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3期

淺談社交媒體對熱點新聞的輿論影響

王 妍
2017年04月06日14:3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源無處不在,隨著社交媒體覆蓋率的增長,以微博、微信和移動客戶端為代表的“兩微一端”成為中國社交媒體領域的三大巨頭。當事件發生后,網民多利用社交媒體第一時間發布信息,瞬間引爆輿論場,形成復雜多變的輿論環境。因此,研究社交媒體對熱點新聞的輿論影響及其相應對策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社交媒體﹔熱點新聞﹔輿論

一、引 言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隨著中國社交媒體覆蓋率的迅速增長,微博、微信和移動客戶端逐漸成為中國社交媒體領域的三大巨頭,且已成為中國網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來源渠道。當事件發生后,因為熱點新聞本身就有聚眾性的特點,再加之社交媒體極大的滲透性和動員性,就會使輿論格局變得更加多元和復雜。因此,在網絡時代的大環境下,研究社交媒體對熱點新聞的輿論影響是極為重要的。

二、社交媒體對熱點新聞的輿論影響

1.社交媒體是熱點新聞信息報道的第一引爆點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6年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10億,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為26.5小時[1]。而全球調研巨頭Kantar Group連續三年發布的《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也指出,最新研究顯示超過一半(51%)的中國城市居民已經成為了社交媒體用戶,較去年大幅上升了17個百分點[2]。並且隨著中國人越來越多地使用移動互聯網,微博、微信和移動客戶端逐漸成為中國社交媒體領域的三大巨頭,而其中“雙微”已穩坐霸主地位。央視市場研究公司(CTR)媒介與消費行為總經理李晏指出,隨著社交媒體越來越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環節,人們對不同媒體的信任度也發生了變化。“社交媒體用戶對傳統媒體的信任度下降了,這一現象在90后社交媒體用戶中尤其明顯,而以微信和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平台越來越得到年輕的社交媒體用戶的信任[3]。“兩微一端”成為中國網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來源渠道,逐漸成為熱點新聞曝光、發酵和消解的主要信息源,從而對輿論的議程設置的主導作用也日益凸顯。

當事件發生后,因為熱點新聞本身就有聚眾性的特點,再加之社交媒體在信息發布的時效性上遠遠領先於傳統媒體,許多在事發現場的網民利用微信與微博將事情發生的前因后果以文字、照片和微視頻的方式第一時間呈獻給廣大受眾,瞬時引爆社交媒體,引起受眾的巨大關注,並在接下來的時間中不斷地跟進與更新事態的最新情況,從而進一步成為熱點新聞輿論的聚散中心。

2.社交媒體是熱點新聞信息報道的主要輿論場

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社交媒體日益成為熱點新聞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輿論主戰場。2014年3月1日晚9時許發生的雲南昆明火車站暴力恐怖案件(以下簡稱“昆明3.1暴恐案”),最初是由多名網友通過微博曝出消息。截止到3月2日早10時,根據中青輿情監測室的統計數據顯示,事件發生后的12小時內,相關輿情總數共105萬9523篇,其中微博佔90.9%,累計參與討論人數已超過100萬人,其熱度排在當日輿情事件的第一位[4]。2015年8月12日晚12時左右,天津港發生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以下簡稱“天津8.12爆炸案”),最早也是由社交媒體第一時間曝出。從事故爆發截止到8月13日20時,根據中青輿情監測室的統計數據,相關輿情總數5730萬5153條,其中微博5658萬7458條,新聞68萬9476條,微信1萬8949條,論壇7394條,博客1876條[5]。從統計數據來看,其中“雙微”的信息發布量約佔到輿情總數的98.7%。再看2016年4月5日凌晨發生的和頤酒店女生遇襲事件,最早是由優酷網的一則名為“20160403北京望京798和頤酒店女生遇襲”的網絡視頻曝光的,隨后該用戶通過個人微博分享了這則視頻,並打上#和頤酒店女生遇襲#的微話題標簽,從而引起大部分網民的關注,使事件繼續通過不同的社交平台迅速擴散,使輿情持續發酵。截至4月6日下午16時,首發於優酷網的“20160403北京望京798和頤酒店女生遇襲”網絡視頻播放量達到520萬,微博“和頤酒店女生遇襲”話題閱讀量為27.5億[6]。

社交媒體的發展為廣大網民提供了一個暢通快捷的信息表達的渠道,同時也是一個相對寬鬆的意見表達的平台。在上述三則事例當中,社交媒體尤其是“兩微一端”在信息發布的時效性上遠遠領先於傳統媒體,所產生的輿論影響已經不再是傳統媒體輿論場的附屬品,而是真正成為熱點事件發生后的輿論主陣地。

3.社交媒體是熱點新聞信息報道的輿情放大鏡

社交媒體在近些年的發展中體現出兩大突出特點,第一是它的實時性,第二是它的交互性。實時性體現在對新聞事件的報道速度往往領先於傳統媒體,而交互性體現在事件傳播的廣度與深度上超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融合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等多種傳播模式,使熱點事件一經曝光就能迅速擴散到受眾面前,引發諸多網民的熱議。事件發生后,擁有一手材料的網民在曝光事件時往往會加入自己對於事件的直觀感受,其發布的信息會由極簡潔的幾句話或者幾個詞構成,這樣不僅縮短了信息發布時所需時間,而且也方便受眾的快速理解與接受。在社交媒體的交互性特點下,更多閱讀到信息的受眾會在接收到發布者信息后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並會在轉發時加入自己的評論,在自由表述的情況下就容易形成不同的觀點,而被大多數人認同且支持的一個或幾個觀點就會形成熱點事件的輿論場。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劉建明認為:“輿論不僅反映民眾的意志,而且每時每刻也在影響社會,反作用於人們的思維與行動,表現為巨大的社會能量。其推動社會發展或把社會拉向倒退的兩種作用,形成輿論的正能量和負能量,據此可把輿論分為正向輿論和負向輿論[7]。”

“昆明3.1暴恐案”發生后,中青輿情監測室對2000條數據進行抽樣分析,發現網民的觀點主要有:40.8%希望死者安息,生者珍惜生命﹔39.1%的反對任何原因的恐怖主義,主張嚴厲打擊恐怖勢力,應該從根源減少恐怖分子的產生和發展﹔11.9%認為應該加強全國警力警戒,保障人民安全﹔5.3%揣測幕后的策劃組織﹔1.2%質疑警方救援得不及時[4]。在此次事件社交媒體的輿論場中,關於嚴懲暴徒、加強警戒以及質疑警方工作的正向輿論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國家政府工作。而“除昆明火車站暴力事件外,其余多地也發生了暴力事件”的信息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負面輿論,雖然央視隨后就在微博上發布了辟謠消息,但當時所造成的恐慌是無法逆轉的。

三、社交媒體對熱點新聞輿論影響的應對思考

然而,在《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也指出,認為社交媒體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積極影響的人在逐漸減少,從去年的65%下降到今年的61%。2016年的報告還指出認為社交媒體沒有任何負面影響的人從去年的18%下降到了14%[2]。要打破社交媒體對熱點新聞的負面影響,要靠政府、媒體以及受眾三方積極應對。

1.政府:加大互聯網治理

庫爾特·盧因提出的“把關人”理論指出,信息的傳播渠道中是有“把關人”存在的,其將對信息可否進入傳播渠道,或可否繼續在傳播渠道中流通而作出決斷。

在網絡時代,政府在網絡信息傳播中就處於“把關人”的位置。2000年9月25日公布實施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2005年9月25日起施行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2014年8月26日下發的《國務院關於授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負責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和2015年6月1日正式實施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約談工作規定》等一系列法規制度,都在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促進互聯網信息服務健康有序發展,保護人民的合法權益和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中,體現著把關人的作用。但政府實行把關人的作用強化互聯網治理,並不意味著要輿論一統,也並不代表著要用“捂”、“堵”、“刪”的處理方式,必須在依法執行國家權力的同時也要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最大限度地利用網絡平台尤其是社交媒體,正確引導熱點事件的輿論走向。

2.媒體:提高速度與質量

在上述熱點事件中,第一時間發布消息的都是社交媒體,其速度完勝傳統媒體,熱點事件經過大量轉發和評論,在網絡平台上早已形成相應的輿論環境,而傳統媒體的發聲就略顯蒼白。不可否認的是,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個人或媒體利用社交平台散布謠言,不管是“昆明3.1暴恐案”中所謂的“下一個目標城市”,還是“天津8.12爆炸案”中的有害氣體的快速擴散,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負向輿論,給社會造成負面的影響。

所以,在發生新聞事件時,傳統媒體不僅要在速度上趕超社交媒體,做到主動發聲,更要在應對事件產生的輿論后正確發聲,保障信息的質量和深度,主動引導輿論走勢,履行好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避免出現新聞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引起軒然大波而在傳統媒體上並未得到重視的尷尬局面。同時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社交媒體,都應在發布新聞消息時遵守國家制定的媒體使用規范,堅持新聞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原則。

3.受眾:增加認知辨識度

20世紀中期西方傳播界出現了“有限效果論”,該理論主要是一些學者通過實証調查,發現大眾傳播效果形成過程中有許多制約性因素,包括個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心理既有傾向,受傳者對信息的需求和選擇性接觸機制,群體歸屬關系和群體規范,大眾傳播過程中的人際影響等。雖然到了20世紀晚期,“有限效果論”遭到了一些學者的批評,但是我們應該辯証客觀地看待“有限效果論”。在傳播行為中,我們每個個體都會受到智力因素、認知水平等其他一些方面的制約。在信息洪流中,我們都會在辨別信息真偽時存在局限性,再加上網絡時代不可避免地出現真假信息的情況,這就會導致受眾在面對紛雜的信息時缺乏辨識力。

因此,面對如此巨大的信息海洋,信息接收者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相應的辦法提高對信息的辨識度。首先,可以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信息的真偽性、有用性進行辨別,比如對消息是否存在合理性進行判斷﹔其次,對消息的發布者權威性的甄別,可以利用免費的網絡工具以及智能算法等強有力的工具手段﹔再次,對消息的內容進行核實,留意其中提供的材料或証據,對所包含的信息進行核實﹔最后,在面對一則新的消息時,受眾要保持個人觀點的客觀性和思想的理性,不可輕信虛假信息,更不能散布謠言,對社會造成危害。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6,8.

[2] Kantar2016中國社交媒體影響研究[EB/OL].http://www.kantar. com/媒體動態/.

[3] 中國人越來越擔心社交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EB/OL].http:// business.sohu.com/20160129/.

[4] 中青輿情監測室.“昆明3.1恐怖事件”輿情報告[EB/OL].http:// yuqing.cyol.com.2014-03-02.

[5] 中青輿情監測室.天津爆炸事故過去24小時輿情全紀錄[EB/OL]. http://yuqing.cyol.com.2015-08-14.

[6] 愛傳播.2016年4月份TOP10熱點輿情事件分析[Z].http://mp. weixin.qq.com.2016-05-03.

[7] 劉建明.輿論正負能量的社會定律[J].新聞愛好者,2014(12):43.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