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皖南地區舌尖上的鄉愁:做羊糕才算過年了!

人民網宣城1月26日電(陳燦)一道凝聚著家鄉味道的菜肴,代表著一份縈繞在心頭的無法忘卻的鄉愁。說到安徽省宣城市水陽鎮的特色年貨,不得不提家家戶戶的“餐桌必備”水陽羊糕。水陽羊糕是皖南地區的特色美食,以純羊肉和豬蹄制作而成,吃起來滿嘴生香,慢咽生津,狀如膏脂。今天人民網記者帶您進入水陽鎮雁翅社區張曰飛的家中,為您揭秘水陽羊糕的制作過程,感受皖南地區的濃濃年味和家鄉的味道。
剛走進張曰飛的家中,記者就聞到了扑面而來的羊肉香味。張曰飛笑著告訴記者,“我們水陽人就好這一口兒!” 且說這水陽羊糕的制作過程,工序並不復雜,卻需要制作者的一份“匠心”。羊糕以本地散養的山羊肉和豬蹄為原材料,張曰飛介紹,選羊“以五、六十斤,兩歲左右的羊為最佳”。新鮮羊肉買回家就需和豬蹄一起放入大鍋,進行熬制。
為了讓肉質軟糯細膩,不錯過火候,張家人需在狹小的廚房裡耐心等待羊肉出鍋的最佳時機。“熬制時間長了,肉沒了筋骨﹔時間短了,羊肉的鮮味就出不來。”經過數小時的漫長等待,羊肉方可出鍋剔骨。剔骨是制作羊糕最講究也是最復雜的一個步驟,剛出鍋的羊肉即使在寒冷的冬季,溫度也常常在七八十度以上,必須趕在羊肉冷卻之前就把骨頭、羊油和羊肉進行分離,並把羊肉撕成碎絲,這是對制作者耐熱極限和細心程度的雙重考驗。張家人笑著告訴記者,“做了幾十年,已經很熟練了”。
撕碎后的條狀羊肉會放入專用盤內捺平備用,此時還需將鍋內湯汁撇去浮油,澆在盤內羊肉上,並加入生姜、料酒和獨家配料提味,並撒上一層薄薄的蒜花。在冬天,依靠天然溫度,靜置一夜后,晶瑩剔透、彈性十足的羊糕便大功告成了。成品羊糕一般切成長3至4厘米,厚6至7厘米的薄片裝盤,上桌時另帶青蒜絲小碟和辣醬小碟。
張曰飛介紹,自三國時期就有了羊糕這道美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了解,水陽鎮位於宣城市宣州區北部,地處皖蘇兩省交界處,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境內溝渠縱橫,河道交錯。 據史料記載,公元235年春,三國時期東吳大將丁奉受吳主孫權之命,在宣城北金錢湖圍湖造田,屯兵牧馬,始有金寶圩。公元241年春,“大雪,平地深三尺,鳥獸死大半”,是年金寶圩產的大批糧草源源不斷運往吳都建鄴和各處戰場,賑民強兵,為穩定吳國局勢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天,水陽羊糕已成為水陽地區逢年過節、紅白喜事的必備之物,是本地人的“舌尖上的鄉愁”,亦深受外來游客的喜愛。
無論怎樣的匆忙,不管聚散與悲歡,三十年來,張曰飛一家每年春節都會做一次羊糕,他說,“做羊糕才算過年了!這是對家鄉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堅守。”味不分咸淡,菜不分南北,古朴的食材承載的不僅是味蕾上的感官刺激,更是靈魂深處的滌蕩和牽引。 凝聚著鄉愁的美食讓我們停下腳步,圍坐一起,過個團團圓圓的大年。 故鄉的菜肴,永遠是心頭無法割舍的味道。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