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12月30日
影視輿情周報:"擺渡人"再掀論戰 "鐵道飛虎"低調奪冠

電影輿情報告
【輿情綜述】《擺渡人》再掀口碑論戰,《鐵道飛虎》在低調中奪冠
12月24日-12月30日共上映影片12部(包括前期仍在熱映的影片),其中國產片7部,進口片5部,整體在映影片數量有所增加,但增長幅度較小。
在類型分布方面,本周的在映影片類型數量仍在減少,因為元旦的即將到來,喜劇類型影片大幅度增加,另外動作/冒險和劇情/家庭類型影片也有小幅度的增加,上周在榜單上消失的傳記類影片重新上榜。
本周上映的新片共有4部(上映院線較少的新片未計入),以國產片為主,具體為國產片3部,進口片1部。雖然臨近元旦,但因為許多影片將上映日期定在2017年1月1日,因而本周新上映影片數量並未呈現出大幅增長的趨勢。
在總票房方面,本周大盤報收9.3億,與前一周相比增加了0.7億。《鐵道飛虎》本周殺出重圍反超口碑低迷的《擺渡人》,為電影大盤做出了不小的貢獻﹔雖然《長城》和《擺渡人》均陷入了口碑大戰,但票房成績都還算可以。整體來看,本周的電影大盤愈加堅挺,單日均保持在6500萬以上。
《長城》的影評之爭尚未完全退去,《擺渡人》就接過大旗,再度掀起了口碑論戰。王家衛攜帶著大半個娛樂圈的“我喜歡”對抗著幾乎大半個中國觀眾的“我不喜歡”。孰是孰非暫且不論,其票房倒是到目前為止,影響不大。本周,《擺渡人》和《長城》分別以2.6億和2.1億的成績分列周榜第二、第三名。一片輿論喧囂之中,似乎很少有人還記得這個檔期還有一部影片上映,那就是成龍的《鐵道飛虎》。而更令人意外的是,該片在本周成功逆襲,以不到3000萬的票房差距反超《擺渡人》,成功奪得榜首的位置。所以說,這就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嗎?而華誼兄弟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則真真正正的票房扑街,雖然口碑不錯,但在本周僅收入1359萬的票房,累計票房也只是剛剛破億。
評分方面,雖然仍有新片上映,但評分排行榜卻並未發生太大的變化。本周上榜的影片中共有5部影片評分在8分以上,較前一周持平﹔而上榜的影片平均分為7.99分,較前一周下降0.07分﹔新上映影片《單身日記》的第三部《單身日記:好孕來襲》和《你好,瘋子》憑借良好的口碑成功上榜﹔雖然《鐵道飛虎》票房成功逆襲,但口碑方面並未有太大的起色。
【重點影片分析】丨擺渡人
1.背景信息
《擺渡人》是由阿裡影業、澤東電影、和和影業聯合出品的愛情喜劇片,由王家衛監制,張嘉佳執導並擔任編劇,梁朝偉、金城武、陳奕迅、楊穎(Angelababy)、張榕容、杜鵑、熊黛林、大鵬、馬蘇、崔志佳、賈玲、李璨琛、柳岩等聯合出演。該片於2016年12月23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講述了“金牌擺渡人”酒吧老板陳末和合伙人管春拯救情感落水者的故事。
2.輿情分析
2016年賀歲檔的焦點似乎從電影本身讓步至紛至沓來的輿論大戰。《擺渡人》延續了《長城》口碑兩極化的輿論趨勢,且更有愈演愈烈之勢。自上映以來,《擺渡人》上映4天即取得了3億票房,登頂聖誕檔票房冠軍,單從票房上來看,已經超越了在其之前上映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和《血戰鋼鋸嶺》,但該片的口碑卻無法與前兩部相比。張嘉佳是否實現了“用周星馳的方式講一個王家衛的故事”的初心,我們無法做出品評,但是從目前的輿情來看,這位新人導演的處女作並沒有講好自己想講的故事。
從上映之初電影評分極速觸底的“貓眼豆瓣差評門”,到王家衛第一時間在微博發聲:“所謂大成若缺,有缺憾才能有進步,我喜歡”,再到12月27日《人民日報》客戶端推送始發於《中國電影報》的題為《豆瓣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的文章。《擺渡人》引發的口碑風波的媒體熱度遠遠超過其電影本身。主流媒體的報道都在關注電影的輿論風向,給出了王家衛和張嘉佳對於電影評價的表態,同時還將話題范圍由電影本身延伸到了電影評論平台的行業廣度上。
自媒體方面,影評人對於《擺渡人》壓倒性的差評發人深思。不少自媒體認為,盡管電影擁有王家衛、梁朝偉、金城武的“高配陣容”,但電影劇情的荒誕和主角角色的設定實在讓人失望。微信公眾號“娛樂獨角獸”稱“電影呈現與觀眾心理預期的極大反差,迅速對電影口碑造成了影響。其中既有影迷獨立自發的評分,也有不少惡意競爭帶來的差評。”
截至目前,《擺渡人》在豆瓣網共有短評52287條,長評2425條。豆瓣評分3.8分,綜合星級為兩星。其中,僅有5%的豆瓣網友給予了五星評價,7.1%的豆瓣網友給予了四星評價,高達55.2%的豆瓣網友給了一星評價,三星以下評價佔據了87.8%。
網民方面,大部分網友發表的都是負面性評論。一方面,他們對電影本身進行了評價,認為張嘉佳作為作家跨界的導演是失敗的,同時電影劇情凌亂,讓人產生中途退場的沖動。另一方面,他們也對目前的急功近利、不求內容、過度營銷的電影行業狀況表示了失望。然而,依舊有少部分網友對電影表示了支持,有人被電影所打動,也有人表達了對影評網站評分制度的個人看法。
3、輿情風險
盡管影片收獲較為滿意的票房,從其口碑引發的輿論大戰來看,電影面臨者巨大的口碑風險。拋開影評網站惡意刷分的謎團,以及媒體界對影評網站運行機制的聲討,還有觀眾從眾化的差評可能性,電影主創團隊本身依舊應對電影本身的缺憾做出反省和總結,顯然不是王家衛導演的一條微博亦或者是眾明星的轉發聲援就能夠平息所有輿論風險。
同時,《擺渡人》作為引發針對電影評分網站的輿論大戰的源頭,或許也只是被當作了群眾借以抒發壓抑已久的情緒的爆發口,壓倒性的差評風向下影片方也隻能陷入“有苦不能言”的冤屈之中。
或許在這場輿論大戰裡,真正應當受到關注的並不是《擺渡人》這部影片的危機,也不是影評人與豆瓣的危機,而是整個中國電影市場的危機。票房回歸平穩,電影市場畸形,電影評論公信力的危機……這場輿論風波將會對以后的電影產業產生什麼樣的意義,電影產業應如何向前發展,或許才是最值得思考的問題。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