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2期

論城市微電影與鹽城城市形象建構與傳播

——以《鹽城之戀》為例

姚永明
2017年03月01日11:0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近年來,城市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傾向於城市形象等軟實力方面的展現,擁有一個優秀的城市形象對於一座城市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伴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城市微電影憑借其傳播優勢,逐漸成為塑造城市形象的主力軍。本文以《鹽城之戀》系列微電影為切入點,對該微電影進行視覺語言解讀,探討該城市形象宣傳片對鹽城的影響。

關鍵詞: 城市形象﹔城市微電影﹔《鹽城之戀》

城市形象的展現和傳播方式總是與大眾信息傳播方式相一致,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和移動終端的興起,大眾傳播的方式和人們的閱讀習慣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城市微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信息傳播載體,起源於城市形象宣傳的需要,反映著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給城市定位,打造著城市獨具一格的名片。本文主要對《鹽城之戀》等系列微電影的視覺語言分析,討論該微電影對鹽城城市形象的展現及影響。

一、鹽城城市形象簡述

鹽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形成了以紅色新四軍文化、白色海鹽文化、綠色濕地文化、藍色海洋文化為主要特色的“紅、白、綠、藍”四色文化,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至2015年底,鹽城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個,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9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7個。淮劇、董永傳說、海鹽晒制技藝、建湖花炮制作技藝、溱湖刻紙、鹽城老虎鞋、建湖"十八團”雜技等已經成為鹽城城市名片的精品工程,影響不斷擴大。

二、《鹽城之戀》中城市形象的展現

(一)城市微電影《鹽城之戀》簡介

1.故事梗概

《鹽城之戀》是鹽城首部旅游宣傳微電影,以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為線索,男主被歌曲中女主角徐秀娟為救受傷的丹頂鶴獻出自己年輕生命的故事而深受感動,來鹽城激發音樂創作靈感。通過不同場景的一次次邂逅,男主角發現原來鹽城有很多像“徐秀娟”一樣富有愛心、崇尚自然、善良敬業的女孩。表現了以徐秀娟為代表的鹽城人對大自然的關愛,演繹了自然生態之美,弘揚愛生活、愛自然、愛社會的“大愛”主旋律。《鹽城之戀Ⅱ》又名為《鶴舞鹽城》延續“大愛”的主旋律,以讓鹽城這座城市的形象深入人心作為創作的切入點。通過把握丹頂鶴這一城市的代表元素,以舞蹈為載體,講述再次邂逅的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經歷。

2.“紅、白、綠、藍”四色文化

《鹽城之戀》用唯美的畫面風格以及流暢的剪輯手法將鹽城的人文風貌、城市環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觀眾充分感受到鹽城就是一個可以讓人打開心扉的地方。

(1)紅色文化。鹽城作為曾經的華中抗戰中心,與陝北的延安並駕齊驅,共負盛名。紅色鐵軍文化是戰火頻繁的年代遺存下來的文化隗寶,對於鹽城經濟的騰飛,起著重要的精神領袖作用,引領著勤勞勇敢的鹽城人民不斷創新創業,勇於拓展。挖掘鐵軍文化,發揚鐵軍精神,傳習鐵軍作風是鹽城人民的文化品質。

(2)白色文化。《鹽城之戀》通過男主在海鹽博物館的所見所聞,自然而流暢地展現鹽城的白色海鹽文化。海鹽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一個國務院認可的關於鹽業發展史的博物館,結合著現代媒體聲畫並茂地反映著鹽城幾千年的海鹽文化。鹽城是座因鹽而生的城市,海鹽文化是城市之魂,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鹽民們吃苦耐勞,團結進取的優秀傳統並沒有隨著時代的潮流而沒落,反而不斷沉澱,深入精髓。

(3)綠色文化。《鶴舞鹽城》以丹頂鶴生活的濕地環境為故事背景,展現人與丹頂鶴最美融合的綠色濕地文化。鹽城東部沿海的45萬公頃灘涂濕地,原始生態環境保持完整,有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麋鹿自然保護區與丹頂鶴自然保護區,全世界有二分之一的丹頂鶴和四分之一的麋鹿群居於此。丹頂鶴和麋鹿作為城市形象的視覺符號在這兩部微電影中出現頻率極高。

(4)藍色文化。鹽城的藍色海洋文化傳承歷史悠遠,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鹽城的發展離不開大海。大豐港、濱海港風景壯美,瓊港、黃沙港漁業發達,沿海的風力發電廠、海洋風情構成了獨具一格的海洋風光。海陸空三線的全面發展拓寬了對外渠道,加速了沿海的發展,為海洋資源的發展添加助力。

(二)視覺語言分析

1.拍攝場景

《鹽城之戀》的場景都是以表現鹽城自然風光與人文風貌為主。影片表面上描繪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而真正的用意在於對鹽城城市形象作出直觀具體的展現,讓更多的觀眾了解鹽城、熟悉鹽城,打造屬於鹽城自身的城市名片。微電影的容量小,這種具有標志性的視覺符號體系有利於觀眾對城市的解讀與記憶。

2.鏡頭調度

在影片中導演通過大量的大全景、遠景的畫面展示鹽城的地理風貌、風土人情及遼闊壯美的意境氛圍,像濕地風景、海洋風光,城市面貌等,影片又常用近景或特寫體現人或物的神態與韻味。例如先是展現麋鹿生活環境的遠景,男主奔跑的全景,接著自然過渡到女主在水邊為麋鹿擦拭身體的近景,體現著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靜謐之美。

此外,影片中採用大量的雙視線鏡頭,將人物的視線和實際場景不斷轉換,牢牢抓住觀眾的主觀情感,讓觀眾始終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影片中多次運用搖鏡頭和移鏡頭,鏡頭調度行雲流水,引領觀眾視線,使之符合實際生活中由遠而近、從整體到局部、由全貌到細節的觀察事物的視覺心理。

3.音樂音效

影片用《一個真實的故事》做背景音樂,這首為歌頌鹽城丹頂鶴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徐秀娟舍身救丹頂鶴的事跡而頌唱的歌曲,在20世紀九十年代初,就已紅遍大江南北。影片以真實的故事為線索,展開劇情,拉近觀眾心靈的情感,強化影片主題思想,凸顯出敬業奉獻的無私大愛。音樂與畫面的完美結合,深深感染著觀眾的思緒,直擊觀眾內心情感深處。

4.影調色彩

鮮明的色彩對比在微電影中作用突出,有助於吸引人們的視線、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主題情感。影片女主人公總是一襲紅衣,與大面積綠色自然環境形成強烈的色彩反差,翠綠色的蘆葦地、藍色的大海、黃色的鹽篙地、黑白色的丹頂鶴、棕色的麋鹿等自然原生態景觀猶如一幅幅顏色鮮艷的畫卷,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天然去雕飾”的自然色彩自然會喚起人們對回歸大自然的渴望。

三、城市微電影對城市形象建構的意義

1.有利於提高市民居住環境的優越感

良好的城市形象能加強市民的歸屬感,提高市民居住環境的優越感。《鹽城之戀》對鹽城的自然環境、人文風貌等各方面多方位、多角度的進行展示,在其優美清新的鏡頭畫面中,加深了鹽城市民對自己所生活城市的感知,增強了對這座城市形象的認識,激發了市民的責任心和自豪感。

2.有利於促進城市旅游業的發展

據鹽城旅游局數據統計,自2013年《鹽城之戀》播出以后,鹽城的游客達到1750.31萬人次,比2012年上漲了近20%,所產生的旅游收入增長率為13.72%。精心打造的“‘觀鶴賞鹿,打開心扉’生態之旅三日游”特色旅游在第五屆中國旅游產業發展年會上躋身2015“美麗中國”主題旅游線路TOP10。由此可見,依托新媒體平台,將微電影用於城市形象宣傳所產生的影響力巨大。

與此同時,城市微電影還加強了市民的環保意識,產業意識,統籌了城鄉發展,優化了產業結構,改善了投資環境,縮小了城鄉差距,提高了生活水平,保護了歷史古跡,發揚了民族傳統文化,維護了生態平衡。據了解,2016年1至11月份,鹽城環境空氣質量性好,優良率達到75.2%,作為全國位居前列的“洗肺”城市,“好空氣”已然成為鹽城的新名片。早在2015年3月24日,鹽城就已獲得“國家衛生城市”這一榮譽稱號。

3.有利於擴大城市建設人才與資金的吸引力

通過塑造鹽城良好的城市形象,其知名度大大提升,關注率也不斷攀升。優越的生存環境與發展機遇的吸引無疑是巨大的,高層次人才所佔比例不斷提高,新媒體技術革新的速度不斷加快,為城市生產力的發展帶來日新月異的活力。准確且獨到的城市定位,會為城市經濟文化的發展開辟一條蹊徑,更上一層樓。目前,鹽城正在打造屬於自身獨特的可以走向世界的國際形象,提高城市競爭力,化被動為主動,在世界文化歷史舞台上大放異彩。

4.有利於增強城市間的良性競爭與合作

一個良好的城市形象在城市綜合實力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座城市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品位的集中體現。城市之間既存在競爭,又存在合作。城市形象的宣傳,充分展示了經濟、科技、旅游、文化等多方面情況,可以顯露自己的實力,突出自己的優勢,鞭策其他城市不斷突破創新,鞏固自己的市場地位,形成你追我趕的局面,同時又可以實現資源共享,達到優勢資源的效益最大化。

四、結 語

《鹽城之戀》系列微電影加大了鹽城城市形象的宣傳力度,展示了快速發展的經濟形勢,分享了鹽城富饒的旅游資源,傳揚了四色城市文化,更表達了“大愛”的主旋律。用影視作品來宣傳城市形象往往給人以最直觀的感受,不管是畫面、音樂還是解說詞,都是對城市形象的直接詮釋。城市形象的建構與傳播不是一時半刻能夠完成的,需要不斷地用優秀的影視作品來把城市的形象進行完善,把城市的精神文明融入到物質文明之中,兩者相輔相成,把城市形象描繪的更加立體豐滿,為以后經濟文化的騰飛提供更廣闊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余曉曼.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內涵及構成要素[J].當代傳播,2011(2).

[2] 蘇永華.城市形象傳播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張智翔.基於新媒體背景的傳播方式的轉變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5(8).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