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2期

地方科技出版社轉制后的發展路徑思考

李 瓏
2017年03月01日10:2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我國的出版行業逐漸從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了市場經濟體制,隨之帶來的便是適應現代格局的出版體制改革。市場經濟把出版工作者從市場后台推向市場前台,以往的編輯思路和出版行為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轉制后地方科技類出版社如何發展是從事科技出版工作者所要思索的首要問題。隻有抓住機遇,直面挑戰,充分利用現有出版資源,培養自己的市場,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盡快融入市場,地方科技出版社才能沿著良性循環的道路發展壯大。

關鍵詞:地方科技出版業﹔轉制﹔發展

一、引 言

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決定著國家發展的方向、前行的深度。出版,作為體現國家文化的首要方式,自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時代的變遷、新技術的發展,我國的出版行業逐漸從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了市場經濟體制,隨之帶來的便是適應現代格局的出版體制改革。目前,陝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也是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緊抓文化產業發展的有利機遇,不斷加快深化體制改革的腳步。劉雲山在《求是》雜志上發表的《中國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面臨的挑戰》一文中講:“中國出版產業發展和繁榮,體制改革的成功與否,不僅是涌現多少百億級的出版集團,更重要的是要有多少中小型出版社在轉型和市場浪潮中煥發新的生機和發揮充分的作用”。我國的科技類出版社大多屬於中小型出版社,而在改造的主流模式被定為集團化的大背景下,地方科技類出版社的改造和發展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我國科技類出版社雖然成分比較復雜,數量非常龐大,但它的發展模式大致可以分為部委社和地方社兩類。部委社“背靠大樹”,有出版資源和出版人才方面的優勢,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不用過多考慮生存問題。但隨著改革浪潮的沖擊,他們如今也不得不考慮發展路徑的事了。主要難題還是那些按屬地產生的地方科技類出版社,這些社,年生產碼洋一般都在1億元以下,年出書品種不足500種,這一類出版社在我國出版業中佔著非常大的比重(約佔70%以上),而這些社相對於大型綜合出版社(如人民社、師范類出版社)或讀者面廣的專業出版社(如少兒社、教育社等),不論是自身實力還是擁有的資源都是十分有限的。

二、影響科技類圖書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客觀上專業分工體制和產業布局的制約。當前我國出版業的專業分工是在出版社成立之前就已經由管理部門確定好的。由於出書種類、讀者對象的不同,形成出版業之間“貧富不均”。尤其是科技社,學術專著多、出書領域窄,難以根據市場的形勢需求擴大出書種類。這雖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並不是市場分工的結果,但短時期內已無法改變。另外,由於各省都有同類型的出版社,拒絕外地出版物入內,分割其市場。加之許多書店也不屑於經營、發行科技類圖書,造成科技類圖書網點少、分布不均等不利局面。

二是由於傳統的經驗出版模式影響,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過程中,我們的觀念沒有與時俱進,對形勢不了解,加之沒有很好地深入市場,制訂選題僅憑個人感覺或捕捉的零星信息,形成圖書“近親繁殖”、科技含量低、學術價值差、內容平庸。甚至盲目追求規模,增大品種數量,鼓勵協作出書、作者包銷,編發人員配發不合理等。如現在養生類、少兒類圖書琳琅滿目、五花八門,但良莠不齊,生長快、壽命短,真正質量高的並不多,這主要是因為追風緊、重復多所造成的。許多地方科技出版社看到養生類圖書好賣,就一哄而上出版相應圖書,少兒圖書找幾幅圖,配幾段說明文字,就成了少兒科普讀物。養生類一般圖書出版已經接近飽和,大部分題材都是重復出版,圖書質量難以保障。另外,科技類圖書往往隻注重科技知識,不注重語言文字,版式呆板僵化、裝幀陳舊的現象也不容忽視。

以上兩種因素,第一種是“先天不足”造成的,這樣使大量科技類出版社仍有嚴重的“路徑依賴”,比如“教材依賴”“補貼依賴”等,因此,這些出版社存在著體制、機制陳舊、創新不足、遠離市場、難以發展的障礙。第二種是“后天不作為”,雖然體制改革了、轉制了,在組織架構上更換了名稱,部門進行調整,人員進行增減,但仍無遠慮和憂患意識,按部就班,不思進取,逐漸形成沒有自主知識產權、資金匱乏、人才流失的局面。

隨著出版業的轉型改制,出版社告別了幾十年的事業單位,成為企業單位,過去那種隻“生”不“死”的狀況已經改變,經營不佳的出版社將會退出市場,退出歷史舞台。本來就具有弱勢的地方科技類出版社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有創新思路才會有發展出路”,我們的路徑在哪裡?是我們每個科技類圖書出版社從業人員急需思考的問題[1]。

三、轉制后地方科技類出版社的發展路徑

市場經濟把出版工作者從市場后台推向市場前台,信息網絡等新技術使編輯從傳統的紙面工作轉向屏幕工作,那些淺層次意義的以文化啟蒙為主要內容的編輯思路和出版行為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轉制后地方科技類出版社如何發展,有哪些路徑?筆者認為主要要考慮到以下四點[2]。

(一)要拋棄長期“事業情結”,脫離傳統“企業理論”

過去我們長期“等、靠、要”,有賴於政府“天然輸液”。這種形式雖然已得到改變,但在一些人心理上還是不能馬上拋棄,仍停留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思想方法上。傳統的企業理論是單純追求利潤最大化,不願或者反對企業承受社會責任,不重視出版物品質,過分強調規模和利潤導向。依靠國家支持以謀發展是必要的,如有價值、專業性強的學術著作,大型套書、叢書申請出版基金和科技項目也是應該的,但編輯人員不發揮主觀能動性,對紛繁復雜的市場狀態不做調查,不做分析,提不出具體選題方案的狀況也是時代不允許的,應迅速改變才行。轉制后,編輯要加強經營意識,跟上時代步伐,更加關注科技發展動態,促進文化和科技的融合,通過反映先進生產力和先進科學技術的優秀圖書為社會服務,滿足廣大讀者需求,從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完美統一。

隨著科學技術的普及發展,科技類圖書已滲透到各行各業,除了理、工、農、醫等學科外,裝潢、環保、廣告、服裝、花卉、健身、烹飪等門類也一並涵蓋,涉及面極廣。這就要求編輯既是學問家,也是活動家和經營家,真正確立經營意識。具體表現在選題的提出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除該選題的學術價值和同類圖書相比的特色外,成本核算、裝幀設計、市場宣傳等都要有所考慮、虧損方案、保本方案,盈利方案都應具有。

(二)找准定位,發揮優勢,做大做強

經過多年的積累,各科技類出版社都有自己的優勢,打造出一批優秀讀物和塑造一些品牌產品,在市場上有自己相對的專業特色和影響力。轉型是拓展,而不是丟掉固有優勢另起爐灶,是做涉足出版、影視、傳媒、電子等多行業、多門類的復合型企業,還是隻做出版的專營單體店?這對轉制后的科技類出版社來說是關乎其未來走向和發展的重要選擇。

科技類圖書實際是個大產業,我們要讓“大產業”托起大出版。從這個角度講,科技類圖書出版社的潛力還是很大的。再如浙江科技出版社,轉制后更是如虎添翼,他們組織專家編寫的《農作物重要病虫害鑒別與治理》原創科普系列彩色圖書,共22分冊,已累計銷售40萬冊,單冊銷量5萬冊,怎能把一個農業科普圖書做得這麼火?靠的就是“立足專業,做復合型企業”。陝西省科研單位多,專家、學者多,科技類出版社要讓這些有利資源、信息項目為出版業所利用,為陝西企業而服務,在陝西的經濟發展中起到推動作用。

(三)將“合作化道路”作為轉型之后科技類出版社發展路徑的思考對象

所謂“合作化道路”就是聯合起來,把海濤波浪中漂泊的小船聯合起來,抵御大風浪。這裡說的“合作化”並不是簡單的企業兼並、重組、並購,而是“社與社合作”“社與媒體合作”“社與書店合作”等。比如和民營工作室合作,通過搭建不同發展平台或以項目為紐帶,或以資本、專業人才捆綁式合作。共同進行版式裝幀設計、與其他媒體互動(拍攝科普片、根據圖書內容制作幻燈片等)。對科技類出版社講,隻有“借風揚帆”,借用相關部門或領域優勢,延伸自己發展空間才有發展路徑。《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這條道路,實踐中也有眾多例証。轉制后“合作化道路”是科技類出版社發展壯大的主要路徑。

(四)“品牌戰略”不能動搖,走品牌路徑,堅定不移

科技出版是地方科技類出版社競爭力的基本表現形式,知名品牌的圖書是其競爭力的標志,科技類出版社依靠自身獨具特色的產品,打造獨具特色的品牌,以品牌吸引讀者,你品牌開創道路。品牌化已成為市場經濟中一種共有現象和發展趨勢,“出品牌、創效益”已成為共識[3]。實施品牌工程確定出版重點選題是出版社可持續發展之路。如果出專著,應是反映最新科技理論和應用研究成果,或某一領域中最新的研究進展,這類書學術價值高,易得到學術界重視,獲獎率也高,此類書出版社應列為重點工程來抓。確立品牌,全力出擊,精力集中於某一領域,定位於專業市場,集中抓好自己的特色是地方科技類出版社堅定不移的戰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報告》發布,中國科學出版物佔世界總數超過10%,僅次於美國。科學技術出現全球化發展的趨勢,為適應市場需求,世界各國科技出版機構正向多語言、多版本方向發展,從而為科技類圖書參與市場競爭提供了機遇。地方科技出版社隻有抓住機遇,直面挑戰,充分利用現有出版資源,培養自己的市場,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盡快融入市場,開辟自己的領域,才能使地方科技社出版沿著良性循環的道路,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 龐沁文.新常態下出版業改革發展趨勢[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6-03-03.

[2] 胡小英.媒體融合背景下出版業改革的發展路徑[J].傳播與版權,2015(7).

[3] 張金柱,高愛平.圖書品牌化戰略初探[J].中國出版,2001(8).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