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3期

高校典型人物報道要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

吳 珊
2017年04月10日08:46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新媒體時代,高校典型人物報道在克服先入為主、仰視視角和以全概偏等報道誤區的基礎上,要創新報道內容,結合歷史空間和時代特色,以故事化的敘事方式挖掘報道師生典型﹔還要完善報道形式,加強全媒體、多元化報道。在從內容到形式的創新過程中,高校典型人物報道要結合傳播對象與報道對象的實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提升報道的感染力與傳播力,實現高校新聞輿論工作“以人興文,以文育人”的職責使命。

關鍵詞:高校典型人物報道﹔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

典型人物報道作為一種重要的新聞報道類型,通過對具體人物的刻畫與描述,往往更能引導社會輿論、弘揚正能量。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新聞報道要“多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1],觀照高等學府的典型人物報道,從傳統意義來講更多地是“有思想”的作品,即以展現教育成果與大學精神為主。然而,隨著新的媒介環境和高校傳播格局的變化,高校典型報道也應加強創新,既要“有思想”,也要“有溫度”“有品質”,典型人物報道既要體現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成果,也要“以小見大”,展現師生群體的時代精神與蓬勃朝氣﹔既要有通訊報道,還要結合新媒體特征,豐富報道形式,通過融合報道,增強報道的感染力與傳播力。

一、新時期高校典型人物報道的類型

當前,高校典型人物的類型可從報道對象、報道內容和報道形式三方面進行分類。

從報道對象來看,教師和學生是高校兩類人物群體,教師分為專職教師、兼職教師、行政管理和技術人員、工勤人員、退休教師等幾種類型,學生則主要包括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外國留學生和在職學生等。

從報道內容來看,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新媒體環境的變化,典型人物的報道越來越脫離傳統高大上的宣傳色彩,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越來越受到挖掘與關注,高校的典型人物也從業務能力強、學習水平高等一類典型人物擴展到具有典型特征的校園普通師生身上。從內容上看,高校典型人物報道更准確地可以描述為人物典型特征與故事的報道,典型人物不一定都是“思想水平高、學習能力強、科研能力高”的“全才”,普通師生身上某一方面或者某幾方面的特征,隻要能展現向上向善的時代精神,能打動讀者的或者能引起讀者一些思考,也能成為其報道內容。

從報道形式來看,通訊報道是常見的人物典型報道形式,而在新媒體時代,為了更直觀形象或更生動地報道典型,我們常常以文字通訊、攝影專題、廣播電視甚至當前還可嘗試網絡直播等多種媒介形式報道典型。比如,攝影專題以展現典型人物在不同場景工作的組圖,或者在一定時間跨度內的人物活動等。廣播電視和網絡直播等形式可更多地展現與採訪對象的對話,這些對話與交流讓報道擺脫概念化和抽象化,更加真實與可信。

二、當前高校典型人物報道的誤區

1.先入為主。高校被社會認為是教書育人的象牙塔。象牙塔裡的典型人物往往具有幾項“刻板化”的特征,典型教師往往具有“教學名師+科研骨干+學生愛戴對象”等幾項特征,典型學生則以“思想好+學習好+能力強”為主要特點。在這幾項模式化特征前提下,高校典型人物從採訪到寫作的過程,都容易被先入為主的思維影響。典型人物報道不是挖掘人物身上有哪些典型,而是根據論點找論據,判斷先行,往往寫出的通訊就成了模板化的人物。

2.仰視視角。高校典型人物往往是充滿正能量的正面典型,採訪報道這樣的正面典型,容易出現仰視視角。當採訪者帶著敬仰和佩服之心與被採訪者交流時,往往會過多相信其“一家之言”。缺乏多方位、多角度的深入採訪,人物就會缺乏真實性、豐富性和生動性。

3.以全概偏。身正為師,學高為范。高校典型人物報道尤其是教師典型的報道,經常會由於人物身上閃光點較多而均衡用力,教學、科研、育人各個方面均有提及,但最終形成的通訊稿反而缺乏特色,難以吸引人。

三、創新高校典型人物報道的方法

典型人物報道是我國新聞事業的一種傳統報道樣式,是最具影響力、最具導向性和最為常見的宣傳模式[2]。在高校新聞輿論工作中,典型人物報道通過挖掘典型故事、匯聚感人力量、傳遞向上精神,實現著新聞輿論工作“以人興文、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

當前,對高校典型人物的報道,應在克服先入為主、仰視視角和以全概偏等報道誤區的基礎上,立足時代和受眾的特征,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等,增強感染力和傳播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1.創新報道內容,增強典型人物報道的感染力

(1)把握“縱坐標和橫坐標”兩個思維空間

高校人物典型的挖掘,要把握“縱坐標和橫坐標”兩個維度。所謂縱坐標和橫坐標,首先是指典型人物的選取要結合歷史空間和時代特色。從歷史空間這個縱坐標范疇來看,過去對高校典型人物的選取更多體現為“高大全”人物身上的榜樣力量和宣傳價值,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典型的標准逐漸多了一些人文化、個性化和多樣化。教書育人的好老師和三好學生能成為典型,科研能力強、課堂有特色的老師和有創新思維、標新立異的學生也能成為典型,隻要人物能體現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涵蓋的價值取向,就可以因其獨特的特點而成為典型。

另一方面,從時代特色這個橫坐標來看,高校典型人物的選取一定要具有時代氣息。比如,在當前倡導大學校園學術清流、創新創業等環境下,關於“甘做學術冷板凳”的典型、創新創業的師生典型等,就具有較強的報道價值。

同時,除了典型人物的選取要把握好“橫坐標和縱坐標”,典型人物在採寫過程中也需要有“縱坐標和橫坐標”思維。既要從歷史的維度,將人物放到專業、學科等的發展過程中來寫,也要結合時代眼光,寫出人物在當前時代價值體系中的典型性。隻有綜合把握好這兩個坐標維度,典型人物作品才能出思想。

(2)以故事敘事,用細節感人

如果說把握好“縱坐標和橫坐標”兩個思維空間,以凸顯典型人物報道的深度,那麼“以故事敘事、用細節感人”就是讓典型人物報道有溫度。

新媒體時代,人們閱讀習慣的快餐化與平面化,使得新聞的採寫、供給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典型人物報道作為通訊報道的類型之一,由於體裁的限制並不容易獲得受眾的青睞。這對人物報道的內容和方式都提出了許多挑戰。就內容而言,故事化、圖片化可能是當前人物報道內容的一大探索。

故事,是最容易打動人心的。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故事化的報道有血有肉,有事實的描述和情感的烘托,有思想的邏輯和有溫度的文字,都會成為最走心的報道。無論是採寫者本身還是閱讀者,人們往往會通過一個個的故事來記住報道中的人物,通過故事來定義人物身上的特征,更進一步達到感染自我、感染他人的新聞輿論效果。

而故事的選取也不是隨意的,無論是人物報道的開頭、文中還是文末,故事的選擇和呈現看似信筆拈來實則恰如其分。有的故事重在講理,有的故事重在言情,有的故事則為突出生動和趣味,還有的故事一語雙關、承上啟下。

人物以故事動人,故事則以細節出勝,細節的刻畫往往是故事中最為精彩的部分。在典型人物報道中,精彩、生動而富含韻味的細節描述,更能突出人物的鮮明特征和真實形象。這對採訪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如何挖掘高質量的細節,如何不留痕跡地呈現細節打動讀者,都需要不斷揣摩和考量。

對於高校人物報道而言,由於報道的主體和閱讀的主體都偏年輕化、精英化,因而在故事的挖掘和細節的呈現中則更應下功夫。要把握好故事與人物報道之間的邏輯關系,注重故事的真實性、貼近性、趣味性和人情味,故事要從師生中來,注重對話性與平民性。

2.促進媒體融合,增強典型人物報道的傳播力

傳播力,即指實現有效傳播的能力。在新媒體時代,典型人物報道尤其是高校典型人物報道有效傳播的能力,必須通過媒體融合的方式得以實現。

《北大新聞傳播評論》一書中,對“傳播力”的定義為“傳播的能力”和“傳播的效力”兩個方面,認為傳播力就是指傳播主體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實現有效的傳播的能力[3]。就高校典型人物報道而言,要實現傳播的能力並不難,在當前多媒體環境下,充分運用校園內外紙質媒體、廣電媒體、新媒體等多種媒介進行全覆蓋報道即可實現。然而,在這個青年人佔比為大多數的高等學府,新聞傳播的能力並不等於其傳播的效力,要讓青年受眾看得見的同時,願意看、主動看,實現人物報道背后真正的傳播力。

媒體融合報道是前提。不同的媒體有著不同的傳播特征與需求,紙質媒體以刊登深度類文字報道為主,廣電媒體以對話性報道見長,新媒體又注重碎片化、可視化和互動性。針對不同的媒體特征,典型人物報道在策劃階段就要做到精准策劃,傳播語言、形式盡量貼近平台特征,實現綜合信息採集、多種內容生成和多元渠道傳播。

全媒體、多元化報道是融合性報道的一方面。在新媒體日漸興盛的時代,互動性、參與類的報道似乎更容易受到青睞。在典型人物報道策劃和傳播過程中,如何吸引新媒體閱讀對象及時參與和互動,既可以加強典型人物報道的傳播力,也可能促成人物報道的二次傳播。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典型人物報道既要加強媒體融合,探索多元化報道形式,也要堅守品質,報道從內容到形式都要以展現向上向善的時代精神為主,以此才能提高人物報道的公信力和傳播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人民日報,2016-02-20.

[2] 朱清河,林燕.典型人物報道的歷史遷延育發展邏輯[J].當代傳播,2011(4):104.

[3] 程曼麗.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35.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