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2期

我國音樂類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創新探索

——以浙江衛視《夢想的聲音》為例

楊 曉
2017年03月01日13:3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音樂類電視真人秀節目在我國已經走過十幾個年頭,從模式引進+本土化的道路走向自主創新的道路,從草根選秀模式到專業歌手競技表演秀模式再到明星+素人同台或競技或切磋等模式。無疑電視節目自主創新的道路不僅是一條必經之路,而且也是可持續發展之路。《夢想的聲音》誕生於浙江衛視原創元年之初,它有著很多創新因子,值得深入研究,當然也需要反思。

關鍵詞:《夢想的聲音》﹔創新﹔反思

一、背景分析

早期的音樂類電視節目主要模式是明星表演秀,大牌明星、精美的包裝、精良的舞美等為其保駕護航,越到后期越是主打精英的取向。真人秀:(是一種有一定的情景設計和假定規則的、大眾參與的、以紀實手段完成的娛樂節目。“真”是特色,體現節目形態是真實的而非虛構的﹔“人”是核心,節目必須體現人格和人性﹔“秀”是手段,要求通過設置虛構的規則完成。)[1]一度是而且現在也是電視節目的一股新鮮血液,特別是早期草根類選秀類真人節目,比如《星光大道》《中國達人秀》等曾經創下不可攀越的收視高度。音樂類電視真人秀節目融合娛樂節目的兩要素:音樂和真人秀。音樂的廣泛普及,真人秀的新形式,這就注定這類電視節目具有一定的收視基礎。[2]

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類真人秀節目出現的主要模式有:早期草根真人選秀節目,比如此類電視節目的巔峰之作,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以及后起之秀,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等。隨后又出現了明星競技真人秀節目,像湖南衛視《我是歌手》和江蘇衛視的《蒙面唱將》系列等。這兩種多是在外國成熟的電視節目的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本土化的改造,在我國的發展都逐漸趨於成熟,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一定的發展和變化。特別是今年,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直接更名《中國新歌聲》,以一個新的節目出現,而且節目環節的細節設置等方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和廣大的觀眾的需求逐漸趨於多樣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最近又出現了明星和素人同台競技的節目形態——東方衛視《天籟之戰》,它的出現改變以往音樂類真人秀節目的固有的兩種形式:草根選秀模式和專業歌手競技模式,而出現素人歌手可以向專業歌手發起挑戰的模式。其中專業歌手和素人歌手在竟演結束后,還有現場觀眾投票的環節,決定素人歌手是否挑戰成功。期間競爭的元素依然很明顯,當然這也有很多值得詬病的地方,比如專業歌手和素人歌手之間的可比性或者可以衡量的標准到底有哪些,現場觀眾的專業程度值得質疑,對專業歌手的心態的挑戰。《夢想的聲音》開啟了一種新的模式:具有一定音樂素養的、熱愛音樂的素人歌手向專業歌手討教,有明星+素人同台競技的元素,但競技的激烈的元素被大大弱化,更多的是音樂前輩對后輩的諄諄誘導,甚至幫助那些音樂摯愛者實現他們的音樂夢想。比起素人和專業歌手同台競技,一定要在每次竟演結束后,以投票的方式決出素人和專業歌手一方的勝負,《夢想的聲音》不能不說是一種新的嘗試。

二、節目概況

《夢想的聲音》是浙江衛視推出的大型原創音樂圓夢節目,於2016年11月4日開播,至今還未完結。其是一檔素人歌手向專業歌進行討教的新模式的電視節目,其以夢想為基石,用切磋的方式讓專業歌手與素人歌手直接面對面進行“技藝過招”。素人歌手勝者可以登上巔峰演唱會的舞台,完成音樂夢想。

具體的模式是這樣一起有三到四個素人歌手上台竟演,他們能否能夠獲得討教專業歌手的機會由現場觀眾和專業歌手決定。

討教者要演唱他所討教的歌手的歌曲,這些歌曲一般都是接受討教歌手的主要代表曲目,比如阿妹的《也許明天》等﹔林俊杰的《她說》等﹔羽泉的《最美》等﹔蕭敬騰的《王子的新衣》等﹔田馥甄的《你就不要想起我》等。素人歌手的重新演繹,讓導師們的代表作品,具有不同的風格和韻味。

導師需要演唱的歌曲要在華為“驚”曲榜中挑選。所謂華為“驚”曲榜,是網友為每一位專業的歌手選擇的,希望聽到歌手演唱的歌曲,對於實力歌手而言這些歌曲與他們的曲風也許完全不同,甚至是驚嚇,經過專業唱將和編曲高手們的改編再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時候可以變成驚喜,原本非常經典的歌曲,經過從新的編曲和其他專業重新的重新演繹,讓經典歌曲展現出新的生命力。

三、節目新創性分析

(一)素人選擇的創新

音樂類真人秀節目從平民化的選秀到明星競技秀,平民化選秀節目時期涌現了一批包括湖南衛視《超級女生》《快樂男聲》,東方衛視《加油好男兒》《我型我秀》以及后期的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等。這一時期的選秀的主角兒是普通人,是平民化的選秀,造星,這一時期的星是人們大眾投票選出的,大眾追的。專業歌手競技的演唱嘉賓,都是實力的唱將。歌曲的從新改編演繹,再加上頂端的樂隊的伴奏,從新打造經典。

《夢想的聲音》選擇的素人歌手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完全沒有一點音樂基礎的選手,而是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熱愛音樂的選手。比如:挑戰成功兩輪的趙駿是一名聲樂老師,他曾參加央視青歌賽,並獲得全國十二強。巴圖,宋丹丹的兒子,在影視界已經小有名氣,他還曾參加北京衛視明星跨界音樂節目《跨界歌王》,並獲得十二強。許馨文也是剛剛簽約的新星歌手等。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增加節目的可觀性,特別是在和專業歌手進行討教的時候,更加公平。

(二)模式化和環節不定的結合

模式化是一檔電視節目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模式化的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環節固定等,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方便以后制作節目的時候可以有章可循,方便以后節目的制作。但是這樣做也有一個弊端,每一個環節從頭到尾都是一成不變的,容易引起觀眾的審美疲勞。《夢想的聲音》這檔電視節目每期大的環節都是一樣的,但是在確定每個專業歌手的討教的曲目的要求每期都是不一樣的,有時是討教者決定(這個和《天籟之戰》是相同的),有時其他未被討教的歌手決定,有時候是現場觀眾投票決定的等。這樣做可以在模式中,加入一個變量,可以激起觀眾的好奇心,可以增強觀眾互動的積極性,可以延緩觀眾的審美疲勞。

(三)星素競技的平衡處理

素人自己選擇要討教的歌手,並唱被討教歌手的歌曲,在來節目之前素人歌手可以確定一個甚至多個想要討教的歌手,參加節目之前他們有充足的准備時間。同時他們又是具有一定實力的素人歌手,這些都為素人歌者增加了有利砝碼。對於被挑戰的專業歌手,他們要演唱的歌曲存在不確定性的同時,他們隻有三個小時時間的對挑中的歌曲進行改編,更有甚者,一期之中有的專業歌手要接受兩個素人歌手的討教,這時編曲時間還是三個小時,因此專業歌手要在三個小時內完成對兩首他們並不熟悉的歌曲的編曲。比如12月9日第六期,專業歌手林俊杰同時接受兩位素人歌手的討教,3個小時內完成兩首歌曲的改編。這些增加了對專業歌手接受討教的難度。

在每一組的討教過程中,創造對素人歌手的有利的因素,提高對專業歌手的挑戰難度。在有利因子多與難度系數高之間,更好地實現素人和專業歌手之間比拼的平衡性。

四、反 思

內容為王時代到來,好音樂才能保障收視率﹔對於音樂真人秀節目而言,音樂為其內核,秀為其手段,無論是早期的草根選秀類還是后期的專業歌手競技真人秀,做出品質有保障的音樂作品,打造音樂經典才是節目的初衷,雖然平民選秀節目主要的標簽是造星,但是音樂類選秀節目還是要看選手的綜合素養,要看其能不能創作出或者演繹出好的音樂作品。專業歌手競技類真人秀打造精良的音樂作品的指向更加的明顯。《夢想的聲音》也致力於打造精品音樂,素人歌手具有著不凡的實力,專業導師更是有堅實、精良的音樂制作團隊作為后盾。

《夢想的聲音》在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之間找到平衡﹔伯明翰學派威廉斯認為,大眾文化有兩種,一種是masses culture,一種是popular culture前者通常指稱那種低俗的、下等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大眾文化。[3]后者則指“大眾的、民眾的,受歡迎的、流行的”的大眾文化。平民化的選秀節目無疑是popular culture的一種形式,這類節目像湖南衛視《超級女生》以及后來緊跟創新的步伐制作的相似的節目比如東方衛視的《萊卡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兒》等,經過短時間的同質化的惡性競爭,已經暴露出很多問題:比如過分炒作、過分煽情、審丑等,非專業歌手的自身的局限性也逐漸暴露出來。直到2012年《中國好聲音》橫空出世,轉變早期的草根選秀節目很多不利的因素,再度創下收視神話。[4]

隨后又出現了具有明顯精英主義取向的專業歌手競技真人秀節目,像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等。《夢想的聲音》中和了法蘭克福文化精英主義的取向和伯明翰學派大眾文化的取向。其是一種科學的取向,伯明翰學派向大眾文化的傾斜,法蘭克福學派對精英文化的推崇,都有其合理和不足之處,前者對文化民主化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其對大眾文化過分樂觀﹔后者批判大眾文化,提出文化工業的概念具有一定的積極的意義,但是其文化精英主義的取向不利於實現文化民主化。

五、結 語

雖然《夢想的聲音》在很多方面做出了很多創新的探索,同時其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是節目規則不明確﹔其實這也是開始自己原創電視節目都普遍存在的問題,因為很多機制並不完善,東方衛視的《天籟之戰》也面臨這樣的質疑。其次是競爭被弱化,缺乏亮點﹔就筆者個人的觀點,競爭就一定是真人秀節目的標配嗎?所有的音樂類真人秀節目都有多樣的甚至是復雜的競賽機制,這已成為一種常態,《夢想的聲音》反其道而行之,標榜自身是一檔大型音樂互動圓夢節目,把節目的宗旨定位成了為素人歌手助力、圓夢。盡管如此,《夢想的聲音》能不能成為音樂真人秀節目的最新爆款,還有待時間的考証。

參考文獻:

[1] 朱禮慶.娛樂的本性[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2] 常馨予.我國音樂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受眾需求分析[J].信息傳媒,2015(232).

[3] 菲斯克.電視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 唐寅玲.音樂類電視娛樂節目傳播[J].學術探討,2016.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