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2016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揭曉

2016年12月23日14:02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12月23日電 2016年度人民網獎學金頒獎儀式今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舉行,頒獎儀式現場公布了2016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一等獎13篇,二等獎26篇,三等獎40篇。

以下是獲獎名單:

一等獎(13篇)

1、我國媒介融合研究的知識圖譜——基於CSSCI數據庫的文獻計量學研究

作者:羅茜(清華大學)

2、為什麼出走?——20位傳統媒體人離職公開信的文本分析

作者:胡曉萍(中國人民大學)

3、信息不對稱·網絡外部性:中國空氣治理議題傳播的供給側變革——以《人民日報》網絡傳播為例的研究

作者:王亞莘(中國人民大學)

4、基於風險社會放大框架下的微博使用對公眾風險感知的影響研究

作者:何地(武漢大學)

5、新聞網站突發事件報道對比研究——基於對人民網與其他三家新聞網站的分析

作者:魏靜怡、史凱迪、谷宇(中國人民大學)

6、現代社會多元性與新聞倫理的碰撞

作者:劉澤溪(中國人民大學)

7、半邊緣國家外宣媒體的全球傳播路徑探究——以在華留學生群體對CCTV-News的內容接收分析為例

作者:廖鰈爾、相雨(清華大學)

8、主流媒體反腐報道娛樂化傾向研究——以《人民日報》與財新網為例

作者:邵若斯、劉軼歐、馬雪原(中國人民大學)

9、恐怖襲擊事件報道的框架建構——以人民網、澎湃新聞、英國衛報網站對法國尼斯恐怖襲擊報道為例

作者:范佳秋(復旦大學)

10、紅色愛豆的誕生:場景式新聞觀看中的話語實踐與認同建構——對bilibili網站“外交部天團”相關視頻及彈幕的個案研究

作者:白一婷(南京大學)

11、美國主流期刊如何構建中國國家形象——以2016年上半年《經濟學人》和《時代周刊》的中國報道為例

作者:宋任智(武漢大學)

12、從工具到平台:新媒體社會治理功能的再思考

作者:曾龍(武漢大學)

13、浙江省紙媒微信公眾號的發展模式探究——以“都市快報”“錢江晚報”“杭州日報”為例

作者:賈宸琰(北京大學)

二等獎(26篇)

1、中國新聞媒體的數據新聞報道實踐研究

作者:黃嫣然(中國傳媒大學)

2、《人民日報》的新媒體傳播策略研究——以2016年裡約奧運會報道為例

作者:劉珊(廈門大學)

3、新聞寫作機器人的應用及前景展望——以今日頭條新聞機器人張小明(xiaomingbot)為例

作者:趙禹橋(中國傳媒大學)

4、風險傳播視角的缺席:傳統主流媒體中“大數據”的建構

作者:陳振華(廈門大學)

5、網絡用戶勞動、數據商品與媒介資本價值

作者:鄭忠明(武漢大學)

6、從Agora 到互聯網——社交平台對公共討論的影響與比較

作者:李婧文(中國人民大學)

7、可視化“數據新聞”:電視新聞報道新形態

作者:辛梓(復旦大學)

8、政務微博時代的城市治理:網絡對抗與網絡協商——基於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四城新聞辦公室微博的內容分析

作者:朱憶翡(復旦大學)

9、轉基因食品議題在微博傳播中的群體意見分化

作者:李亞東、金迦葉、邱偉怡、張曉妍(清華大學)

10、使用與滿足視角下微信公眾號傳播影響力的影響因素研究——以清華大學WCI前十位公眾號為例

作者:萬寧寧、徐雅倩、張進寶、張智偉、李林威(清華大學)

11、新媒體背景下黨政官員媒介素養研究——基於上海地區黨政干部微博的內容分析

作者:劉夕銘(復旦大學)

12、公關對話理論視角下的中國政務微博建設研究

作者:張婉寧(華中科技大學)

13、國家級新聞網站社會責任的比較研究

作者:張思怡、李秋華(華中科技大學)

14、中美“千禧一代”網絡隱私保護意識的對比研究——基於中美462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

作者:王敏(武漢大學)

15、網絡媒體中食品類謠言的傳播研究——以“打針西瓜”及其變異信息為例

作者:陳安繁(清華大學)

16、宣傳2.0:《人民日報》在微博場域中新聞框架的轉變——以農民工議題報道為例

作者:李潤陽(武漢大學)

17、遠離環境:《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關於巴黎氣候大會報道的比較研究

作者:葉瓊(武漢大學)

18、從文本互文性看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以人民網2014年APEC期間報道為例

作者:趙敏(復旦大學)

19、國家形象與個體人格:新聞報道對我國運動員形象的建構研究

作者:陳昕怡(武漢大學)

20、台灣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現象研究——以中天電視新聞台晚間新聞為例

作者:陳安繁(清華大學)

21、新媒體時代用戶生成內容(UGC)版權保護研究

作者:王博文(復旦大學)

22、社交媒體的傳統媒體化:從內容生產角度的調查與分析

作者:王藝焜(中國人民大學)

23、本土另類媒體的傳播實踐與發聲:以《女聲》個案為例

作者:張岩鬆(復旦大學)

24、技術革新與視覺融合:基於新媒體技術呈現的別樣新聞圖景

作者:陳波(武漢大學)

25、當“直播+”涌入新聞業——移動新聞直播在新聞場景中的應用分析

作者:黃佳念、劉書田(清華大學)

26、當虛擬現實融入兩會報道:大學生媒介使用如何影響政治信任?

作者:柏天予(復旦大學)

三等獎(40篇)

1、媒體融合的力與利——基於場域視角的分析

作者:姚怡雲(北京大學)

2、從用戶突破:移動互聯網環境下中國報業的平台轉型之路

作者:賈軍(武漢大學)

3、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傳統媒體對突發事件的多平台傳播——以央視新聞頻道及其微博微信對深圳12·20特別重大滑坡事故報道為例

作者:萬穗(中國傳媒大學)

4、紙將死 報永存——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為例淺析媒體融合傳播能力與效果評估研究

作者:劉信彤(中國傳媒大學)

5、“低頭+抬頭”,跨屏傳播的模式創新——論公交移動電視的社交化發展

作者:姚怡雲(北京大學)

6、突發性事件報道中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的內容運營邏輯探析——以深圳“12·20”山體滑坡事故為例

作者:黃思學(武漢大學)

7、數據新聞將取代傳統新聞嗎?——基於人民網、新華網、財新網的對比研究

作者:魏志赟(武漢大學)

8、互聯網背景下綜藝節目發展趨勢研究

作者:曹亞昕、辛思玥(清華大學)

9、移動媒介與傳統媒介對“主題報道” 傳播現狀的分析——以《人民日報》及其客戶端對G20的報道為例

作者:黃莉瑤(武漢大學)

10、傳統媒體微信公眾號中有關“霧霾”報道的新聞框架分析

作者:陳新宇(武漢大學)

11、扶貧的網絡圖景——以人民網扶貧頻道研究為例

作者:李秀麗(中國傳媒大學)

12、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交媒體負擔——以大學生微信使用疲勞現象為例

作者:周佩雅、周緣、汪晗、拜喆喆(清華大學)

13、計算傳播學視域下大數據技術對新聞專業主義的重塑

作者:吳倩(武漢大學)

14、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報道反轉現象成因分析——從新聞工作者角度分析

作者:楊麗萍(中國傳媒大學)

15、社交媒體上的新聞分享行為研究——以上海大學生為例

作者:陳哲(復旦大學)

16、人工智能與藝術報道

作者:汪婷、成立(復旦大學)

17、我國網絡旅游新聞研究——以人民網旅游頻道原創新聞為例

作者:鄧涵(武漢大學)

18、網絡視頻教學(MOOC)營造的臨場感——對認知方式不同者的學習效果影響研究

作者:拜喆喆、洪澤華、蔣涵、李貞和、鄭欣(清華大學)

19、多元框架與身份認同:人民網、搜狐網及南方網報道中同性戀形象建構比較研究

作者:廖鰈爾、王馨逸(清華大學)

20、微博環境下的突發事件傳播機制分析——基於第三人效果的維度

作者:鐘婧圓(武漢大學)

21、兩岸主流媒體對重大議題報道對比分析——以“習馬會”為例

作者:劉欣顏(中國傳媒大學)

22、網絡自媒體時代的人人失語——失語群體理論視角下的2015年十大反轉新聞解讀

作者:祁嘉潤(中國傳媒大學)

23、微博平台上國際新聞編譯的現狀分析

作者:姜日鑫(中國人民大學)

24、帝吧出征:連結性行動框架下千禧一代的政治參與

作者:王沛楠(清華大學)

25、陸港台媒體“佔中”事件報道對比研究——基於《新京報》、《經濟日報》、《中國時報》相關報道分析

作者:王禮富(清華大學)

26、從議題管理角度看國際傳播中的中國聲音——以人民網(英文版)G20系列報道為例

作者:白順階、董穎慧(中國傳媒大學)

27、基於框架理論看政府的政治信任建構現狀——以茂名反px事件為例

作者:謝靈子(武漢大學)

28、網絡媒體與視覺修辭中的原型激活

作者:張蓓(武漢大學)

29、基於語料庫的人民網對外傳播英文報道特點研究

作者:成升(武漢大學)

30、《德國紙質媒體網絡化轉型初探——以德國<明鏡周刊>為例》

作者:韓宏(華中科技大學)

31、互聯網時代網絡輿論場“文化領導權”分析——葛蘭西霸權理論的視角

作者:張進寶(清華大學)

32、淺析網絡媒體中的反腐新聞娛樂化現象——以人民網和新浪網為例

作者:項倩(廈門大學)

33、框架理論視域下的突發事件微博研究——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為例

作者:鐘婧圓(武漢大學)

34、內容產品的結構鏈:一種互聯網內容產品的認知視角

作者:張培超(清華大學)

35、當“讀圖”遇上“大數據”——新聞報道中的數據可視化分析

作者:宋子節(北京大學)

36、新媒體語境下傳統文化的跨媒介敘事與視覺傳播

作者:張成良(中國人民大學)

37、以“精准化”提升“重合度”——淺談新媒體的廣告傳播及對雙邊市場的影響

作者:王聰(南京大學)

38、移動網絡電台社交媒體特點探析——以喜馬拉雅為例

作者:唐國榮(北京大學)

39、基於微信“搖電視”的跨屏營銷研究

作者:馮美娜(北京大學)

40、“前台內容,后台社群”——從《羅輯思維》看互聯網知識社群傳播模式

作者:劉琛(復旦大學)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