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付出和回報能平衡,這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採訪董卿那天,北京的天空湛藍,陽光從眼睛暖到心頭。
她的工作室在北京慈雲寺一帶,在由她擔任制作人的《朗讀者》正式與觀眾見面前,她一直很低調——白天笑對鏡頭,晚上一頭鑽進機房,審片到清晨四點,忙到沒有時間為節目拍攝主海報肖像,工作人員隻能把她的剪影放上去。這或許是唯一一檔沒有主海報的節目,誠如董卿所堅持的: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2004年倪萍退出央視,文藝中心急需培養新人,文藝中心主任朱彤找到董卿,希望她加盟。同年4月,青歌賽開賽,文藝中心決定由董卿擔當主持。《朗讀者》是董卿的一次華麗轉身,有觀眾說:“董卿到底讀過多少書,這張口就來的功力也太可怕了!”
董卿說:“付出和回報要能平衡,這是人生最好的狀態。我追求人生最佳狀態,竭盡所能做到最好。”
從主持人“象牙塔”走下來
晨報:初為制作人,是否和當初想的一樣?
董卿:從想法到實施,我自己覺得方案可行,然后組織開會,去組建團隊、去找嘉賓,去找贊助,去找平台……我遇到一些客觀上的困難,超出我的想象,比如說我原本以為節目制作好了就能開播,這是很天真的想法,因為節目從制作到播出是一條很長的路。
晨報:制作人的身份給你帶來哪些改變?
董卿:我是特別勞力勞心的人,這是性格決定的,就算單純做主持人,我考慮得也特別細致。做了制作人,我承擔的事情更多了,小到宣傳物料,大到選題讀本,所有都親力親為。主持人像是在象牙塔塔尖,不食人間煙火,所有都是團隊做好了,然后把主持人請出來,主持人是最后一棒。但現在我必須走下這個象牙塔,從這個頂端走到大地上,和大家肩並肩手挽手。這是我比較大的改變。
晨報:為何想要制作這樣一檔節目?
董卿:“朗讀”是一部分,“者”是一部分。“朗讀”是和文字有關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而“者”是和人有關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各種人給我們帶來的啟示。這兩部分都是我感興趣的。所以,未來節目一定不僅僅是朗讀,你首先看到的還是人,人生命之中發生的故事、留下的痕跡。所以,《朗讀者》歸根結底,就是一個人和一段文字間的關系。
晨報:馬雲這些朋友聽說你要做制作人后怎麼說?
董卿:馬雲他們還好,我自己沒有覺得這是多麼大的轉變。我做電視21年,各種形態都接觸過,水到渠成。有這樣的機會,做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很多人給予我充分信任。這麼多年他們對我為人處事很了解,知道我是一個非常苛刻的人,他們也希望能夠看到董卿能夠有更多面的展現,而不僅僅是主持人。
內心更傾向普通人來朗讀
晨報:你在制作人的角色中最堅持什麼?
董卿:我最堅持的是誰來讀、讀什麼,這是我和團隊一直慎重考慮的問題。我本來定的是各行各業有影響力的人,對這個社會建設有推動的人,對這個國家有推動的人,這是一部分。還有一部分人是有獨特人生經歷的,都在我們選擇范圍內。絕對不是說你當紅或是有名,你最近佔據頭條,就是我追逐的對象。我們在考慮誰來讀這個問題上,有著特別堅定的標准。
晨報:嘉賓都是你選擇的吧?董卿:差不多有一半以上是我親自邀約的,我希望進行充分溝通。我們第一次錄制4期,總共20位嘉賓,都是來自社會各界有影響力的人,比如斯琴高娃、濮存昕、梅婷、蔣雯麗、柳傳志、李亞鵬、陸川,還有楊利偉、許淵沖、張魯新、馬雲等,我們都事先面對面或者電話裡進行溝通。導演組也有想法,大家也會嘗試,比如第二期會有年輕演員表達自己的意願。不過,我內心天平很傾向普通人,名人也許受歡迎,但普通人更被我關注,希望他們借我們的舞台表達真實想法。
晨報:你最喜歡的內容是什麼?
董卿:太多太多了,每一次在看成片的時候我都特別感動。我們所選的,不管是老舍的,還是鮑勃·迪倫的歌詞,包括《瓦爾登湖》《生如夏花》《平凡的世界》,劉震雲讀自己的《我不是潘金蓮》……都特別棒,每一次看,我都被這些文本深深打動。
每天保持一到兩小時閱讀
晨報:聽說你每天都有讀書的習慣。
董卿:我每天睡前有一到兩個小時的閱讀時間,這是我多年來的習慣,我覺得這是很自然也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我們每個人都有時間,就看你把時間放在哪裡了。現在大家每天刷微信很長時間,我這個人微信朋友不多,也沒有微博,注意力都在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方面。
晨報:聽說這個節目還有線下活動,比如朗讀亭,北京廣州成都杭州上海,都有。
董卿:目前朗讀亭已經到了杭州,是特別精美的電話亭,放在城市地標建筑那裡,或者大學門口、書店門口。所有人都可以進去朗讀、錄音,所有視頻都上傳,都有可能出現在我們節目中。為什麼“為你讀詩”“十點讀詩”在網絡上點擊率很高,就是因為現代人在安安靜靜的時候,是有這種讀書的需求和願望的。我有時候在家讀一點東西,尤其是看到一段好的文字,哎呀我就忍不住想把它讀出來,也就幾行,或是一段,我覺得這個真的感覺不一樣。我們忽略這種形式很久了,現在就是想告訴大家,好的文字還存在,還有,通過你的朗讀,把最經典的文字傳遞給你認為最重要、最特殊、永遠不會忘記的人。這應該很有意思,今天如果我邀請你來做朗讀者,你會為誰而讀?
晨報:寄期節目能達到怎樣的效果?
董卿:這些東西不嘩眾取寵,被遺忘在角落,我們今天就是要把它們打開,呈現在觀眾面前,看一眼你就知道它們有多好。我覺得好壞大家都有自己的審美。為什麼“詩詞大會”這麼受歡迎?就是因為這些東西我們平時忘了,央視提供這個平台讓我們溫故而知新,大家就覺得特別滿足,因為好的東西永遠總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糧總是供不應求。如果大家能安安靜靜地看完這期節目,覺得這篇文章寫得真不錯,我就特別滿足。如果在節目中這段沒聽夠,再重新翻一翻,回去再看一看,就更好了。其實,這本書可能就在你的書架上,只是你很久沒翻它了。(記者 徐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