介融合形態。可以說,以互聯網的誕生為界限,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朝向不同的方向,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方向演進,其演進的邏輯決定了新媒體的新。

首先,從專業化的角度看,傳統媒體代表的是從人際性、業余化生產和傳播向社會性、專業化機構生產和傳播的過程,而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使得信息生產和傳播重回人際性、社交性和大眾化業余生產和傳播。在歷史上,莎草紙的出現代表了傳播的人際性、社交性和私人社會關系網的信息生產和傳播,而小冊子在保留了部分人際性、社交性的基礎上,開始因為印刷術的產生逐漸具有了專業生產的性質﹔如果說手抄新聞紙是個人化、業余化新聞信息生產和出傳播的話,大眾化報紙的出現,則使得新聞信息的生產從業余走向專業,由個體走向專業機構,如新聞紙最開始就是由個人進行的業余化生產﹔由於技術本身的復雜性和頻率資源的有限性,廣播媒體形成了更加集中化的新聞信息生產和傳播,這種趨勢在電視媒體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對此,有學者認為媒體的發展是一個社會化不斷增強、人際性不斷減弱的過程。⑥而報紙廣播電視就是這個過程中很好的例証。可以說,這是傳統媒體的演進邏輯。互聯網的出現顛覆了這一邏輯。作為互聯網前身的阿帕網,在設計之初就採用分布式結構,由此塑造了互聯網平等、開放、共享和自由的基本技術邏輯。互聯網的研發起初就是為了供人與人之間進行信息交流,因而具有人際性和社交性、互動性特征﹔同時,互聯網作為一種開放的平台,隻要有上網終端,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上網使用資源或者貢獻內容,因而具有大眾化和業余性生產的特征。在以互聯網為基礎的web2.0時期,無論是博客還是微博、微信,都是這種互聯網邏輯的進一步發展,而這種邏輯顯然不同於莎草紙、小冊子、報紙、廣播、電視的集中化、專業化、社會性的邏輯。因而,以互聯網為界,傳統媒體的演進邏輯在這裡發生了斷裂,而新媒體的演進邏輯在這裡得以生成。

其次,從信息生產結構來看,它實現了由“點”狀的、壟斷的信息生產、傳播格局到“網”狀的、分散的信息生產和傳播的轉型,沖擊了既有的社會秩序,形成了新的社會秩序。從信息生產上看,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其信息生產都以機構為中心,實行專業化生產,並對信息的流動進行壟斷。這種以機構為中心的點狀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機構,成為整個社會信息系統的中心環節,而這種對信息生產和傳播的壟斷則成為信息生產合法性的源泉。比如,報紙而言,以報社為實體機構,以專業化記者採訪寫作為基礎,以報紙的出版發行為途徑,實現了對新聞信息生產的管理和控制,甚至是壟斷,如果不考慮技術上的復雜性,廣播電視的內容生產也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這種點狀的信息生產傳播機構就成為社會中的權力部門,掌握著整個社會的信息生產和流動。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的誕生打破了這種局面。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力量在於它使得新聞信息生產和傳播的權利重新回到廣大民眾手中,而這使得點狀的信息生產和傳播轉向網狀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沖擊了傳統媒體的壟斷地位,造成了其地位的衰落。同時,用戶得以自由地生產內容,而這繞過了傳統媒體機構生產、傳播內容的限制,形成了“無處不中心,處處是中心”的新的新聞信息生產傳播秩序。在web2.0時期,這種由用戶生產、傳播內容的趨勢顯得更加明顯,微信、微博等基於web2.0技術的新媒體平台顛覆了傳統的信息生產傳播秩序。這就是新媒體的力量。與此相對應,廣播、電視的誕生均沒有對前一種媒體形成這種沖擊,無論媒介形態如何新穎,其新聞信息生產和傳播的基本邏輯不變。因而即使是技術進步,也很難被稱為“新媒體”。

再次,在媒體演進方面,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以機構為中心的格局,開始了新媒體以人為中心的歷史進程。在大眾傳媒階段,媒體的生產、傳播都是以機構為中心,媒體機構成為整個信息生產、傳播的中心環節,而普通人難以進入其中。受眾概念就是大眾傳播時代的特定概念,其意就在於表明普通大眾在新聞生產、傳播過程中的地位和角色。傳播過程的傳受兩分的模式決定了受眾不可能成為傳播過程中的中心環節,也更決定了其難以參與傳播過程中的生產。無論是報紙廣播還是電視,均是如此。而互聯網的出現形成了以人為中心的媒介發展進程。基於互聯網技術的各類新媒體平台,都是以用戶為中心,實現了用戶新聞信息的生產、傳播和消費,可以說用戶是新媒體內容的生產者、傳播的中間環節和消費者。不但如此,新媒體平台更加注重用戶思維、服務思維,這種以用戶為中心的信息生產模式和服務模式是大眾傳媒難以實現的。從這一點上講,新媒體之“新”,在於其開啟了以人為中心,而非以機構為中心的歷史進程。

最后,在媒體形態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分立發展的局面,開始形成了新的媒介融合形態。在大眾傳媒的演進邏輯中,報紙、廣播、電視作為媒介形態,呈現出分立局面。它們的發展標志著媒介在人類視覺、聽覺各方面的不同延伸。同時,無論是報紙還是廣播電視,都呈現出相對單一的媒介形態,如報紙偏向於文字,廣播則是聲音媒介,電視則是視聽媒體,偏向於視覺。這種不同使得他們各有優勢,因此,廣播、電視的誕生不僅沒有對前一種媒介的發展形成沖擊,反而還使得媒體結果呈現更加多元化,更加合理的狀態。換句話說,他們是相互補充的媒介,后一種媒介補充了前一種媒介的不足之處。但是,從互聯網開始,這種分立發展的媒介形態開始被整合入互聯網中,形成了新的整合媒介,可以說互聯網的誕生為不同媒介形態的融合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未來,以互聯網為基礎,將會實現互聯網與物聯網的融合,人與物的融合,即使是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是要以互聯網為前提。可以說,互聯網構成為現今新媒體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邏輯。

三、總結

如果從這幾個方面考慮新媒體何以為“新”,何以能“新”的話,我們將會看到新媒體背后的結構性力量及其演進的基本邏輯,而不是僅僅將對新媒體的認識限制在技術層面和特征層面。以互聯網為開端,意味著新媒體的開始,但是並不意味著傳統媒體的終結。無論是傳統媒體的演進邏輯還是新媒體的演進邏輯,都有其合理性和優勢所在,在當今,如何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這兩種不同邏輯的融合,取長補短,實現共同發展,是媒體融合需要考慮的問題。

注釋:

①匡文波.到底什麼是新媒體[J].新聞與寫作,2012(07).

②匡文波.關於新媒體核心概念的厘清[J].新聞愛好者,2012(19).

③廖祥忠.何為新媒體[J].現代傳播,2008(5).

④劉吉.新媒體的定義及新老媒體的關系[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70706/12263760711.shtml.

⑤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⑥黃旦.新聞傳播學(修訂版)[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7.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