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真正的危機在哪兒? 供給側未了解需求側
資料圖片
還沒怎麼回過神來,2017年就這麼昂首闊步來了。作為媒體人,盼望的當然是媒體也能夠興旺發達。可提起這個話題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從元旦起,頗有影響的《東方早報》正式休刊,徹底轉型新媒體。《京華時報》也從元旦起告別紙質轉向新媒體。由於新媒體的崛起,出現了傳統媒體消亡論,讓傳統媒體人心裡涼涼的、慌慌的,從而變得浮躁起來。其實,是坊間的輿論有些放大。冷靜並理智地來看,傳統媒體有危機但無危險,有挑戰但也有機遇。
供給側未了解需求側
傳統媒體發展面臨挑戰,除市場的經濟因素影響外,也受到產能過剩、庫存過剩的影響。現在從一二線城市到地市級城市,總喜歡報紙、電視辦得越多越好,種類越齊全越好,有行業類、經濟類、都市類、娛樂類等。一個媒體集團,往往下轄若干子媒,一個城市就有若干報業集團、若干級別廣電網絡,新聞資源、廣告資源就那麼多。一個饃饃無數人搶,不夠,怎麼辦,於是就有了惡性競爭,就有了惡意炒作,就有了虛假新聞泛濫。搞亂了市場不說,還損害了媒體整體形象,客觀上造成一些紙媒的破產或停刊。
一個地級市,好不容易爭取到晚報的刊號,加上已經有的日報、官網,拿出了要建報業集團的架勢。可七八年下來,晚報無論質量再好,可讀性再強,發行量和廣告量就是上不來,靠日報每年補貼才得以生存。什麼原因呢?原因很簡單,文化環境和受眾群沒有明顯變化,在地方經濟總量沒有增加的前提下,過去的一個饃一個人吃,如果饃的數量沒有增加,發展到后面一個饃3人吃、4人吃,素質差、基礎差的不先餓死才怪。很多地市級報紙就陷入了這一怪圈,要不日報養晚報,要不晚報養日報。
可見,傳統媒體危機的另一個因素,也並非傳統媒體本身造成,而是追求媒體結構的“高大全”盲目發展造成的。客觀地講,傳統媒體的確存在產能過剩、庫存過剩的問題。因此,要保持傳統媒體健康有序發展,傳統媒體也存在“去產能”“去庫存”的改革需求。
信心不足先亂陣腳
因為經濟壓力下的關停或轉型,因為供給側改革的調整,因為新媒體陣營一方有意打壓,就對傳統媒體發出消亡論,未免過早、放大和武斷。從發展趨勢上可以推論,從現在起就自暴自棄、自我了斷,那大可不必。
傳統媒體還有受眾,還有市場,還有作為,就看傳統媒體怎麼走。全媒體融合發展是黨中央的要求,也是媒體發展的大勢所趨。既然叫融合,本身就說明來自國家的頂層設計並沒有忽略傳統媒體的地位與作用。我們應該在全媒體融合中考慮怎樣做大做強傳統媒體,才是當前最要緊的思考。
《嘉興日報》一個成功的經驗,就是在注重全媒體融合的基礎上,繼續做好做大傳統媒體。他們在黨報上投入精力擴張地盤,為穩定紙媒創造了基礎平台,然后在做好傳統紙媒的同時,騰出精力和人手做新媒體,做到進可以攻,退可以守。那種棄守紙媒,全力去攻新媒體的做法,隻會顧此失彼,什麼都做不好。傳統媒體的贏利模式在領域特征上表現特別突出,而在沒有“圍牆”和領域之分的新媒體上則失去了優勢。從目前的現狀來看,隻看到了依靠傳統媒體發展新媒體是成功的方式,鮮見用新媒體的贏利去支撐傳統媒體的例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紙媒紛紛感慨生死存亡關口,《廣元日報》2016年採取社會贊助、自辦發行的模式辦了一張關注留守兒童的報紙,受到社會、學校和留守兒童家庭廣泛歡迎,發行量竟達10余萬份,遠遠超過集團其他報紙的發行量。這說明什麼?說明內容對路,能滿足特定區域內人群對精神食糧的需求,紙媒照樣有市場,還有新的發展空間。
正如媒體人所言,“如果自己一天到晚講傳統媒體不行了,把會做的、能賺錢的事情輕易放掉,卻花很多精力去做以前不會做、也不賺錢的事情,那吃飯都要成問題了。”如前所述,傳統媒體還有發展空間和時間,重要的是,不管別人帶著什麼樣的目的去唱衰傳統媒體,自己不能唱衰自己,而是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條件,整合傳統媒體資源,調動一切積極有利的潛在因素,開拓傳統媒體發展新路徑,以此推動全媒體融合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