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7年第1期

我國新聞播音風格的演變和新發展

張永鵬
2017年01月17日11:09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我國新聞播音風格的發展,可以從延安新華廣播電台建台的1940年開始計算。開始於戰爭年代的人民廣播走過了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改造、新中國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新時期。新聞播音在戰爭年代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於新中國成立之后成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播音的語體風格也在社會進步中不斷發展。本文旨在梳理我國新聞播音風格的演變過程,並針對我國播音風格的新發展提出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人民廣播﹔新聞播音﹔播音風格

聲音記錄著時代的進步,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就像是社會前行的縮影。播音工作作為新聞工作的重要一環,留存著鮮明的時代印記。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到如今,不過七十多年的時間,但是我國的新聞傳播能力已經得到了十分顯著的提升。播音學科的建立和發展填補了我國新聞傳播和語言傳播理論研究的一大空白,也使越來越多的新聞工作者更加重視語言表達和有效信息的傳播。在如今紛繁多變的媒介環境下,新聞播音風格也產生了諸多變化。身處變革的時代中,我們需要新聞播音取得新的發展,也需要回望歷史,堅守傳統。固本革新,才能面向未來。

一、我國新聞播音風格的演變

(一)延安新華廣播電台時期的播音風格

“七七事變”爆發之后,中國進入全面抗戰階段,但當時戰況復雜,形勢嚴峻,共產黨主管的許多報刊和通訊社不能夠完全適應政治形勢急劇變化的需要。如何把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爭取國內和平的政策傳向大江南北,如何鼓舞淪陷區同胞的戰斗士氣,成為當時重要和急迫的任務,新聞工作面臨的挑戰不言而喻。

中共中央為了更快速地傳達政策精神,讓廣大淪陷區和國民黨控制區的同胞聽到中央的聲音,終於在1940年12月30日開播第一座廣播電台——延安新華廣播電台。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出現,是戰時新聞傳播工作的必然和需要。當時的播音員來自於人民群眾,而時代的變動和戰斗的熱情賦予了這些播音員重要的政治使命,他們以高度負責、堅定豪邁的態度,完成一次次戰中的播音工作。

當時的廣播內容以新聞為主,播音風格體現為“昂揚向上、氣勢磅礡、愛憎分明、堅定有力”,①又兼具穩重從容、沉著大度的特點,很具有代表性。這一時期,徐瑞璋、孟啟予、錢家楣等播音員的聲音在戰爭年代代表著中國廣大群眾的心聲,也是中國共產黨堅定豪邁、堂堂正正的真理之聲,為人民廣播的播音奠定了基礎。

(二)和平建設時期播音風格的變化

1949年天安門的開國大典標志著中國社會邁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曾經為戰爭做出宣傳貢獻的廣播事業,自然成為新中國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很多黨的大政方針依然需要人民廣播將其傳播向大江南北。

在這一時期,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逐漸高漲,播音的風格也發生了變化。新聞的文風更加積極,而播音員的聲音也充滿著朝氣和熱情,節奏奔放明快,語勢上揚。

播音員的聲音在當時十分具有鼓動力量,齊越先生播出的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喚起了大家支持抗美援朝的熱情。還有那些來自朝鮮戰場的消息、通訊、捷報,歌頌了志願軍們保家衛國的不屈精神。

(三)特殊時期的播音狀態

新聞工作受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呈現的狀態有所不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中國現代史上黑暗的十年。在此期間,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節目做了很大的調整。特殊的歷史背景、社會環境和扭曲的意識形態管控使得新聞難以保証真實性。

播音員隊伍在此時受到了嚴重的沖擊,許多優秀的老播音員和后起之秀被扣上各種帽子,調離正常的播音崗位,或者被下放改造。“高、平、空”的喊叫充斥著廣播,“假、大、空”的文風讓很多播音員播出了一種空洞、夸張的感受。背離了正確的播音道路的新聞播音失去了色彩,也就更無真情實感可言了。

(四)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新時期的播音風格

結束了十年動亂,中國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黨的撥亂反正的方針指引著正確的前進方向,廣播電視和新聞宣傳工作也回到了正軌上。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廣播電視節目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廣播電視節目更加注重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三貼近”原則,節目功能越發多樣。

這一時期的新聞播音,一改文革的“高、平、空”的風格,變得更加朴實親切,更有節奏感和進步的時代感。時至今日,這些優秀節目的播音風格仍舊在延續。

齊越、夏青等老一代播音員在傾其一生的播音生涯中形成了准確生動、規范庄重、氣勢磅礡、堅定豪邁、愛憎分明的播音風格,這可謂是人民播音的第一次發展巔峰。那麼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就可以說是播音發展的第二次高峰,諸如趙忠祥、沈力、鐵成等播音員,他們的聲音代表著時代的進步。

二、我國新聞播音風格的新發展

經典的播音語言樣式有齊越的朗誦式、夏青的宣讀式、林田的講解式和費寄平的談話式。學者張頌在《試論新聞播音的創新空間》一文中提到,新聞播音的語言表達樣式應屬於“播報式”,這是新聞和消息類稿件播音普遍採用的一種表達樣式。②這種規整、嚴謹、自然、大方的播音方式可以更好地體現新聞的新鮮感。而如今的表達樣式更加豐富,雖然依舊以“播報式”為主,但是與以往相比,“播報”的方式也有了不小的變化。

(一)播報語氣更親切

“播報式”起源於戰爭時代的廣播新聞播音,一直以來因權威性、正義感而被大家接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審美趣味的提高,受眾更加傾向於親切、自然的播音風格,曾經那種播音方式已經不適應觀眾和聽眾的需要,所以“播報式”也加入了新的語氣成分,讓觀眾既感受到權威又感受到親切感。

《本周》是央視在1995年開播的一檔新聞綜述類節目,主持人賀紅梅語言輕鬆活潑,將新聞娓娓道來,像是用朴實流暢的語言和老朋友漫談。這種有點“拉家常”的播報方式,讓節目更加接地氣,主持人更具有親和力。

(二)多樣的表達策略

總的來說,目前我們能看到的表達新樣式有“說”新聞、“聊”新聞、即時連線等等。新聞頻道在2009年7月改版之后,打通了白天9點到12點、13點到18點的大時段,創立《新聞直播間》這一節目,融合新聞資訊、即時評論、記者連線等多樣化的節目單元,既豐富了節目內容,也讓節目的編排更加緊密。

鳳凰衛視的《新聞早班車》開辟了“說”新聞樣態。“說”是建立在新聞客觀和真實的基礎之上的,播音員用相對口語化、生活化的表達樣式,用平等、交流和輕鬆的狀態向觀眾傳達新聞資訊的方式。這種“說”的形式,將人際傳播的特點融入到大眾傳播的過程中,改變了單一的傳者中心的模式,滿足了受眾在接受過程中平等、輕鬆的心理訴求,使得信息的傳播效果更佳。

除此之外,還有“聊”新聞的播音方式。“聊”新聞的方式借鑒了平常生活中聊天和談話的機敏靈活、親切生動、交流性強的特點,讓新聞產生互動性和參與感。東方衛視的《東方夜新聞》、鳳凰衛視的《時事開講》就屬於聊新聞的范疇。“聊”的方式更容易讓觀眾喚起聆聽和互動的興趣,關注新聞的發展態勢。這種有人情味的新聞播音方式,成為“播”“說”之后更加有益的方式之一。央視《朝聞天下》《新聞30分》《24小時》等節目,也都在採用聊新聞的方式,讓觀眾感覺到耳目一新。

(三)媒體態度和即時評論

信息流對媒介的沖擊越來越大,新聞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2009年,央視新聞頻道的改版就滲透著對評論內容的深化,對於實時熱點的即時評析成為新聞的一大看點。央視《新聞聯播》推出了“本台短評”單元﹔《晚間新聞》增加了短評板塊﹔《共同關注》和《東方時空》引入特約評論員的連線和點評﹔《新聞1+1》則是一檔直播形式的新聞評論節目,對當天新聞熱點進行盤點和深度分析,強調觀點鮮明。新聞頻道“以評論為魂”的理念在節目編排上得到體現。

學者梁建增在《第一時間,一語中的,引領輿情——談央視新聞頻道電視實時評論》一文中描述了電視新聞實時評論的定義,即新聞事件發生和繼續發展過程中,電視媒體在第一時間進行評論,深入探尋問題本質,及時為觀眾解疑釋惑。③這種評論的特點在於用有效的背景知識、簡潔明了的語言,讓評論內容立足事件本身,著眼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事件和社會熱點問題。

廣播媒體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央廣新聞》每半小時一檔的“第一評論”凸顯出快評、精評和辣評的特點﹔《央廣夜新聞》主打“理性決定深度”,也讓評論員和主持人在節目中同聽眾、微博網友產生良好的互動,既梳理了新聞事件,還提供了精當、易於接受的評論內容。

這種實時評論成為當下新聞的精彩看點之一,經濟之聲、央視和央廣也紛紛建立起專業的評論員團隊。新聞播音不僅僅是以播為主,而是以新聞為核心,利用短平快和精要的語言,豐富了新聞播音的內涵,充分利用寶貴的新聞資源,讓新聞價值和熱點事件的社會效益發揮到最大。

三、關於新聞播音新樣態的幾點思考

新聞播音語體樣式的豐富,使得傳統的新聞傳播策略發生了變化,讓新聞更加生動。傾向於口語化播報方式的增多,並不違背播音語言庄重性、鼓動性、規范性、時代感、分寸感、親切感的特點,而是這些特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豐富和發展。這種口語化的趨勢,可以有效避免傳統新聞播報的呆板和距離感,使得新聞更加貼近生活,拉近了播音員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恰當的新詞新語的使用反映在新聞播音中,體現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眾多新事物、新觀念出現的映射。比如2011年2月的《新聞周刊》就報道了高校競爭生源的情況,新聞中出現的“北約”“華約”“三國殺”等詞匯具有了新的含義。“北約”是以北京大學為首的13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聯盟,“華約”是以清華大學為首的9所高校的招生聯盟,“三國殺”則形容的是高校自主招生競爭的白熱化形勢。

不過,新聞播音應該仍然以傳遞信息和內容為主,忠於新聞稿件,一味強調和鼓吹“說”新聞才能滿足受眾需要的觀點,是背離新聞播音的語體規范的,是錯誤和片面的認識。一味宣揚“說”新聞容易使得大眾傳播行為過於人際化和私人化,極易導致播音員和主持人產生話語的私語化﹔一味強調“說”或者“聊”的作用,是對於新聞播音傳統語體樣態知之甚少的體現,有失新聞的權威性和庄重性﹔有聲語言傳播應該以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為主,一旦過度宣揚“說新聞”或者“聊新聞”的作用,使得播音創作忽視了大眾傳播應有的質量和傳播效果,失去了“信息共享”“認知共識”“愉悅共鳴”的傳播追求。

如果“說”和“聊”的分寸沒有把握好,還容易導致新聞播音的泛娛樂化。“娛樂新聞”也是建立在真實性、客觀性基礎上的、以滿足大眾的娛樂信息需求為出發點所進行的事實的報道。但是不論是什麼類型的新聞,都應該保有新聞播音的規范性。

綜上,我們應該接納新聞播音在當下的新變化,新聞播音的語言樣態、語言形式的豐富體現了新聞播音的時代感。但是,我們應該堅守新聞播音工作的傳統,以傳播真實和客觀的新聞為己任,特別關照並積極引導受眾的審美,提升自己的新聞播音修養與審美情趣。隻有不斷提升播音員主持人的自身修養和語言審美能力,才能更好地促進新聞播音樣態向著多樣、豐富的方向發展。

注釋:

①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

②張頌.試論新聞播音的創新空間[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2).

③梁建增,吳昊.第一時間,一語中的,引領輿情——談央視新聞頻道電視實時評論[J].電視研究,2010(8).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