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媒體融合已步入深層發展期 面對挑戰仍有問題待解

2017年02月21日13:1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媒體融合已步入深層發展期

媒體融合已成為媒體行業的發展自覺,搭乘“互聯網+”的快車,傳媒業不斷探索,深入轉型,在內容、技術、渠道、管理等多方面深度融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廣度拓寬、速度加快、力度增加,媒體融合步入了深度融合發展期。

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

融合變革 新技術再升級

技術的升級與應用,是媒體融合的基礎所在。2016年,媒體融合在技術發展上呈現出兩大特征。

一方面,採編工具的更新換代從生產環節促進了我國媒體融合的發展。無人機、寫稿機器人、虛擬現實被認為是2016年重塑媒體業的技術。以智能設備為代表的新技術革新了新聞信息採集和發布方式,豐富了新聞生產內容的多樣性。傳感器、人工智能軟件、GPS定位等一系列技術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使新聞內容更加翔實,通過技術實現的事實呈現對增強新聞信息傳播的有效性、提升微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新傳播技術成為媒體融合發展的“發動機”和“加速器”。

在一些重大事件性報道中,無人機通過深入核心現場抓拍景象,可以採集到記者無法獲得的新聞現場畫面。公眾通過圖像和視頻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和感受新聞現場的景象,避免了因事實不足而出現的輿論偏差,以實現在准確的新聞事實基礎上進行新聞話題討論。

在體育、財經等領域也成為媒體機器人的主戰場。對於擅長財經報道和體育新聞寫作的寫稿機器人來說,奧運會新聞報道無疑是它們的拿手項目。今日頭條研發的AI機器人“Xiaomingbot”通過對接奧組委的數據庫信息,實時撰寫新聞稿件。僅奧運會期間,這位機器人“記者”發稿就超過450篇,單篇閱讀量高達11萬次。

另一方面,雲技術的更廣泛運用從經營模式、生產模式上更深刻地推動了媒體融合發展。2016年8月,由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騰訊雲發布了中國首個媒體融合雲服務平台——中國媒體融合雲。雲計算和雲平台實現了信息存儲方式和信息下載、分享方式的創新。媒體融合雲是生產模式協同化發展的方式,雲平台是減弱甚至是消除媒體融合發展技術壁壘的有效手段,致力於通過技術、內容、運營等信息的分享與合作推動媒體業整體發展。

而湖北新媒體雲平台在武漢首發,首批50個政府部門、媒體和企業正式入駐這一平台。“長江雲”——湖北新媒體雲平台,是湖北廣電長江新媒體集團與國內知名互聯網公司聯合研發的新一代基於雲計算、大數據全球領先的新媒體融合雲平台,致力於為新型媒體提供高品質、安全、低成本技術支撐,以聯動共贏模式助力區域媒體融合發展,構建打造“採編融合、內容匯聚、多渠道傳播、多終端一體化”的區域新媒體運營平台。

同時,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定期發布的“兩微一端”融合傳播排行榜周榜,為觀察國內紙媒、新聞網站的轉型發展提供了科學的評測視角。評估范圍覆蓋國內所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通過統計各媒體在微博、微信以及客戶端3個平台上發布文章的閱讀數、轉發數、評論分享等數據,用以構建“兩微一端”融合傳播指標體系,評估各媒體在移動化平台上的發展狀況、傳播效果和影響力,引領國內媒體融合發展大潮。

改版與平台轉移成發展思路

傳統媒體的寒冬並沒有過去。《今日早報》《九江晨報》《外灘畫報》等一些報紙雜志均沒有躲過市場的考驗,相繼宣布停刊。但在《2016年媒體融合:現狀、問題與對策》一文中,研究人員指出,一些因網絡沖擊而遇到發展瓶頸的紙媒雖然停刊,但卻選擇通過平台轉移的方式繼續進行新聞內容生產。

傳播平台的轉移與搭建,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途徑。繼2014年7月“澎湃新聞”上線后,2015年廣東“並讀新聞”、重慶“上游新聞”等也陸續上線。其中,上海報業集團“澎湃新聞”主打時政與思想,由長江日報報業集團打造的“九派新聞”側重於全國性輿論,“並讀新聞”則在新聞社交互動與贏利方式上進行了創新。傳統媒體通過資源整合,搭建新型傳播平台的形式開拓融合道路。

此外,通過改版重新調整報紙聚焦點、改善閱讀體驗,也是涌現出來的媒體融合新趨勢。2017年2月13日,《廣州日報》和《晶報》在各自頭版宣布報紙改版,均提出要回歸新聞本源,專注內容生產。

具體而言,《廣州日報》題為《改版致讀者——我們永在身邊》的文章指出,本次改版聚力於“廣州宣傳”“本地新聞”“文化新聞”3個方面,並表示將分別開辟完善《廣州上水平》《身邊故事》《廣州文化拾遺》等10個欄目,以推進媒體融合,加快報紙轉型。《晶報》也堅定地重申內容為王,“盡管媒介生態已然驟變,但唯有優質內容才是媒體生存和發展的全部秘密。”

人才流動成達摩克利斯之劍

長期以來,媒體融合一直面臨著人才流動的問題。具體而言,傳統媒體人才流動帶來了市場化媒體領域的創新創業,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傳統媒體中的人才缺失。人才流動,更像一把懸於媒體融合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新媒體領域人才流動不斷刺激著媒體融合的整體進程。在傳統媒體人才流失的同時,新媒體人才的補給與磨合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媒體轉型發展。

“互聯網+”行動計劃帶動互聯網與傳媒業結合,傳媒業在融合發展中轉型升級需要大量的跨媒體和全媒體人才。單一技能的採編人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需要,數據分析師、用戶界面(UI)設計師、輿情分析師、新媒體編輯等新崗位和工種的背后是對人才的高要求。而同時兼具新媒體素養和高技能的人才成為市場缺口,單方面具備技術或新聞業務生產能力的從業者均不能滿足新時代媒體的發展需要。

不過,在人才培養上,管理部門、媒體機構以及高校均在積極尋找辦法。為了應對“媒體融合雲”和“智慧媒體”發展,適配融合發展人才要求,浙江傳媒學院2016年開發建設了媒體融合實踐教學平台,實現媒體實踐教學的雲化、虛擬化、智慧化,初步形成“平台+內容+渠道+終端+應用+教育”的高效媒體融合教育生態系統。

上市融資完善資金保障

媒體融合是一項艱巨而長久的任務,完善的資金鏈能為媒體轉型與融合提供強力保障。自2015年起,更多傳統媒體選擇多元化戰略,紛紛登陸資本市場,借助新媒體資源整合重組、投資收購、融資上市,拓寬募集資本渠道,完善資金鏈。

2016年7月,上海報業集團旗下新媒體項目界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總額超過3億元的B輪融資,以推進原創視頻和音頻產品開發工作。2016年10月,新華網正式挂牌上交所,旨在通過募集資金完成全媒體信息應用服務雲平台、移動互聯網集成、加工、分發等媒體融合發展項目。

此外,中文在線、讀者傳媒等也募集到相應的發展資金,其中,讀者傳媒成為中國A股期刊第一股。

面對挑戰仍有問題待解

雖然我國報業在媒體融合發展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化發展,我國傳統報業急需解決幾方面問題:

在新聞生產機制上,以傳統媒體優先的供稿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媒體時效性的需求,傳統線性新聞採編生產流程也不能滿足網絡傳播的需要。在信息傳播機制上,以媒體為傳播主體,以用戶為受眾的單向傳播方式已經不是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主旋律。

同時,在傳統媒體廣告收入全面減少的媒體生態環境下,以廣告為主的單一運營模式不能適應媒體融合發展需要。在考核機制上,以傳統媒體工作成果為標准的採編人員績效、評估、激勵等機制也因缺乏新媒體考核標准而具有片面性。

與此同時,在宏觀層面也應當做好以下挑戰的應對:

首先,完成戰略觀念轉型、適應全新傳播生態環境。其次,學習最新的互聯網環境下生存模式。再次,由於理念、資本、技術、機制等條件的制約和限制,媒體融合區域間的不平衡日益嚴重。

此外,如何平衡國家、社會、商業三方利益。當下中國的媒體融合之路,需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強化自己的社會責任,在持續推進的傳媒改革中提升自己的國際影響,在不斷變化的民眾偏好中加強自己的可信度。(人民網新媒體智庫研究院 張力 人民在線媒體事業部主任 劉建鑫)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