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科學院大學新媒體平台 以做科研的態度做校媒

2016年12月20日06:5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以做科研的態度做校媒

  12月9日,“移動互聯時代的青年觀察”主題論壇暨首都高校傳媒聯盟第十屆全體委員會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召開。圖為與會人員合影。中國科學院大學 楊天鵬�攝

  剛剛走出會場,國際關系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彭程就迫不及待地和大家分享見聞,“太震撼了,我回去一定要和我們校媒的同學分享一下。”在他手裡攥著的那張紙上,工工整整寫滿了筆記。

  12月9日,“移動互聯時代的青年觀察”主題論壇暨首都高校傳媒聯盟第十屆全體委員會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召開。來自北京高校團報、團刊、校報記者團、廣播台、電視台、特色媒體、新媒體等9個界別百余家校園媒體的學生負責人及指導教師受邀參加會議。

  彭程坦言,他所在的分會場交流中,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新媒體平台給他很大啟發。“有條理,運營團隊用心有情懷,善於用大數據分析用戶喜好,用戶黏性做得好。”他給出了真誠的贊美。

  但鮮有人知道,這個“驚艷”會場的新媒體平台有著不一樣的學生運營團隊——44名成員裡,研究生佔90%,理工科研究生佔近八成。

  這與學校的辦學特色密不可分。這是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曾培養新中國第一個理學博士、第一個工學博士、第一個女博士、第一個雙學位博士,學校2012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2014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學校在北京有4個校區,中國科學院下屬京內外117個研究院所均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培養單位。

  在官微學生團隊編輯部主任、2014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劉翼豪的觀念裡,學校主打理工科,本科教育沒有文科和社會科學類專業,所以團隊中缺乏“具有專業新聞素養的人才”。但他們相信,劣勢可以轉化為優勢:學校科研背景深厚,團隊偏理科生思維,因此關注數據的收集、統計和分析,從閱讀量、點贊數、圖文頁打開方式、訂閱者的地域分布和手機型號等細節入手進行細致的觀察也是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將科研的思路融入媒體的建設”便成為團隊進行新媒體平台建設的重要思路。

  “你知道微信閱讀量什麼時候增速最大嗎?”“用戶的手機屏幕大小應該匹配怎樣的排版?”“多少字的微信導語最能吸引人點進去看?”在這次論壇上,劉翼豪毫不吝嗇地分享了自家媒體的“秘笈”。

  前來觀摩這次論壇的廈門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畢若旭覺得,這個理工科學生支撐起來的新媒體平台不僅有趣,也有著濃重的人文情懷。他們策劃“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科普文章,做拉近與全國科研人距離的推送,服務校友和新生填報志願……一年中,他們幾次登上北京、甚至全國高校微信排行榜榜首。

  在團隊成員2015級碩士研究生胡博韜看來,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應該是一個對外展示的平台,能夠宣傳學校品牌與形象,將學校的師資力量、文化底蘊、科研實力、校園生活展現於眾,同時又能將科研人的精神和氣質傳遞給更多人。

  作為官微團隊的指導教師之一,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王秀全表示,整個團隊一直希望以一種校園情懷來經營新媒體平台,把它建造成國科大人獨有的精神家園。他們希望國科大官微能一直伴隨畢業校友成長、成才、成功。“這種情懷是純淨的,陽光的,青春的,但她又是帶著家國使命的,帶著選擇和掙扎的,帶著傷痕和喜悅的。因此,我們的腳印雖然踏留在校園,但目光卻伸向蒼穹、延至原野。我們會展示風花雪月的青春,但更高擎理想的火把,呼朋引伴,走向服務國家的裡程。我們希望這種校園情懷能一直保留在他們內心最深處,成為生命中最柔軟又最頑強的因子。這種情懷不僅陪伴他們度過美好的大學生活,也能激勵他們堅守社會的良知,抬升社會道德底線的高度”。(馬宇平)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