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1期

融媒體視域下廣播美文朗讀欄目的勃興

湯寒楓
2017年02月15日11:0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廣播美文朗讀欄目是一個具有“融媒體特征”的節目類型,近年蓬勃發展,廣受關注和喜愛。筆者根據創辦、播讀此類型欄目的實踐思考,結合現狀,從時代要求、編播內涵、社會意義三個層面分析此類欄目的勃興。為便於綜合比較,也從借鑒互通的角度考慮,本文列舉的此類具體欄目的制作方,既有傳統媒體,也有新媒體。同時,筆者相信,積極制作此類欄目將成為傳統媒體發揮優勢進行融媒體推廣,提升自身影響力的一種有益嘗試。

關鍵詞:廣播美文朗讀欄目﹔因勢而動﹔溫暖發聲﹔成風化人

曾幾何時,廣播作為心靈觸媒,運用聲音直抵聽眾心底,長時段美文欄目通過各級廣播電台的電波綻放於神州大地,成為影響巨大深遠的廣播節目類型。前些年,受眾心理伴隨著現實生活物化程度的加深,逐漸趨向關注實用性節目和信息量不高的娛樂脫口秀,即便在深夜,激情互動似乎也時時壓過寧靜深沉,成為一些廣播電台特別是地市一級電台節目風格的首選﹔並且,相較傳統廣播,互聯網特別是車聯網時代洶涌來臨,受眾在享受個性化碎片化收聽服務方面有了更多選擇。於是,長時段廣播美文欄目似乎沉寂,期待以動人文字實現廣播社會功能的廣播人紛紛轉戰廣播節目娛樂化語用的戰場。

但是,夢想總在,喧囂的背后必然有因勢的醞釀。近年,從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的《詩遇見歌》到鼎鼎大名的微信公眾號《為你讀詩》,從江蘇台的《林杉聲音雜志》到杭州台的《我們讀詩》,乃至像廣東《蝴蝶為你朗讀》這樣的著名個人公號﹔一種以碎片化制作、人性化串聯、詩性表達、融媒體傳播的美文朗讀欄目應運而生且數量快速增加、反響熱烈。這其中,不乏一些廣播收聽率在本區域名列前茅或者新媒體粉絲數達到數十萬甚至近200萬,每篇點擊閱讀收聽量超10萬的優質欄目。

筆者作為福州台《為你朗讀》的創辦者及播讀者,經自身實踐以及與諸多碎片化美文朗讀欄目(以下簡稱“美文朗讀欄目”)主辦者的長期交流探討,對置身融媒體視域下的此類欄目有了一定思考。

一、美文朗讀欄目的時代要求——因勢而動

(一)時代背景

1.在我國現代化的進程中,面對傳統價值觀的解構、多元思潮的挑戰、生活工作的繁忙與壓力,一路走來的人們對信仰、關懷、文藝之美和人生正能量的渴求愈發強烈,都希望“身體和靈魂,這次一起在路上”[1]﹔而美文朗讀欄目有效對應了大眾的這種審美需要。

2.音頻時代到來,聲音的心靈獨特性為美文發揮功效插上靈動的翅膀。“在一個用眼過度、視覺疲勞的時代,人們希望重新開發和利用耳朵,通過聲音獲得信息與雅致。有人說從聲音中得到平靜。[2]”聲音與文字的融合共同立體有效地呈現中國語言文字之美。

3.生活方式改變后的碎片化時間、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以及廣播借由移動互聯的回歸為收聽此類欄目創造了場景可能。運動散步、駕車途中、睡前、家人陪伴或是品一杯清茶時,都是音頻陪伴的碎片時間和場景。這是鮮明的時代新趨勢。

(二)欄目概念

“美文”在法文《拉魯斯普通名詞大詞典》中的定義是:“文學、修辭、詩歌藝術的總體。”在我國,美文的概念自周作人引入后一直在變化發展,但“美文是精短的藝術,簡約的藝術,凝練的藝術[3]”已越來越成為學界共識。現代美文篇制精短,意義深遠,這與融媒體碎片化收聽場景相貼合。在本文中,筆者更願意把美文朗讀欄目中的美文定位為:有融媒體特征(短小、易於傳播)的與雜文相對應的中外散文、詩歌。

而朗讀則也同樣具有融媒體特征,它似乎較之朗誦、吟誦、吟唱更適合融媒體視域下(移動時、臨睡前等碎片收聽場景)的用戶情感陪伴收聽需求。所以,“廣播美文朗讀欄目”就是以有聲語言為主要表現形式,富含對象感地對精短雋永的詩歌散文進行陪伴型播讀的廣播微欄目,時長在10分鐘以內。

值得說明的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閻曉明台長提到,車載收音機、大喇叭、半導體都是廣播的形態表現。立足此概念,我們可以類推手機等同樣可以收聽音頻節目的設備也是廣播的一種形態表現。在這裡,有線廣播、調頻廣播、無線網絡廣播在形態層面統一到“廣播”概念之下。所以,筆者認為,“廣播美文朗讀欄目”中的“廣播”特指的是融媒體語境下運用一種或多種廣播形態進行傳播,核心特質為聲音。在本文中,此類欄目的制作發起方涵蓋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

二、美文朗讀欄目的編播內涵——溫暖發聲

白居易《與元九書》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內容與傳播的關鍵。特別是做美文欄目,從編者、播者到制作者都應發乎心、關乎情,從而情發聲、聲生暖。唯有如此,才可能令眾人心向往之。動情用心處有四:內容、播讀、聲場、融合(媒介與藝術)。

(一)溫暖的內容

美文朗讀欄目應根據目標受眾的情感需求,在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當中進行內容的綜合選擇,暖心推薦,張揚個性,通融共性。主要應從三個方面考慮:1.傳承歷史文脈,尋找具有現實意義的經典美文﹔2.跨越空間與地域,選擇具有國際視野或國家氣派或鄉土氣息濃郁的優質美文﹔3.關注重大節點與時事熱點,使用具有新聞意義和可能引起普遍關注的特定美文。這其中,定位面向全國人民或全球華人的欄目應有格局意識地選擇具有普遍意義和文學高度的美文﹔地方媒體的欄目應更多地考慮地域色彩較為凸顯的文字﹔當然,二者因了融媒體大勢,也可跨越空間,選編對方界域的文字為我所有﹔在你來我往的既有“大家”風范,又有強大地域受眾粘合力的持續實踐中逐漸找到自己的最佳定位,為時代深情謳歌,為城市描繪詩意,為鄉土低吟淺唱。這一點杭州台《我們讀詩》、寧德台《行者樂讀》都做了極好的嘗試。

此外,在編排方面,有的欄目(個體公眾號居多)是直接報題和朗讀正文,有的在開場做一個引言解讀然后朗讀。而中央台《詩遇見歌》、福州台《為你朗讀》等廣播電台主辦的此類欄目則更注重傳統廣播的編輯意識。節目在控制時長的前提下圍繞主題選擇1至4篇散文或詩歌,有主持人開場、串詞和結尾,串詞的內容有引導,有微評。目的就是希望聽者,特別是通過新媒體收聽的用戶能在完整的節目樣式中感受到編播者對聽眾的尊重以及節目的交流感。

就選與編而言,福州台《為你朗讀》的一期節目值得一提。在5.12汶川地震紀念日這天,許多自媒體選用了與紀念大地震直接相關的詩文進行朗讀,《為你朗讀》為形成互補和立體呈現,選用了與紀念汶川地震有情感與人性共通之處的四首不同時期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詩作:《含笑的玫瑰》(施皮特勒.瑞士)、《小夜曲》(卡而費爾德.瑞典)、《我什麼也沒失去》(夸西莫.多.意大利)、《憂傷的少女》(塞菲裡斯.希臘)。通過四位不同朗讀者的朗讀,層次分明地呈現了“憂傷中的美好”“寒冷中的溫暖”“痛苦的升華”“生命的光明”四個主題,最終在主持人的串聯中點出“為不幸離去及堅強地活下來的人們送去祈願和祝福”的欄目願望,從另一個側面較好地體現了欄目的文學性、欣賞性和人性關照。

(二)溫暖的播讀

1.自如與暖聲的質朴呈現

“在生活中,在藝術上,那最豐富、最生動、最悅耳、最誘人的聲音,肯定是自如的聲音。[4]”播讀者首先必須在自身的自如聲區進行情感表達,而非拿腔拿調,此為王道。而朗讀欄目的定位又決定了不論美文及其串聯詞是喜悅抑或是悲情,播讀者都必須在基調把控和語勢控制上發出暖聲。這裡所指的暖聲指的不是違背文字本身表達意境的盲目暖聲,而是在表達意境過程中的基礎暖聲,也就是欄目向受眾傳導的使其“感受到溫暖和關切”的本意。

2.陪伴與力量的辯証統一

朗讀本身是音頻,與配音解說、現場朗誦不同。朗讀的陪伴性體現在收聽場景,配音則是為了輔助貼合畫面,現場朗誦更多的呈現一對眾的表演色彩﹔所以,此類欄目的播讀是有廣播節目播音需要的,必須在質朴溫暖中體現聲音主體,要在聲音中走心。宋代理學家朱熹對朗讀的表達是“逐句玩味”、“反復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為有聲語言的一種表達形式,朗讀在情感、氣韻、語勢、節奏上應有一種緩中見力、直抵內心的把控感。我們應將這種內生的力量感和欄目的和緩陪伴性統一起來。

3.播讀者與作者、聽者的心靈共通

播讀者在詮釋作品時應融合作者意圖、聽者需求和自身的經驗、體驗。首先,理解作者的真實經歷與人格,把握文本中的清新情趣或悲憫情懷,並研究寫作手法的語句表達特點和文字的內在邏輯﹔其次,要隨時關注聽眾的現實需求,也即:聽者是希望從中獲取生活的勇氣現實的指導,還是想在意境意象中馳騁,或者僅僅是想停留在文字的情境裡休憩﹔最后,融合自身體悟、經驗,外化為聲音進行個性化、立體化的表達。這其中,應注意兩點:(1)也許對於同一件作品的作者意圖不同人會有不同解讀,不同聽眾也會有不同需求,但播讀者應該尋找讀者意圖的最可能表達和聽者需求的“最大公約數”﹔(2)作者意圖、聽者需求、播讀者體悟三者在聲音外化呈現中對於各自比重的問題,筆者認為,不必生硬強求,而應根據不同篇目綜合把控,形成語感,以期呈現情動形言、水乳交融的效果。

(三)溫暖的聲場

這裡所指的聲場指的是對音頻錄音制作的美學要求。美文朗讀欄目的主體應該是在錄音棚內制作完成,也即“自由聲場”﹔當然,也有少量節目使用了朗誦會現場錄音或者手機錄音,此類不在本文論述范圍之內。

我們應根據現時代大眾的收聽習慣、喜好與層次,立足並超越現有常規的簡單配樂,充分運用傳統廣播電台數十年積累的文藝節目(廣播劇、文學節目、音樂節目等)制作經驗,親切地藝術地制作節目音頻,呈現給用戶,從而因應互聯網特點,“為用戶創造超越期待的體驗,建立與消費者的情感連接。[1]”

在這一點上,深圳廣電的《暖聲肖鵬》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該欄目在保有傳統配樂朗讀的前提下,不定期推出配以聲音場景設置的朗讀節目﹔呈現出一個以詩文表達為主體,音樂、音響(社交環境等)、男女聲疊加、場景對話壓混、同聲朗讀和心靈獨白交錯等聲音運用為烘托的完整聽覺空間,是長篇連播制作、廣播劇演播和音詩畫情景詩朗誦相結合的有益嘗試。

(四)溫暖的融合

為何突出“溫暖融合”,是因為此類欄目在推廣過程中,傳統媒體人和新媒體制作人、聲音工作者和其他藝術工作者總體上都不封閉對立,不怕擠佔市場,而是坦誠合作,以“做大蛋糕”的觀念和文藝人的開闊胸懷為朗讀欄目助力,形成廣播電波全覆蓋和新媒體點對點推送相結合的傳播新格局。

1.融媒體

融媒體視域下,朗讀欄目的推廣融合精彩紛呈。既有新媒體(兩微一端)之間的強強聯動,也有傳統媒體的雙向互通,更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攜手。比如:《為你讀詩》與中央電台中國之聲《千裡共良宵》的聯動播出﹔比如:江蘇台《林杉聲音雜志》除自身微信公眾號外在多聽、蜻蜓、騰訊、愛奇藝等音視頻平台上都可以收聽,廣播延長版則在江蘇電台播出,該欄目的微信號還可以直接連接到江蘇新聞廣播直播流的在線收聽,使得專業生產者和傳統媒體地位同步獲得提升﹔再比如:廣東知名自媒體《蝴蝶為你朗讀》和《此岸彼岸》等全國新媒體的大型或潛力微信公號形成自媒體支持矩陣,互相授權轉發作品,並與傳統媒體朗讀者聯動推廣優質朗讀。此外,還有全國知名聲音聚合平台“喜馬拉雅FM”除了自身強大的新媒體優勢外,也在解決版權和廣播電台終審權的前提下形成了與傳統廣播電台和其他網絡媒體(近二十個)聯合播出推廣節目的做法。

福州台的融媒體實踐,除了規定動作,還借助外宣優勢,以《福州好鄉音》欄目為載體,將閩派詩歌代表作品借助美國大紐約僑聲廣播電台、台灣地區北部調頻廣播電台等外宣平台進行播出。下階段正在尋求外宣新媒體平台的出口。

2.融藝術

融媒體推廣,使得廣播美文朗讀欄目的融藝術推廣呈現成為可能。也就是,借助新媒體的視覺特征,在主推音頻的同時,結合音頻的內容主題,選擇編輯相對應的繪畫、攝影、書法作品和美文文稿等在微信等新媒體上有設計感地同步呈現,從而使有聲語言藝術與其他藝術種類相映成趣、相和成美,在用戶的綜合感官與心靈感悟中找到類似“通感”體驗。如:《為你讀詩》中配合朗讀音頻的“圖說”“詩享”“樂說”以及“影像計劃”等。

融藝術也呈現在線下。主辦者以文學沙龍、詩歌音樂會、詩歌音樂課、朗誦社團、紙質與音頻出版物等藝術活動方式與線上節目互通共舞,形成一個立體的美好的詩意氛圍。其中,《我們讀詩》《全民朗讀》《百草園書店》等欄目還以舉行詩會、舉辦朗讀比賽、開設培訓班,銷售聲音及其衍生產品等方式撬動市場,為欄目推廣助力。

三、美文朗讀欄目的社會意義——成風化人

溫和的美文朗讀類欄目之所以具有超高收聽率與關注度,靠的不是媚俗,而是如前所述:是由此類欄目的溫暖基因所決定。我們應該運用此類欄目的強大文藝精神力量,通過可視可聽的語言本體的視像、聲音與內涵的融合呈現,從而達到以人為本,潤物無聲,培育審美情趣,塑造現代人格的自然而然的教化作用。

同時,如美國傳播學者沃倫·韋弗(W.Wafer)所言:傳播是一個心靈影響另一個心靈的全部程序。而“這種心靈的影響是由負載於媒介符號中的信息來實現的,但它決不是傳者的單向發出和受者的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雙向互動的傳播過程。[5]”所以,閃耀心靈之光的美文朗讀欄目因了融媒體語境的開放式互動和漣漪式催化,拓展了空間和時間上的影響力﹔不光是欣賞者,美文欄目的創辦者甚至評論者都變得日益主動起來,共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相互碰撞和集體感召的精神洗禮和價值彰顯。從這個角度來說,美文朗讀欄目的社會意義不可估量,成風化人的社會功能有綿延發揮的巨大空間。

由此,美文音頻產品與移動互聯網的高度結合,使我們體會到“媒介技術之進步,是促進藝術生活繁盛的內驅動力之一”[6]﹔也使我們進一步意識到,如何有效運用媒介技術,去將靈動的生命、美好的情懷更好地注入人們的心田將成為媒介人必須面對和深入研究的問題。

四、結 語

隨著法制建設的深入、文化的繁榮和制作技術手段的發展,不論是中央媒體,還是地方媒體,也不論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在制作美文朗讀欄目時,都十分注重對版權的尊重、對節目內容的選擇以及對制作效果的技術要求。但是,如同許多新媒體產品一樣,對於有公益性特征的美文欄目是否要市場化、怎麼市場化的問題仍然不明晰,更多的此類欄目一直是在社會責任和自身愛好的驅動下前行。那麼,對精神家園的堅守是否一定要靠盈利來維持?一個欄目的活動、推廣以及受眾互動是否隻能靠創辦者一己的堅守或付出?社會資源、市場資金和美文欄目推廣之間是否有更好的合作模式?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聯動制播的過程中是否有更好的資源互動?這些,都有待我們繼續探討。

筆者相信,在未來,隻要我們重視融媒體視域下廣播美文欄目的巨大現實作用,讓“關照人性”與“溫暖發聲”成為欄目的核心,讓社會功能的實現融合在節目的整體審美氛圍中,擁有豐沃時代土壤和廣闊受眾基礎的廣播美文朗讀欄目必將在主管部門的關注、規范和扶持下,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互動中綻放異彩,有力地擔負起引領導向、成風化人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吳聲.場景革命[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7).

[2] 閻曉明.努力探索新型廣播、融合發展之路[J].中國廣播,2016(1).

[3] 吳周文,徐家昌.美文與審美——關於新世紀散文批評理念重建的思考[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4] 張頌,喬實.論播音藝術[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2.

[5] 趙利民,陳愛華.中國電視受眾審美心理特征[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11).

[6] 譚華孚.文藝傳播論——當代傳媒技術革命中的藝術生態[M].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4.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