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北京日報:讓更多《朗讀者》燃旺國人文化需求

張砥
2017年02月24日06:44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更多《朗讀者》燃旺國人文化需求

  文化類節目在近期打出了一個小高潮。繼《見字如面》和《中國詩詞大會》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雙重身份推出的《朗讀者》接力在央視一套開播。節目中,嘉賓們念詩,讀散文和家書,分享曾經打動過甚至改變過自己的文字,甫一亮相便實力圈粉,引發如潮的關注和好評。

  在綜藝娛樂充斥屏幕的當下,這幾檔節目弘揚人文精神、堅守文化品格,既收獲了不俗的收視率,也得到了觀眾的口碑,讓人眼前一亮。為什麼似乎一夜之間,文化節目就火了起來?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高呼娛樂至上的當下,如此“清淡”的節目何以能逆勢而上?節目熱播的背后,折射出怎樣的社會心理和傳播趨勢?在筆者看來,這很大程度可被視為國人文化需求在娛樂時代被長期壓抑后的一次強勢反彈。

  毋庸諱言,近些年來很多電視節目中的文化內容輸出,極大拉低著社會需求的下線。電視劇裡,你儂我儂的言情劇,紛紛擾擾的婆媳育兒劇,打著魔幻主義旗號扎堆出現的古裝玄幻劇,已經開始讓人厭倦。綜藝節目更甚,要麼音樂選秀迭出,要麼明星真人秀扎堆,除了讓人過過眼癮、哈哈一樂,留不下任何心靈的觸動。被烏七八糟的事物包圍太久,觀眾勢必會自發地生出某種逆反。套用一句時下的流行語,誰的內心沒有詩和遠方?這種需求沒有被滿足,就會成為一種強制儲蓄,不斷去找尋釋放的突破口。

  文化的要義,在於涵養精神、滋潤心靈,這與娛樂單純追求感官刺激、身心放鬆有著截然的不同。一系列文化節目的走紅充分証明,高雅厚重的東西並非沒有市場,相反,在品嘗了太多娛樂泛濫所帶來的“聲光色影”后,人們對“精神共鳴”的渴望正變得越來越強。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現在僅有一個《朗讀者》遠遠不夠,還需要有更多的《朗讀者》站出來,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文化定力,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文化追求,沉澱出時代的經典、吟詠出心靈的觸動,滿足國人的文化需求、充盈國人的精神世界。“士志於道”曾經是中國文化和中國文人的傳統,一代代士人“以天下風教是非為己任”,為時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而今,面對思想觀念的多元多變和傳播環境的深刻變革,能夠更好承擔這份職責與使命的,首當其沖就應是傳統主流媒體。

  國人的文化需求一直存在,關鍵是用什麼方式、用什麼內容去滿足和進一步激發它。幾年前,《百家講壇》的出現讓文化節目著實紅火了一陣子,但接下來就漸漸趨於平寂,實在令人唏噓。這無疑提醒我們,文化節目應當是文化內涵之深與節目形式之活的有機結合,隻有不斷創新、做好設計,使節目既有品位又有趣味,才能守住觀眾的熱情,產生持久的傳播力。有的節目可以做一時,但有的節目可以做一世。以堅定的文化自信來展開創作,讓觀眾在各種媒介上邂逅更多“詩與遠方”,這是文化節目獲得長久生命力的根基,也是今日媒體人應有的擔當。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