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3期

基於校園媒體整合的“雙創”人才培養路徑探索

——以“媒體實驗室模式”為例

鄭 琨
2017年04月10日09:00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融媒時代,“雙創”人才培養對高校實現自身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責任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立足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探討了校園媒體整合與“雙創”人才培養之間的關系,提出在高校建立“媒體實驗室模式”的基本構想。

關鍵詞:融媒時代﹔“雙創”人才培養﹔校園媒體整合﹔媒體實驗室﹔眾創空間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十三五”規劃中的熱詞,“雙創”人才培養備受矚目,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高校校園媒體具備政策傳達,思想教育,文化建設等諸多功能,對大學生的成長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在新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進行校園媒體整合可以成為“雙創”人才培養的著力點。

一、概念界定

1.校園媒體

媒體,即媒介,郭慶光在《傳播學教程》中概括了傳播媒介的兩種含義:第一,是指信息傳遞的載體、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術手段﹔第二,是指從事信息的採集、加工制作和傳播的社會組織,即媒體機構[1]。邵培仁認為,媒介就是“介於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用以負載、傳遞、延伸特定符號和信息的物質實體。[2]”

校園媒體具備信息採集、加工制作的功能,但影響力或規范化程度等均與社會化媒體有諸多差距,不能稱之為“媒體機構”,可視作一種介於學校主體的傳播者與學生、教師等學校組成人員之間的公開出版發行的信息傳遞載體。本文探討的校園媒體為高校媒體,其受眾以高校師生為主體,受眾間具有較多的共同話題,口碑效應在傳播中至關重要[3]。由於高校學生具有年輕化和流動性的群體特點,校園媒體傳播可能帶來未來的品牌跟隨,隨著高校學生群體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高校校園媒體一方面是高校主控的信息場,另一方面也正成為社會化媒體力量努力爭取的話語空間。

2.雙創人才

“雙創”這一詞語表述來源於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理念。“雙創人才”就是指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人才。

在國家的宏觀政策導向下,兩年以來,各地頻繁出台鼓勵“雙創”的各種具體措施。“雙創”時代需要創新創業人才,“雙創人才”的培養成為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

二、“雙創”背景下的校園媒體整合

雖然校園媒體發展較社會化媒體有一定的滯后性,但作為媒體的本質屬性使得校園媒體的發展遵循著時代對媒體發展的普遍要求,校園媒體整合符合融媒時代媒體發展的趨勢。

“雙創”背景下的校園媒體整合是借助新媒體平台興起的契機,對原有的校園媒體實體進行整合,實現融媒體立體化的傳播效果,在此基礎上不斷應用新的傳播形式。

1.建立媒體實驗室,完善組織架構

高校校園媒體的主辦者主要為校黨委宣傳部、校團委、學院和社團等校方可控層面[4],由於缺乏常態溝通,定位和內容“同質化”是校園媒體發展中的“頑疾”,集中有限資源完成媒體整合是解決這一頑疾的有效途徑。

“媒體實驗室”是以齊齊哈爾大學新聞專業為主導進行校園媒體整合的實體,採用“中央廚房”新聞生產模式,即“一體策劃、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媒體實驗室”下轄報紙《新聞66人》,公眾號“校園新聲”,攝影部,有聲新聞部、外聯部、辦公室和總編部。各個部門擁有各自獨立的團隊和採編系統,按照各自的風格定位、出版周期和工作流程策劃選題。部門負責人定期召開例會,進行選題溝通,辦公室直接對總編部負責,進行日常事務的處理和協調。通過整體策劃,一次採集到的內容可以從不同角度生成各部門所需的出版內容,各部門同一時期對於相似主題的報道也可以更好的營造傳播強勢,提升傳播效果。

2.完善培訓計劃,穩定人力資源

相對穩定的團隊是保証媒體運營的基礎。高校校園媒體多是在教師指導之下的學生團隊負責日常運作,團隊多以大一學生為主力,大二學生為部門負責人,大三學生組成總編部。由於大一學生專業素養所限,使得校園媒體容易完成“新聞紙”的日常採編,卻難以樹立“觀點紙”的權威。

校園媒體多存在經費困境,在人力資源保障層面缺乏經濟激勵機制,要依靠其他方式“招人”和“留人”,完善的培訓計劃具備較大的吸引力。“媒體實驗室”的培訓計劃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常態培訓和“沙龍”式的小規模座談。培訓內容由總編部和各個部門擬定,根據內容需要,主講人可以是老師、業界專家,也可以是有專長的學生,培訓對象以“媒體實驗室”成員為主。完善的培訓計劃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學生採編團隊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也逐漸積累了採訪資源,擴大了自身的知名度。

3.內容渠道並重,維護學生主體

新媒體時代,“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成為業界熱議的話題。校園媒體具有培育未來記者的社會責任,“內容為王”至關重要。校園媒體要追求原創性,學生採編團隊要有新聞理想,內容層面要講求新聞的專業性。“渠道為王”則要求學生在校園媒體整合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營銷能力,能夠通過新媒體手段快速聚集更多的粉絲。

當代大學生是伴隨網絡成長的,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更懂得新媒體“規則”,更了解新媒體受眾需求。在日常運營中,應充分尊重並維護學生的主體性,給予他們更大的自由度。尤其在“公眾號”類的新媒體平台運營中,校園媒體入駐的前提是放下嚴肅的宣傳姿態,其影響力的形成不能靠強制性的添加關注,而應尊重市場規則,靠營銷手段讓粉絲主動吸附,再依托粉絲自媒體逐步形成傳播強勢。

4.整合營銷傳播,注重品牌意識

校園媒體整合不僅僅是各類媒體形態的聯合,更重要的是要具備整合的思維和整合傳播的能力。“新媒體實驗室”是整合思維的實體呈現﹔“校園新聲”公眾號發布的內容起初是圖文報道,逐漸增加了視頻報道和音頻報道。學生在有自己專長的報道領域基礎上逐步掌握了更多整合報道的技能。在逐步擴大影響力的過程中,除精做內容外,“媒體實驗室”較為重視品牌形象的營銷。“新聞66人”和“校園新聲”都有自己的標識,從“記者節”等專場活動的舉辦,到記者名片、名牌的設計,“媒體實驗室”一直致力於營造“家”、“自主性”和“專業性”的團隊氛圍。

三、校園媒體整合助力“雙創”人才培養

1.校園媒體整合為“雙創”人才培養提供環境保障

“媒體實驗室”是一個系統,七個部門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在系統中,學生不僅可以得到新聞專業技能的鍛煉,還可以在辦公室了解到日常行政事務的處理、在外聯部了解到對外溝通或是談判的技巧、在總編部了解到人力資源的調配和機構管理相關的內容。成員最初都是以培訓生的身份進入系統,通過自己和部門的雙向選擇逐步明確自己適合的崗位,通過初步的崗位工作晉升到部門主管再到主編層面。過程中,成員可以得到相應的培訓,工作的開展可以得到本部成員或其他部門乃至總編部的通力配合。“媒體實驗室”依靠不斷完善的制度對成員的成長進行關注,對成員專業素養的提升提供支持,為“雙創”人才的培養提供有利的內部環境。

2.校園媒體整合為“雙創”人才培養提供實踐平台

“媒體實驗室”是校園媒體整合的實體,是新聞學專業教育由“小眾”走向“大眾”的中介,連接了高校媒體教育和社會“眾創空間”。“媒體實驗室”的核心工作是新聞採編,除此之外,辦公室、總編部側重鍛煉媒介管理能力,外聯部側重公關能力,給予學生了解市場的機會。實驗室不僅可以為新聞學相關專業提供實踐平台,也可以成為新媒體后備力量的實踐基地,使學生得到初步的創新創業訓練。

在實驗室體系內,學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組成團隊,進行新媒體創新創業的相關嘗試。無論《新聞66人》報紙、“校園新聲”公眾號還是攝影部都是以團隊為基礎進行活動的,每個部門都由幾個團隊構成,團隊成員在3-5人之間。實際上,每個團隊都是創新創業團隊,成熟的團隊可以申請各個層面的創新創業項目,也可以進行相關的創新創業實踐。孵化創新創業團隊也正是“媒體實驗室”的重要目標。

3.校園媒體整合為“雙創”人才培養提供外聯渠道

經費限制是校園媒體普遍面臨的困境,媒體實驗室”中的各個部門常規出版外的活動安排,活動所需的場地、布景、助演、資金等問題需要通過外聯渠道解決。

基於校園媒體整合基礎之上的外聯部具有更廣泛的傳播渠道,已有的良好的傳播效果增加了外聯部門進行對外溝通的資本。外聯在解決一時之需的同時,擴大了“媒體實驗室”的知名度,逐步建立起品牌認可度,為“雙創”人才培養拓展渠道,為創新創業團隊后繼的市場推廣提供有利條件。

4.校園媒體整合為“雙創”人才培養提供師資支持

校園媒體整合需要具備新媒體素養和媒體整合思路的師資,在我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出現剛剛五年,雖然“新聞”類專業已在我國高校普及,但高校普遍缺乏新媒體方面的專業師資。高校校園媒體的指導教師多具有媒體素養,但新媒體思維還需在具體工作中逐步探索和積累。

校園媒體整合的過程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也可以積累教師的新媒體經驗,拓展教師的互聯網思維,是在“教”中“學”的嘗試。具有“雙創”能力的教師是進行“雙創”人才培養的基礎,從這一方面看,校園媒體整合為高校教師新媒體素養的提升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渠道。當然,實踐活動的指導具有一定難度,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在“雙創”人才培養的大勢所趨下,高校應提高新媒體師資培養的投入,保障教師參與的積極性。

四、結 語

“媒體實驗室”是基於新媒體平台的校園媒體整合模式,是實現“雙創”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媒體實驗室的建立需要依托團隊力量、完善組織架構,媒體實驗室的發展需要高質量的內容和品牌傳播的意識,媒體實驗室的維系需要充足的師資力量、高校的政策支持與寬容的外部環境。在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過程中,“媒體實驗室模式”會為“雙創”人才的培養貢獻更大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 邵培仁.傳播學導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7.

[3] 諸紋.締造中國校園媒體整合神話[J].廣告人,2009(6).

[4] 劉津.新聞院系學生媒體的若干核心問題[J].新聞界,2016(2).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