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1期

試論我國高校新媒體人才培養中的課程建設

馬弋飛,吳 丹
2017年02月15日08:5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課程改革是整體教育改革的先導,課程設置的情況可以直接反應出教育改革的方向、理念、目標、思路等方向性問題,是具體而又關鍵的指標。本文從搜集對比國內若干高校新媒體人才培養方面的課程入手,考察我國高校新聞教育近年來整體轉型改革的實際情況。

關鍵詞:新媒體﹔人才培養﹔課程建設

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原有的新聞教育培養方式、教學內容正在逐步脫離市場的需求,變革新媒體人才培養方式是當前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各大高校新聞傳播院系責無旁貸,應積極調整觀念、思路,迎難而上,探索新媒體人才培養的方向、方法。胡正榮教授曾指出:高校在新媒體人才的培養方面,還有很多應該改革和發力的地方。在諸多亟待革新的環節中,課程體系的調整無疑是最為基礎的。然而,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國內許多高校新聞傳播學院新媒體專業的課程設置與新媒體行業的實際需求的差距還比較大,面臨著不少棘手的問題。

一、國內高校新聞傳播院系新媒體專業課程設置基本情況

1.傳統新聞課程+互聯網應用技術模式。在媒體技術變革的浪潮中,各大高校在人才培養方式上都做出了一定的變革,其中的一種方式是在原有傳統課程基礎上嫁接計算機技術課程,實現“新聞傳媒+互聯網”的課程組合。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三家為例,在各自網站上搜索比對專業課程發現,它們在新媒體課程設置上都是將傳統的新聞訓練與互聯網應用相結合,在保証原有課程體系完整的同時再疊加新媒體元素,以此來構成新媒體專業的整體教學課程。

上述三所高校之所以青睞“增量”模式,選擇在強化優勢力量基礎上“做加法”來進行課程改革,源於對其教學信譽、教育實力和歷史傳統的認同與維護。這種方式有利於學科整體的平穩發展,有利於保証學科內部各相關專業之間尤其是課程方面的延續性,是一種變革阻力相對較小的穩健思路。

2.開設全新的新媒體專業課程模式。2010年,我國教育部首次組織新媒體與信息網絡專業申報,2011年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新媒體與信息網絡專業開始招生,2015年獲批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高校有29所。以中山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浙江傳媒學院為代表的幾所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在積極增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同時,選擇著力打造全新課程體系(如表1所示)。

上述三校與傳統新聞強校相比,學科綜合實力及名氣上有一定差距,學科的專業體系不夠完備,但也正因如此,變革中的“包袱”小,條框少,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成為助力學科騰飛的難得契機。這些高校借助新媒體發展帶來的紅利,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專業和特色課程,緊密圍繞新媒體特性設計課程體系,力求使學生所學與業務需求無縫對接,形成頗具代表性的實踐范式。但其中也可觀察到,各校的課程內容與側重點仍不盡相同,受原有學科基礎影響的痕跡依然存在。 

3.傳統新聞學與網絡新媒體教育並行模式。中國傳媒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學科綜合實力強,學科體系完備,輸出了許多優秀人才。以上述兩所高校為代表的一些新聞強校,在新媒體專業課程設置上變革態度積極。新媒體專業與傳統新聞教育雖處在同一學科內,但專業課程區分度很大,基本形成並行發展格局。新專業課程體系已有相當大的自主性,來自母體學科的“蔭庇”減少。

4.堅守傳統新聞教育課程模式。表3所述三所高校的課程設置明顯呈現出以傳統新聞教育為主的特點,與新媒體相關的教學內容較少。通過對比不難發現,率先進行新媒體課程改革並取得較好效果的高校,大部分是國內新聞專業實力強勁的名校,它們的專業實力、經濟實力能夠有助於引進先進設備與人才,而這兩點恰好是新媒體專業課程建設的重要條件。有相當一部分高校,囿於技術投入、人才引進、學科基礎、地域資源、綜合實力、教育政策等各種因素,對於新媒體課改的承受力都相當有限,有時不得不被迫採取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保守策略。在媒體大變革的環境中,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與發展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進行新聞教育變革是高校的必然選擇。在發展傳統新聞教育的同時,改進課程內容,在原有的課程基礎上增加與新媒體相關的課程,或是增設新專業。無論以何種形式進行,新媒體課改都將是整體學科變革中無法逾越的一環。

二、新媒體人才培養課程變革存在的問題

在查閱新聞行業最新的招聘信息后發現,數據獲取、分析、統計、呈現等方面的人才在新媒體中有很大的需求量。在媒體融合的語境下,創意和設計在整個新聞信息生產傳播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將文字、圖片、音視頻等新聞元素通過吸引人眼球、令人感到新奇的創意設計傳播出去,吸引更多人閱讀、互動和轉發,已經成為新媒體內容生產和傳播的常態,創新在任何領域都有很強的競爭力。

綜觀目前的實際情況,雖然各大高校新聞教育都革新了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雖然許多高校都優化了新媒體教學方式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實際的需求還是有差距的,問題仍然突出。

1.對母體學科的依附性過大。四種模式中無論哪一種,都無法完全擺脫對傳統新聞學科的“服從”,區別隻在於“掙脫”的力度和程度。由於我國高等教育體制主要是通過學科體系完成人才培養目標的,因此依托母體新聞學生長起來的新媒體專業尚無法脫離母體學科的滋養。從現實情況來看,因循傳統新聞教育思路、按照“學科+”模式培養出的准新媒體人,根本無法對接以“互聯網思維”主導的網絡與新媒體實務。

2.課程改革缺乏整體思路和激勵機制。新媒體人才培養的變革需要整體思路和頂層設計的支持,甚至需要對教育體系、教育理念進行根本性變革。

目前各高校在新媒體人才培養方面,基本上都無成熟經驗,大多是依靠教師個人資源或學院原有基礎在摸著石頭過河。這種“各顯神通”的方式,並不是真正的多元化、特色化,恰恰暴露出專業建設過程中的短板和不足。新媒體課改過多倚賴教師個人素質和理念,缺乏明確的激勵機制和有效的保障措施。

3.人才培養方式缺乏競爭力。在當前如火如荼的融媒實踐中,具備互聯網思維、精通新媒體運營、懂產品研發、數據分析、用戶維護、營銷推廣的人才備受歡迎。而要具備這些能力一方面需要學校的培養,另一方面則需要通過自主學習,掌握最新的行業動態和專業知識,主動提高自身實力,增強競爭力。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多為文科生,在學習互聯網技術和進行數據分析方面劣勢過於明顯。

三、對新媒體人才培養的思考和設想

1.以新思維建設新學科。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新”不僅體現在技術方面,而是新聞的呈現方式、傳播路徑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如果高校不從根本上進行課程革新則難以滿足行業需求。新媒體根植於互聯網,承載著極強的網絡特征,因此,高校應該深入考察、研究互聯網發展特性,以全新的互聯網思維打造全新的課程體系。

2.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和投入。學校要想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就必須加大對新媒體師資的建設和投入。一方面學校可以引進人才,從校外聘請一線的教師或者新聞從業者,依據他們的經驗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更新教學方式和內容﹔另一方面,學校可以為教師提供進修機會,系統學習新媒體技術尤其是操作技巧,了解新媒體領域的就業方向和就業需求,提高新媒體專業素質,以便更好地教導學生、指導學生。

3.更新理念,培養創新意識。新媒體正處於變革之中,每個人對它都是陌生的,每個人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都是平等的。能否滿足新媒體的需求,最重要的還要看學生自身的學習水平。面對新事物任何人都必須要不斷的學習,以開放、多元的心態接受新事物。好創新、創意具有極強的競爭力,要注重培養自身的創造力,提高創新意識。

新媒體自身以及新媒體人才的需求標准仍然在不斷變化,新聞業界和學界都在不斷摸索,目前誰也無法形成一個明確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新媒體人才的培養模式要持續創新,要不斷地跟隨新媒體發展的步伐,要根據新媒體市場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的能力並加以變革,力求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余紅,李婷.我國網絡與新媒體人才需求調研與專業培養[J].現代傳播,2014(2).

[2] 鮑楓,王以寧.英國高校數字媒體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及其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11(12).

[3] 馬傳明.數字新媒體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探索[J].美與時代.城市,2015(4).

[4] 燕道成.新媒體與信息網絡專業人才培養的策略創新[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5).

[5]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新華社需要怎樣的新媒體人才[J].新聞與寫作,2015(3).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