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廣電媒體創優創新之路: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孫海悅
2017年04月05日14:1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創新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編者按廣電媒體創優創新之路怎麼走?在近日舉辦的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創優創新獲獎作品宣介會上,與會者在分享各自實踐經驗和理論探索的同時,也共同拋出了這樣的觀點:在“廣電+”出現無數種可能的同時,主流媒體的職責和使命沒有變﹔在傳播技術和途徑日益多元的當下,決定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始終是優質內容。

  紀錄片《人間世》經過編導在醫院蹲守拍攝兩年完成。

  “廣電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節目創新是一種必然趨勢,大眾的需求是創優創新的根本動力。改革創新永遠在路上,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副總編輯、深圳電視台台長李靜的一番話,引起了與會人士的共鳴。

  做專 內容至上守根本

  做好“目中有人”的報道就是以人民為中心,避免那些脫離人民的空洞、不接地氣的報道﹔就是把目光對准生動、具體的人,說讓人既聽得懂又能入腦入心的話。

  在可聽、可視、可讀、可觸的融合產品遍地開花的當下,傳統廣電媒體如何守正出新?在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王曉紅看來,回歸新聞本源、聚力內容價值是根本之道。

  王曉紅表示,優質內容決定了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好的作品應是個人經驗、社會期待、國家理想的結合點。廣電媒體首先應當重回生活現場,做好“目中有人”的報道。目中有人,就是以人民為中心,避免那些脫離人民的空洞、不接地氣的報道﹔目中有人,就是把目光對准生動、具體的人,說讓人既聽得懂又能入腦入心的話。

  強化新聞服務、講好有態度的故事,是王曉紅給出的建議。在她看來,在當前的媒體環境中,尋找可信過程越來越重要,獲得可靠証據越來越重要,呈現可見現場越來越重要,而新聞服務則有兩層含義:為公眾理解信息提供幫助,為公眾使用信息提供幫助。

  做過不少調查報道的上海電視台融媒體中心首席編導秦博曾經在醫院蹲守拍攝兩年,最終制作完成系列紀錄片《人間世》。他的切身體會是:先蹲守再採訪,才是真實的“走基層”,而逼近真相的目的是關心人,關心那些具體的人。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新聞中心副主任關娟娟表示,如今的傳播是視覺傳播,廣播需要回歸與突破,給受眾帶來儀式感。廣播要回歸“日用品”和“耐用品”的功能,即做好陪伴服務,通過熱度、深度、廣度、溫度“4個度”打造廣播的儀式感。

  “如果這個時代不需要專業媒體,說明我們還不夠專業。”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副院長曾祥敏道出了內容和專業對於廣電媒體的重要性。

  倡優 品牌構建促傳播

  廣電媒體品牌構建的技巧:改善廣電媒體品牌環境,做強廣電媒體品牌節目,擴展廣電媒體品牌延伸。

  塑造品牌,是廣電媒體擴大影響力的重要途徑,並非一日之功。對於廣電媒體品牌構建步驟,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兼新聞學院院長劉昶的思路是:以質量、誠信、定位、個性、推廣為關鍵詞,分析傳媒生態環境,提供具有卓越品質的產品,並加以整合的、持續的傳播與應用。廣電媒體品牌的內涵包括:突發及重大新聞事件的收聽收視爆發,傳播的觀點、評論、數據被使用的頻次,廣告吸附能力,以及品牌美譽度。改善廣電媒體品牌環境,做強廣電媒體品牌節目,擴展廣電媒體品牌延伸,則是劉昶給出的廣電媒體品牌構建的幾個技巧。

  “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媒體環境下,廣播還能堅守什麼?”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副總編輯李秀磊的發問,也是業界人士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李秀磊分析說,在傳統媒體、新媒體到新新媒體三足鼎立之下,廣播依然在按照自己的生長規律發展,並未走到終點,其優勢還在、受眾還在,其作為主流媒體的根基還在。在此形勢下,廣播人更加需要堅守,秉承不妄自菲薄、不等不靠、求存圖變的精神,堅守貼身陪伴型媒體應有的溫度,堅守主流媒體應有的價值態度和專業態度。

  如何用專業態度打造有質感的產品?李秀磊認為,衡量一個優質節目的標准是:有情懷,好聽,有用。情懷就是節目的精神追求或價值導向,它是產品的靈魂,而創意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廣電媒體人需要不人雲亦雲,不迷失方向,拿出工匠精神,踏踏實實地潛下心來,打磨好自己的產品。”李秀磊如是說。

  出新 融合發展聚合力

  創優創新必須與時代氣息相符,與頻道氣質相符,與節目規律相符,與媒體趨勢相符,與大眾需求相符,與服務的受眾相符。

  可穿戴設備、無人機、3D特效、運動相機……日新月異的技術,給受眾帶來了更為豐富的用戶體驗。曾祥敏表示,融合是沒有邊界的,如果固步自封,肯定沒有出路。他認為,傳統傳播方式是篩選、甄別信息后進行發布傳播,互聯網“信息場”則是先發布傳播信息,然后進行篩選和甄別。主流媒體的使命始終沒有改變,那就是社會監測、價值守望、文化引領、消費娛樂、場景服務。

  對於廣播內容“深度優質化”趨勢,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傳播研究院教授孟偉分析認為,用戶信息消費碎片化,“點播”成為一類強需求﹔媒體使用場景化,內容和呈現形式要求高契合度﹔內容付費習慣建立。實現這一趨勢的路徑是:專業人士以極其專注的精神、極其精致的方式、極其便捷的方式,把凝聚媒體精神和個性品格的內容推送給用戶。她還判斷,從“音頻媒體”到“互聯網的音頻表達”,二者終將互補到融合。廣播媒體未來的3個陣地是FM的音頻流陣地、點播陣地和收聽場景陣地。

  期待未來“聲音鏈接萬物”的,還有李秀磊。關於廣播可以拓展的方向,她認為“全媒體平台+落地活動”的形式能夠讓廣播可聽可見、無遠弗屆,關鍵是要提高廣播作品的含金量和附加值。王曉紅建議,廣電媒體應立足消費場景,“一次採集+多次生成+多端傳播”,在聚力技術進步的同時擴展內容表達形態,因為“無論技術多麼高精尖,它永遠是為內容服務的”。

  談及節目創優創新的體會,李靜認為,創優創新必須與時代氣息相符,與頻道氣質相符,與節目規律相符,與媒體趨勢相符,與大眾需求相符,與服務的受眾相符。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