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傳統媒體在哈尼族文化傳播中的優勢與策略
摘 要:哈尼族作為紅河州主要的世居民族之一,當地政府和媒體等都在積極謀求哈尼族文化的傳播,其中,地方媒體承擔起了哈尼族形象和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責任,特別是地方的官方媒體,擁有著公信力強、廣泛的地方群眾基礎等特點,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將以紅河電視台和《紅河日報》為例,分析在當下的新媒體環境中,地方傳統媒體在哈尼族文化傳播中發揮的作用以及與新媒體結合的有效方法,在哈尼族形象傳播中發揮積極意義。
關鍵詞:地方傳統媒體﹔哈尼族﹔作用﹔傳播策略
哈尼族,是主要生活在哀牢山和無量山,雲南南部紅河中下游和瀾滄江之間的少數民族。哈尼族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傳說、歌謠、遷徙史詩等等,都凝聚著哈尼族祖先們的生活和生產智慧,成為歷代哈尼族人民傳承的財富[1]。民族文化往往被看作是民族認同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可和繼承,可以加強成員的民族認同感。民族文化的傳播有利於民族本身認同感的提升,同時,可以吸引到不同族群的成員對於彼此之間文化的認識,也能促進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在社會中的認可程度[2]。作為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州,哈尼族文化的對外傳播和宣傳,特別是在2013年紅河元陽哈尼梯田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后,已經成為紅河州州委、政府、媒體等共同需要承擔的責任之一。本文選取了紅河電視台和《紅河日報》兩家州級傳統媒體作為對象,分析地方媒體在其中的作用和優勢,並結合當下的傳播環境,提出相應建議。
一、地方傳統媒體在哈尼族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一)哈尼族文化傳播和傳承的重要載體
傳播必須依靠一定的媒介完成,媒介毫無疑問地成為了訊息傳遞的紐帶。當下,傳播的媒介多樣化,有大眾傳播媒體、網絡媒體等都是現代社會人們常用的媒介。傳播使得文化可以世代相傳,文化也是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斷的發展和變遷。同時,傳播也成為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必要條件[3]。紅河電視台和《紅河日報》作為地方的主流媒體,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哈尼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拉斯韋爾的大眾傳播“三功能說”中提到,大眾傳播媒介具有社會遺產傳承功能。哈尼族文化的傳承早期主要靠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首先這種傳承方式不利於哈尼族文化傳播范圍的擴大和保存,也不能滿足當下的傳播需要﹔其次,在當下社會,由於受到來自漢族文化和其他外來文化的入侵和影響[4],很多哈尼族年輕人對自己族群的文化並不了解,民族認同感低,很多傳統技藝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境況﹔第三,本民族中很大一部分人對於自己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參與民族文化傳播與傳承的人很少,使得哈尼族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受到很大的限制。大眾傳播媒介的介入不僅可以擴大文化的傳播范圍,而且可以豐富文化傳承的方式,讓之前比較單一和人數較少的傳承方式得以改進[5]。
(二)哈尼族形象的重要建構者之一
哈尼族是紅河州的主要世居民族之一,紅河州也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州。2013年6月,在柬埔寨金邊的世界遺產大會上,紅河州元陽哈尼梯田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的目光也開始聚焦到了這個地方以及這個民族的文化。作為紅河州哈尼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紅河電視台和《紅河日報》兩家地方傳統媒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美國著名的新聞工作者李普曼提出,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對事實的選擇、加工和重新建構后向人們所呈現的環境稱為擬態環境,而大眾也常常把這種信息環境當作是現實環境來看。這種信息環境的建構,往往根據一定的立場和標准進行。新聞框架理論提出,大眾傳播媒介的新聞報道並不是鏡子式的現實反映,而是根據一定的框架,例如選材范圍、策略、價值標准等進行選擇、加工和建構[6]。因此,外界對哈尼族形象和文化的認識,很大程度是依靠著媒體,特別是紅河電視台和《紅河日報》作為紅河州的地方主要傳統媒體,擔負著哈尼文化對外傳播的責任,是哈尼族形象和文化的重要建構者。
二、地方傳統媒體在哈尼族文化中的傳播優勢
(一)公信力強
紅河電視台和《紅河日報》作為紅河州的官方主流媒體,由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宣傳部主管,是紅河州州情的重要窗口。自建台和建報以來,兩家媒體全方位的宣傳和報道著紅河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始終圍繞著紅河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堅持著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為官方媒體,在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等方面都有較強的優勢。
(二)擁有較為悠久的創辦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如果僅僅依靠民間力量是不行的。民間傳播者通常存在著規模小、專業性不強、傳播效果不足等缺陷,所以,借力這樣的官方媒體,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和傳播重要的途徑之一。紅河電視台和《紅河日報》分別成立於1989年11月和1980年7月,創辦至今已分別有27年和36年的歷史。目前,紅河電視台和紅河日報均已覆蓋全州13個市縣,為全州四百多萬人口服務。自建台和建報以來,一直為各級黨委、政府以及人民服務,是了解紅河州州情的重要窗口之一,有較好的受眾基礎。
(三)地緣優勢
紅河電視台和《紅河日報》擁有天然的地理優勢,在內容的採集、受眾基礎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地理優勢。紅河州作為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州,紅河電視台和《紅河日報》又作為紅河州主要的官方媒體,較其他省內媒體和省外媒體來說都具有著不可比擬的地理優勢。
三、傳播策略
(一)完善新媒體平台的建設,擴大傳播范圍
在當今新媒體的環境下,傳播方式變得多元化。網站、微博、電子報紙、微信、app應用等多元化的新媒體傳播平台受到人們的歡迎。據2015年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調查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的網民達6.68億,且20∼29歲的網民佔主要比例,同時,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也達到了最高。從這些數據也可以看出網絡成為了當下人們獲取信息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之一。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哈尼族文化的傳播和傳承也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新媒體平台提供了多元化的內容呈現方式[2],例如文字、圖片、視頻等集一體的方式。 《紅河日報》和紅河電視台也緊跟趨勢,相繼推出了自己的新媒體平台,例如《紅河日報》的官方微信公眾號、紅河電視台官方app和微信公眾號,也希望借助多元化的傳播平台讓大家了解少數民族地區,共同宣傳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所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在信息傳播的特點和優勢,向外界展示哈尼族文化的內涵。
(二)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與新媒體相結合,准確傳播
首先,新媒體的平台賦予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人人都可以發布消息,也正是因為如此,導致了虛假信息的泛濫。傳統媒體從新聞的採集開始,經過層層把關,信息的准確度、真實性相較於網絡上的信息來說更高一些﹔其次,少數民族文化常常處於邊緣文化的地位,特別在與主流文化的碰撞中,常常處於劣勢的地位。同時,少數民族的報道經常與經濟扶貧、教育水平落后等相關,“貧困”、“落后”成為人們心中對於少數民族的固有印象﹔第三,如果僅僅依靠新媒體去傳播和傳承哈尼族文化,可能會面臨著政府支持力度、傳播影響力等自身傳播不足的狀況。所以,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把好信息關,同時,與新媒體相結合,從多方位、立體化、多元化的角度去傳播哈尼族文化。
(三)豐富和創新傳播內容
通過《紅河日報》和紅河電視台的採樣分析,筆者發現,首先,在關於哈尼族相關報道的內容多集中在政治、經濟建設和梯田等方面,例如政府的經濟建設幫扶項目幫助哈尼村寨“換新顏”。文化方面的報道多集中在“哈尼梯田”,對其他文化習俗、節慶日介紹等很少﹔其次,報道內容的雷同度太高,大部分內容多集中在“長街宴”、“哈尼梯田”等比較出名的點上,其他方面的內容很少,甚至沒有報道。從傳播的建議上來說,可以增加對節慶日、服飾、傳說、文化習俗等的報道,同時,可以進行人物的報道,人物報道的加入可以讓內容更為真實、接地氣和引起受眾的共鳴[7]。豐富和創新報道的內容,外界可以更多元化、多角度地了解這個民族,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人們對於少數民族“貧窮”、“落后”、“愚昧”等刻板印象。
(四)有效利用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促進哈尼文化的有效傳播
“議程設置”功能的假說是1972年由美國學者麥庫姆斯和肖所提出。他們認為大眾傳媒具有為公眾設置“議題”的功能。如果大眾傳播媒介對某一議題作大量報道的話,在公眾眼中該議題的重要性也會增加,如作少量報道,則反之[6]。我國擁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這是優勢,但是,對於一些較邊緣的少數民族來說,也是劣勢。邊緣的少數民族文化很容易被淹沒在主流文化中,再加之經濟、技術和傳播條件等的限制因素,這些邊緣的少數民族文化甚至於存在著被解構或消失的危險[4]。因此,正確發揮地方傳統媒體的優勢,在報道議題上進行精心地選擇和報道,增加哈尼族文化的報道量,那麼相信對於哈尼文化的傳播和影響力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的。
參考文獻:
[1] 曹貴雄,龍倮貴.哈尼族傳統宗教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2] 黃麗娜,吳婭.新媒體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以“侗族大歌”為例[J].凱裡學院學報,2015(1).
[3] 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4] 齊跡.新媒體環境下傳承與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相關策略及方案——開放交互式電子書[J].赤峰學院學報,2015(4).
[5] 程玉琦.哈尼族文化大眾傳播現狀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
[6]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7] 藺海元.電視媒介在西藏形象建構和對外傳播中的作用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4(11).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