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7年第2期

《中國好歌曲》中的獨立音樂:小眾文化的推廣與妥協

姚祎
2017年02月20日12:54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互聯網是獨立音樂走向“普泛化”的基石,在具備了一定的受眾基礎之后,這種小眾文化形態的音樂被搬上主流媒體。而獨立音樂在主流媒體上的出現就代表這種小眾文化形態的音樂已經開始轉向了大眾文化、主流文化。這種形態的改變需要以對主流文化的妥協為代價。在電視節目的平台上,獨立音樂喪失了話語權,不得不迎合電視的娛樂性,同時又被商業和時尚侵奪,歌曲所表達的價值觀也被電視節目傳達的價值觀所覆蓋。獨立音樂在轉向主流文化的同時也失去了其“獨立”的本質精神。

關鍵詞:獨立音樂﹔小眾文化﹔電視選秀﹔《中國好歌曲》

一、獨立音樂的發展:小眾或主流

獨立音樂(indie)的概念源於西方。20世紀中期,五大唱片公司①迅速發展,幾乎壟斷了整個唱片市場。與此相對,一些地下樂隊和社團通過長期與相對緩慢的發展開始擁有自己固定的受眾,逐漸形成類似品牌的效果,流行於固定的人群中,於是人們開始稱他們為獨立音樂廠牌,把他們和主流的五大唱片區分開來。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獨立音樂已從地下音樂的代名詞發展成為包容搖滾、流行、迷幻、實驗等多種音樂風格的一種音樂形式,獨立音樂已經有了更廣泛的意義,但是它的核心精神仍舊是“與音樂有關,與娛樂無關”。③

獨立音樂愛好者的交流場所起初隻有獨立雜志和演出現場,互聯網出現后獨立音樂愛好者有了更為便利、更有針對性的交流場所。通過這些交流,獨立音樂愛好者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群體,這個群體中的成員大多對主流音樂不屑一顧,反對音樂被商業化,並且對自己所屬的群體有一種歸屬感。與此同時獨立音樂也成為了一種小眾文化,一種與主流文化相對的文化。

二、《中國好歌曲》的成功:音樂性與娛樂性

(一)收視率與承認度的雙收

如果只是從收視率來看,《中國好歌曲》的成功性毋庸置疑。④另一方面,《中國好歌曲》也受到了媒體的關注,不僅是報道《中國好歌曲》本身,在好歌曲中出現的很多音樂人也在參加節目之后接受了媒體的採訪。

從第一季到第三季,《中國好歌曲》邀請了越來越多的獨立音樂人參加節目錄制。原本隻能在獨立音樂圈內小范圍傳播的獨立音樂如今出現在擁有廣泛受眾的電視選秀平台上,這種“反常”事件受到獨立音樂愛好者的廣泛關注,成為獨立音樂圈的熱門話題,同時節目也逐漸在獨立音樂圈內得到承認。

(二)受眾基礎與娛樂性

從90年代中國獨立音樂出現到2014年《中國好歌曲》開播,中國的音樂市場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獨立音樂雖然還是在小范圍內傳播,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獨立音樂的傳播已經有了巨大改變,獨立音樂的聽眾數量也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增加。當《中國好歌曲》播出時,節目本身就已經有了更廣泛的受眾基礎。

另一方面,《中國好歌曲》與《中國好聲音》使用了相同的賽制,同時把各選手的追夢故事植入節目,娛樂性與故事性拓寬了節目平台,也使節目吸引了更多獨立音樂愛好者之外的受眾。

三、《中國好歌曲》前后:獨立音樂從地下到地上

獨立音樂人群體是區別於主流音樂人的一個音樂人群體,大多數獨立音樂人都有著其他職業身份,他們並不能依靠做音樂來賺取足夠的生活費用。大多數獨立廠牌同樣也處於這樣一種尷尬境地。許多獨立廠牌,靠的便是拉開戰線,力求精准地鎖定特定族群,盡量延長產品的生命,以累積足夠的蠅頭小利來維持公司的生存與發展。⑤

麥克斯姆和肖曾經通過對1968年總統競選的研究提出了議程設置理論,他們認為某一問題若被大眾媒介關注,那麼該問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便得以提升。⑥而如今這一理論放到音樂傳播中同樣適用。網絡時代來臨之前,大眾更多聽到的音樂還是經過電台或電視這種傳統媒體選擇的音樂,通過這種方式,傳統媒體決定了什麼是主流音樂,甚至決定了受眾的音樂審美。如今隨著網絡的普及,音樂的傳播方式已經被徹底顛覆。

但網絡平台與傳統媒體平台卻仍有著根本性的差異。當前互聯網傳播范圍雖已極為寬廣,但電視卻仍是當前的主流媒體。而小眾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永遠都有一個流動的空間。如果說網絡的傳播是獨立音樂走向大眾的基礎,那麼電視選秀節目就是獨立音樂被主流文化收編的標志。曾有媒體對《中國好歌曲》第一季的學員后續發展有過一個大致總結。多數音樂人表示《中國好歌曲》給他們帶來了更多商演的機會,隨著音樂人知名度的提升,音樂人本身的生活得到了改善,還有一些音樂人在節目播出后被唱片公司相中,摘掉了“獨立”的標簽。⑦實際上,《中國好歌曲》使在節目中出現過的獨立音樂完成了一個從地下到地上的轉變。

四、獨立音樂在《中國好歌曲》的推廣:對主流文化的妥協

大衛·理斯曼在分析大眾傳媒時曾經提及,主流文化中會允許一定反叛的內容存在,“反叛的空隙存在於文化允許的幻想領域,”“把反叛勢力體制化,不僅是因為這些反叛勢力偏離了社會正常秩序,而且是為了使每個成員都不起‘邪念’。”⑧也就是說,不管是傳播主流文化還是傳播亞文化的內容,都維持了社會的穩定。這也是為什麼小眾文化能夠出現在主流媒體上。

(一)話語權的喪失

《中國好歌曲》有一套自己的選秀模式,而在節目中,優劣的標准由四個導師制定。也就是說,這個平台實際上也存在一種權力的關系。意義和意義實踐是在話語范圍內被建構的。也就是像福柯所論証的,在話語以外,事物沒有任何意義。⑨獨立音樂要獲得意義,前提就是需要存在於《中國好歌曲》的話語范圍之內。

節目從一開始就把導師置於一個高於學員的位置上。而導師均是主流文化塑造起來的音樂人。通過這樣一個設置,節目實際上已經暗中營造了一個主流文化高於小眾文化的語境,音樂人從參加節目開始就等於接受與承認了這一暗設語境。音樂人要想在這樣一個平台中獲得承認,首先就要獲得導師的認可。在這裡,音樂人本身的價值被隱藏甚至被否定,呈現出一種向主流文化靠攏的狀態。

后期節目中,主導節目的是來自各家媒體的評委。評委仍然是來自各主流媒體,並沒有來自代表獨立音樂的機構。掌握主導話語權的仍然是主流文化,小眾文化的話語權仍是一種被剝奪的狀態。學員為了得到承認又必須進一步地向主流文化靠攏。

(二)娛樂性的迎合

電視正好與獨立音樂“與娛樂無關”的實質精神相反。電視之所以是電視,最關鍵的一點是要能看,人們看的以及想要看的是有動感的畫面,電視的這種性質決定了它必須舍棄思想,來迎合人們對視覺快感的雪球,來適應娛樂業的發展。⑩這也是一個主流市場全民娛樂化的時代,《中國好歌曲》的娛樂模式照搬了另外一些電視節目,同時又營造了自己的娛樂氛圍。

從節目的時長比例來講,音樂的內容所佔時間並不長,而其他內容,包括導師點評、選擇導師以及后半段的評委投票等,才成為了支撐起節目情節的主干。導師點評中四個導師的“互侃”成為一大看點,而節目更為創新的一個環節便是學員反選導師。這個環節當中導師你爭我搶,顛覆自己的身份給觀眾營造了一個娛樂氛圍。

縱觀《中國好歌曲》的所有節目,幾乎每期節目都有一個“噱頭”。如第二季第三期“劉歡挺簡迷離‘調侃’楊坤”,第二季第六期“林二汶跪地為苟乃鵬伴奏”。獨立音樂在這樣一種環境之下,才真正變成了“與音樂無關,與娛樂有關”。受眾對娛樂的關注取代了對音樂的關注,小眾文化的話語權進一步喪失。小眾文化不得不向娛樂性低頭,放棄自己的本質精神,走向娛樂至死的時代。

(三)價值觀的曲解

很多獨立音樂都在探討生命意義、愛情、死亡,但更多的獨立音樂歌詞中表現的是一種對生活的無奈,或是對當下世界的憤怒。而這些價值觀卻從未在《中國好歌曲》這個平台上被表達。獨立音樂價值觀被一種普世的價值觀所收買,被大眾的價值觀所取代。

有學者分析過《中國好聲音》的故事文本,文本中“家庭-情感”主題具有強烈的中國特色,更強調家庭倫理價值,強調勵志向上等光明面。節目形式相似的《中國好歌曲》也是如此。⑪

第一季的學員獨立音樂人莫西子詩,在唱完歌曲《要死就一定死在你手裡》獲得導師轉身之后,與導師的對話就滑向了愛情與理想這一普世的主題。而不斷出現的“善良”“美麗”這些詞語也無不滲透著主流的價值觀與審美標准。畫面轉向另外一個現場,莫西子詩的家人與女友一起站在屏幕前與莫西子詩一同期待著評委的轉身(這也是評委權威性的隱喻),莫西子詩下台后與親人擁抱,親情的張力又在這裡展現。可以說,在這段節目中,莫西子詩的歌曲就是被親情、愛情、理想這些有著精細外殼的普世價值所包裹起來的。而歌曲本身表達的內容以及莫西子詩所代表的這個群體的價值觀,則是在節目中展現出來的一種被包裹裝飾后的假象。

(四)商業的竊取

獨立音樂這種小眾文化向外傳播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對這種風格進行商品化“拆解”的過程。通過“拆解”,一種獨特的風格就被迫脫離了產生它的那種語境和群體,並被用來強調那些使它成為“一個商業主題”的元素——尤其強調這些元素的新奇性。⑫《中國好歌曲》中的獨立音樂人最后演變成為一個商業符號,他們所帶來的新奇性被商業竊取,成為被“消費”的對象。

第二季《中國好歌曲》學員在節目結束后集體代言了一款手機,這種代言仿佛在向消費者販賣著他們在《中國好歌曲》舞台上所營造出來的新風格:我熱愛音樂,我從未放棄夢想。音樂人通過這種妥協把從前的小眾文化兌換成為了當下的流行時尚。而通過這種流行時尚,他們換得了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⑬但與此同時,獨立音樂的本質精神也被顛覆。

注釋:

①包括華納、環球、emi、索尼、bgm五個唱片公司,現索尼與bgm已合並為新索唱片,五大唱片變為四大唱片。

②王均安.淺談流行音樂中的“獨立音樂”[J].文史博覽(理論),2007(12):13.

③楊時旸.中國獨立音樂新浪潮[J].中國新聞周刊,2008(02):80.

④據央視-索福瑞全國網收視數據顯示《中國好歌曲》於2014年1月3日19:30分登陸央視綜藝頻道后,第一期收視率為1.91%,位居同時段全國收視第一。

⑤張釗維.獨立之外——獨立音樂的社會運動空間[J].搖滾客,2000(09).

⑥[美]沃納•賽佛林,坦卡德著,郭鎮之,徐培喜譯.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⑦獨立音樂的救命稻草?《好歌曲》學員現狀調查[D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xfly/2015-04-10/content_13525351.html.

⑧[美]大衛﹒理斯曼,格拉澤,戴尼著.劉翔平譯.孤獨的人群:美國人性格變動之研究[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⑨[英]斯圖爾特·霍爾著.徐亮,陸興華譯.表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⑩[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⑪程耿金妍,馮尚鉞.“好聲音”中“好故事”的敘事學分析——以《中國好聲音》為例[J].中國傳媒科技,2013(04):81-83.

⑫[英]斯圖亞特·霍爾,托尼·杰斐遜著.孟登迎,胡疆鋒,王蕙譯.通過儀式抵抗:戰后英國的青年亞文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

⑬Thornton, Sarah (1995).Club Cultures: Music, Media and Subcultural Capital.Cambridge,UK:Polity Press.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