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前沿聲音>>編採探索

突發事件報道中媒體官微的傳播價值

——以人民日報官微天津港爆炸事故報道為例

李劭強
2016年12月27日15:15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突發事件報道中,傳統媒體面臨著一些難題。這些難題與傳統媒體的屬性有關:囿於傳統媒體的出版周期和版面、時段的限制,以及對新聞完整性的專業要求,傳統媒體在跟進突發事件報道時,常常力不從心。很多時候,人們更願意從自媒體上獲取突發事件的相關信息。

同時,由於傳統媒體公信力的下降,以及傳統媒體傳播的單向性和封閉性,加之自媒體環境下,受眾信息接受習慣的改變,以及受眾參與話題、參與社會積極性的提升,傳統媒體的報道也可能在傳播過程中遭遇選擇性解讀和“逆反效應”: 一方面,人們不滿意傳統媒體對事件報道的有限、局部與淺層化﹔另一方面,也會嫌棄傳統媒體慣常的“正面報道”的做法,以及自說自話的輿論引導。

在自媒體環境下,突發事件的傳播難度在加大。對於傳統媒體來說,更是如此。在此背景下,傳統媒體應該充分利用媒體官微的平台,發揮媒體官微在突發報道中的價值和作用,讓媒體官微充當突發事件報道的“先鋒”——先由媒體官微搶佔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的陣地,再由傳統媒體在后續深度報道中體現其權威性。

本文選擇人民日報官微關於2015年8月天津港爆炸事故的七天報道為分析對象。詳細論証突發事件報道中,媒體官微的傳播價值。

一、直播災情,實時報道進程

突發事件的進展,時刻牽動人心。即便事件真相還有待還原,事件還沒有節點性變動,事件發展過程中尚未形成新聞性的事實,受眾也想知道突發事件的真相、進程和應對是什麼。這是人們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的信息需求本能。

但接近真相有一個過程,事實信息在突發事件的初始階段可能缺失,事件的基本要素可能殘缺和模糊,這對於事實層面的新聞傳播來說,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困境和難題。同時,由於傳統媒體報道版面和時段的有限,以及呈現新聞的特殊方式——對新聞比較完整的報道,公眾所關心的信息未必能夠第一時間在傳統媒體上呈現。此時,媒體官微的價值就體現出來。因為媒體官微的報道不受時間和版面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處於開放的狀態,有助於參與和互動,加之媒體官微的字數可以更簡潔。因此,媒體官微能夠快速整合、報道突發事件的最新消息——這消息未必是本媒體來源的消息,也未必是具有新聞規范的報道,但隻要能夠反映事情的最新變動,同時以實時報道的狀態出現,人們就會形成一種類直播的感覺。這種類直播因為信息的同時呈現與感受的同步生成,讓受眾感覺與突發事件發生了緊密聯系。

天津港爆炸事故發生后,8月13日00:43分,人民日報官微發布了第一條天津港爆炸的微博。【突發:#天津發生爆炸#騰起蘑菇雲 河北多地有震感】網友爆料,天津港港區附近發生爆炸,網友@愚大象稱:萬通新城的家裡門被震掉了好幾個,巨大的沖浪、火光。河北河間、肅寧、晉州等地均有震感。目前傷亡情況不明。雖然消息的來源是網友,消息的要素也不齊全,但是微博信息因為其時效性保証了消息的新聞價值、傳播價值。

當天,人民日報官微共發布微博55條,關於天津港爆炸事故的微博為50條,約佔總微博數的91%,平均每28.8分鐘發布一條該事件微博。其中,31條微博關注事件的最新進展,以及事件本身的還原,包括爆炸的具體地點、傷亡人數、附近醫院位置和號碼及呼吁民眾踴躍獻血等。這些內容及時而簡潔地報道了突發事件的進程,形成了實時報道,產生了類直播的效果。

隨后幾天,關於天津港爆炸事故的微博數量相對減少,間隔時間也在增長,到8月19日相關消息已降為12條,平均間隔時間120分鐘。但是,每當事件出現關鍵節點和輿論熱點時,媒體官微總是能夠在第一時間予以關注和報道,較好地解決了媒體第一時間報道突發事件的難題。

更深層地看,直播災情讓受眾與災情產生了緊密的聯系,形成了應對災情的共同意識。這種緊密聯系有:信息層面的聯系,讓人們看到災情變動,產生關注自覺﹔心理層面的聯系,讓人們感同身受,釋放內心的關心和緊張﹔共同體層面的聯系,讓人們看到社會的力量和個體的責任,以各種方式積極參與救災。

二、解讀應對,形成救援合力

突發事件發生后,傳統媒體要想獲得獨家重大新聞比較困難,甚至連更具體的信息也無法獲悉、傳播。這是突發事件的傳播特點決定的。但是,對於突發事件的報道卻必須在第一時間作出。這既是受眾的需要,也是救災的需要——在突發事件發生后,媒體應該成為信息整合、消息傳播和輿論引導的平台。此時,報道的重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政府各個職能部門的表態。這是政府危機公關意識的表現,也是其危機公關能力的體現。而這種表態,無論是指示還是批示,多以觀點的形式呈現,觀點就成為最有價值的傳播內容。也就是說,當突發事件發生時,媒體能夠做好的其實應該是觀點傳播——對權威聲音的傳播,這本身就是政府危機公關的應有內容,也是媒體輿論引導的職責所在。

二是救災的進程。媒體官微可以在第一時間成為各種救災信息的整合之地——通過媒體官微的互動、轉發、評論和超鏈接的功能,將各個職能部門微博上發布的救災信息進行整合。這種整合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實現信息的有效共享,營造一個整體有序的救援環境,打造一個傳播權威信息的主流平台﹔另一方面,利用救災信息的及時傳播,建立公眾對於救災的信心。當各部門救災的過程被具體而及時地呈現時,救災的過程就以看得見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以8月13日人民日報微博為例。10:53,人民日報官微援引央視消息,報道了國務院事故調查組確定的工作思路,讓公眾在第一時間獲知政府應對災情的決心和信心。11:11,報道了天津消防最新的救援方案。13:09,轉發天津交警消息,擴散道路管制措施。這些救災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及時傳播,決定著救災的有序和效率。整合這些消息的媒體官微,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信息救災的載體——整合、擴散有用信息,消除信息不對稱,實現救災的透明,保証救災的秩序。

三是辟謠信息的發布。當突發事件發生時,因為信息的有限和不透明,經常會出現各種謠言。對於媒體官微來說,及時性和權威性是其與謠言賽跑的兩個法寶。媒體官微可以在第一時間對剛剛出現苗頭的謠言進行正本清源,還原真相,從而防止謠言傳播,保証救災過程中輿論的理性與平穩。從某種意義上說,辟謠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救災的過程。以人民日報官微【這些謠言,別再傳了!】為例,文章對救災過程傳播較為廣泛的幾個謠言進行了針對性的辟謠:①700噸氰化鈉毒死全中國人?真相:氰化鈉的數量和位置已經確定,大部分保存完好。②十五個人十五個裝尸袋?真相:是救援擔架。③城管搶志願者的東西?真相:泰達醫院物資超負荷,城管協助轉移。④周邊人群要去檢查身體?真相:劇烈腹痛者才有可能遲發破裂。這些辟謠信息消除了人們的疑慮和緊張,杜絕了謠言擴散的隱患。

三、梳理輿情,打撈公眾意見

突發事件的傳播難在兩頭:一是真相獲得比較困難,或者說,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二是受眾情緒處於波動狀態,“塔西佗陷阱”的存在讓傳播和引導變得更加困難。如何讓突發事件的新聞傳播更有效果?除了要及時提供具體而周全的事實之外(這個目標在某些階段隻能是一個努力方向,還需要對公眾面對突發事件的輿情狀態和情緒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和積極的反映),通過主動關注和打撈,會讓公眾的情緒找到一個表達、發泄的通道,同時讓一些公眾最為關心的問題得到調查和處理。可以從三個方面,對公眾的輿情進行打撈和呈現。

一是以採訪和調查的方式,對公眾的情緒和態度進行梳理、總結,從而發現突發事件發生后,公眾的情緒和公眾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輿情監控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屬於調查的內容,故而可以視作收集輿情的一種方式。這種輿情調查需要一段時間,媒體官微可以發布相應調查,或對網友信息的轉發和評論情況進行總結。

二是讓代表性的公眾意見得到回應或者有發表的機會。這種發表可以是通過記者的採訪報道發表,這是媒體“喉舌論”的體現,也可以是刊登公眾想要發表的評論和觀點,讓公眾的意見可以得到媒體的傳播。當公眾意見可以通過媒體公開傳播和表達時,就不會存在輿情壓抑的情形,也不會導致危機傳播的過程中出現逆反效應。如,人民日報官微【微議錄:牢記血的教訓】@光影裡的肥皂水 :希望有更多的人被救出!堅持住!@寒山風 :嚴懲相關責任人,以儆效尤﹔@夢想家敏敏妞妞 :一定不要停留在理論,嚴格檢查全國化工廠,嚴懲這一次天津爆炸相關不負責任的人員,以正視聽!@胡鵬新 :痛定思痛。這則微評通過整合網友的代表性觀點,將意見做一個反饋,讓公眾積聚的輿情得到一定程度呈現與釋放。

三是對網友意見的回應。如,【回復@吃貨不是我啦啦啦】在正在進行的#天津港爆炸事故#第四場發布會上,天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龔建生進一步辟謠,前副市長隻升華隻有一個女兒,隻峰與他沒有任何關系。//@吃貨不是我啦啦啦:然而發布會結束記者喊的隻峰是誰,求真相。這種直接回復,有效地緩解了公眾的焦慮,解答了受眾最為關心的問題。同時,實現了對輿情的引導。

主動的觀點很容易獲得,開放的媒體平台必然可以收到關於突發事件的各種評論和意見。而沉沒性意見比較難獲得,意見的持有者可能缺少表達的能力和機會。這就需要媒體更積極地作為,對那些突發事件中的沉沒的聲音進行打撈,讓那些需要得到關注的聲音,有被聽到的機會。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