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媒走轉改】農婦尚俊麗:"過年賺錢真高興!"
人民網民權1月30日電(黃 莎) 春節到,年味濃。農歷大年三十,記者見到了尚俊麗。鴨舌帽、舊道袍、紅棉布鞋,這位朴實、精明而又清瘦的農婦,正在自家的養豬場為500多頭豬准備飼料。不大的養豬場,被一片綠意蔥蔥的麥田環繞著,座落有致的豬舍藍頂紅牆,甚是耀眼。
尚俊麗,今年36歲,是河南民權縣龍塘鎮楊庄村一位普通農家婦女。因貧窮,她早年輟學,外出打工中與丈夫楊文祥結識。婚后的生活依舊被貧窮所困擾。很快,尚俊麗生下第一個兒子,靠貧瘠的3畝土地為營生的一家三口,窮出了名。
家徒四壁,尚俊麗的骨子裡卻有著一股不認窮的倔勁,“非要拼出個人樣來!”
“窮怕了,不得不給自己找條活路。”說起養豬致富,尚俊麗情不自禁地敘說道。
“2005年那會兒,出去打工孩子小,做生意沒本錢,俺和俺當家的決定攢錢買頭豬。誰知第二年它就下十來個小豬崽,可把我高興壞了。一個都沒舍得賣,全養著。”庭院再寬敞,但用來養豬,終不是長久之計。時間長了,尚俊麗就和丈夫合計著建個養豬場。 “聽說要建養豬場,公婆不同意,說折騰不起。左鄰右舍也勸我,養豬不是女人干的活。勸歸勸,看准了的事,我還是想試試!”
為了方便,在離家不遠處,尚俊麗以每畝一年500塊錢的價格包了兩畝多地,建起了養豬場。“話好說,事不好做呀!別看這豬舍簡易,可不少花錢,一座要十幾萬哩!那幾年手裡沒多少錢,大部分靠借。”
不管咋說,東拼西湊,養豬場總算建起來了。為能早日還清賬,尚俊麗掰著手指頭過日子。養豬場自建至今,從沒請過工人。平日裡的喂養、清掃、飼料加工全壓在了她和丈夫倆人身上。“現在這裡的條件有限,安置不下這麼多頭豬。40多頭老母豬和兩頭種豬分三個地方養,每天早上五點就得起床,忙到夜裡十一二點是常有的事,一天幾趟來回跑。沒閑過,整天就圍著這些‘吃貨們’轉。”
“別看這地不大,可不少費錢。飼料就是大頭,不算豆粕、麥麩,每天光消耗玉米就得2000多斤。一年到頭沒個百把十萬是過不去的。”尚俊麗笑著說,“能省點是點。隻要勤快,這些活兩個人能干得下來,沒啥!”
“做防疫是個費時費錢的活,剛下的豬崽到滿月要進行四五次防疫,一頭豬兩年下五茬,俺這一茬接一茬的,不顯不顯的也得些錢。”尚俊麗給記者算著帳。為節省開支,楊文祥跟著鄉裡的獸醫學防疫,不懂的地方就忙中偷閑看書研究。現在豬場防疫不再花錢請獸醫,全包在了楊文祥身上。
2010年,尚俊麗終於還清了借款。
放下掃把推起車子,她似乎有干不完的活。一車飼料足足有200來斤。“你別看我又瘦又小,可我這身體好著哩!”有勞就有得。尚俊麗掀開一間豬舍門帘入內,對記者說道,“這是生產房,隔壁的是養育房。你看看,這頭老母豬昨天夜裡下了13頭豬娃,怪喜人吧!”
當記者問起這些年養豬遇到過什麼苦難時,尚俊麗打趣地說,“嗨,還別說,都挺順的,基本上沒賠過,就是賺多賺少的事。”停了停,她略微抬高了嗓音 “去年行情不錯,每頭豬平均淨賺1000多元!賣了1080頭,不就是100多萬嘛!”爽朗的笑聲縈繞在我的耳邊,久久揮之不去。
從一頭老母豬“滾雪球式”發展到每年出欄千頭以上生豬,尚俊麗也從以前窮的“叮當響”,變成了十裡八村有名的養豬戶。不靠幫扶,不靠貸款,全憑自己勤勞的雙手和一顆執著的心,一步一個腳印走了過來。尚俊麗全家脫了貧,邁上了小康之路。
鄉鄰鄉親看到尚俊麗養豬掙了錢,紛紛跑過來求教,她毫無保留地給大家伙傳授經驗和技術,“誰家有錢總比沒錢強,村裡人都富了我也高興!”她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