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新聞院長,帶你暢游融合教育新次元
敲黑板!!! “媒咖坊”開欄了!研究事兒將陸續走近傳媒學界業界大咖,聽聽他(她)們對新聞領域的高見。
今天,事兒姐就帶您去見一見融合傳播時代新聞教育的“變革者”——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
“你嘭的一聲倒地了,然后發現你還沒死,學生過來又踹你一腳說,成全你。這最幸福了。”他用這樣另類的比喻來表達他對教學以及學生的愛。
張志安,傳播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這位國內最年輕的新聞學院院長,更願意把自己稱為“大學教書匠”“新聞研究者”,但他的學生們都稱他為“超人”院長。
對中國目前的新聞教育,他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和看法。
最近一期《新聞戰線》刊發了人民日報社研究部張天培對張志安院長的訪談,專門採訪了這位“超人”新聞院長。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眼中新聞教育的宇宙新次元——
1.“改良”版的新媒體教育
新媒體環境下的傳媒業正在發生巨大變革。從內容採集到技術介質,從傳播渠道到行業整合,不同層次的媒介融合,既深刻改變著傳媒生態及運營模式,也正在重塑新聞的生產機制和報道方式。在媒介融合的背景和傳媒轉型的需求下,新聞傳播教育緊跟業界媒介融合實踐,正在不斷探索與嘗試。
有美國新聞學者研究發現,美國新聞傳播院校的媒介融合課程改革可分為三種:堅守者、改良者和變革者。其中,堅守者堅持原有課程不變,將跨媒介訓練放在次要位置﹔變革者全面擁抱媒介融合,對課程從整體上作了革命性的改造﹔改良者則處於以上兩個極端之間,既堅持原有的按媒介類型而分設的系別和課程,同時也增加了媒介融合的相關課程。總體上看,堅守者最少,變革者最多,而改良者的數量則正在增加。
反觀中國,我們的新媒體教育總體上處於一種“改良”階段。我國大部分的新聞院校都意識到媒介融合對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和教育模式所帶來的沖擊,通過新增融合報道的相關課程、開拓全媒體報道的實訓項目、聘請業界師資組織教學工作坊等形式開展新媒體教育。
一方面,全媒體報道、數據新聞、信息可視化、融合媒體等課程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按照媒介類型分設的新聞系(側重報業人才培養)、廣電系(側重廣播電視人才培養)、網絡與新媒體系(側重網絡新聞人才培養)等基本格局並未改變。
2.融媒“變革者”,舍我其誰
現在的傳媒業正在從過去以傳統媒體、主流媒體、機構媒體為核心的“新聞傳播輿論場”,逐步轉變成專業媒體、平台媒體和自媒體協同互補的“公共傳播輿論場”。
我們認為,新聞傳播學教育亟需在新的行業生態和社會需求背景下再定位,從過去的面向機構培養職業新聞人才,向面向社會培養公共傳播業的行動者、參與和服務公共傳播業構建的良好公民轉變。所以,新媒體教育在“改良”的基礎上更需要確立“變革”意識。
作為一個年輕的、專注於新媒體精英人才培養的學院,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將教育理念濃縮在“人文新媒體、融創傳播學”十個字之中。新媒體教育中,它正在努力地扮演“變革者”的角色,緊扣新媒體技術和行業前沿來培養新媒體公共傳播人才。
為此,我們做了一些改革,比如,減少專業設置、打破介質壁壘﹔鼓勵文理交叉、探索實驗教學﹔注重學科根基、打造實踐平台。
其中,我們特意把學院的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規劃成“內容採集”“用戶洞察”“視覺設計”三個模塊,分別建成融合採編實驗室、新聞攝影和VR實驗室、數字視頻和音頻實驗室、大數據傳播實驗室、用戶心理和行為實驗室、交互設計實驗室等實驗室集群,強調融合報道、大數據挖掘和新媒體設計等相關課程。
3.新聞教育也需要有“家國情懷”
大學教育不僅是學習知識,也需要幫助年輕人獲得書本之外的處世智慧和人生力量。
面對改革正進入縱深期的時代語境,我們努力幫助學生建立歷史感、理解復雜性、激發責任感,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精英傳播人才。
歷史感是偏向時間的,復雜性是偏向空間的,在歷史和現實的坐標中建立的“時空觀”,恰恰是社會科學研究和實踐的思維要求。培養學生的歷史感,有利於增進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強化對從“救國”到“興國”再到“強國”之中國道路選擇的認同﹔培養學生對現實復雜性的認知,有利於他們強化社會判斷能力、提高社會調查水平,懂得傳播更真實、全面、理性的真相。如果能夠把社會科學的“經驗性理論”,跟傳統新聞教育貫徹的“規范性理論”結合在一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可以得到進一步激發。
傳統新聞教育中,塑造核心價值觀、激發社會責任感的主要途徑是經典教育和榜樣教育。面臨新形勢和新挑戰,在繼續堅持經典教育和榜樣教育的基礎上,新聞傳播教育要通過幫助學生“知過去、看當下、望未來”,在培養其反思精神和創新思維的基礎上建立“家國情懷”。
通過和張志安院長的交談,事兒姐覺得,面對著新聞教育的歷史性新階段,我們的新聞人才培養非常需要這樣的“超人”。他用自己豐富的人生經驗、扎實的研究成果,以及對工作無限的激情與愛,正在帶領學生探索一條“不尋常的路”——在這樣的媒體環境中,推進自己的“變革”法則,掌握獨有的“看家本領”,斗志昂揚地與時代和現實接軌。”
撰稿/統籌:張天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