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項俊波落馬的輿論熱議,看反腐新聞的媒體擔當
以“人民的名義”反腐,卻倒在《人民的名義》熱播之際。項俊波,曾經的鐵面審計官、反腐劇《人民不會忘記》的制片和編劇,上演了現實版的《人民的名義》。我們不禁感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台前幕后,令人唏噓!
項俊波被調查的消息一出,立即引發強烈關注。一些媒體不遺余力地對其履歷舊聞進行“刨根問底”:早年參軍、老山前線負傷立功,就讀北京大學等名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辦案遭黑社會恐嚇……也有媒體猜測、爆料其落馬原因。更有一些格調不高的媒體,不惜以“漂亮女翻譯”“逃亡富商”“金融大鱷”“保險朋友圈”等“傳奇人生”“神秘往事”為噱頭吸引讀者眼球。一時間,輿論如江河決堤。
跳出項落馬的事件本身,也讓人思考:貪官落馬前后的新聞反差該怎麼看?媒體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反腐新聞要規避輿論反彈
在當下中國輿論場中,貪官落馬常伴隨一種有意思的傳播現象。落馬前一路光鮮,落馬后一無是處,前后對比形成強烈反差。經過分析,這種輿論的報復性反彈至少有兩個原因。
一是信息聚合和網絡群體極化效應,導致一些極端言論滋生。中國人歷來痛恨貪官,“不患寡而患不均”。時下,中央打虎拍蠅、高壓反腐,深得人心,公眾對貪官落馬也總是特別關注。保險行業與老百姓利益攸關,項俊波又是金融保險系統被調查的最高級別官員,加上他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中,其落馬受到輿論格外關注,也就不屬意外。
受到廣泛關注的社會熱點、敏感事件,在信息聚合機制的作用下,引發網絡特定群體和臨時形成的偶合群體的規模性聚集。貪官落馬的消息一經曝出,整合了大眾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群體傳播模式的網絡傳播,將其在無限的網絡空間渲染放大。匿名環境中,在選擇性接觸和從眾心理作用下,輿論出現一邊倒,不同的聲音被淹沒,導致群體極化現象,一些極端言論集中爆發,充斥整個網絡輿論場。
二是官員新聞的敏感性和查貪過程的保密性,客觀上給受眾帶來信息的不對稱。著名評論員曹林曾撰文稱,應該是“先有新聞,再有落馬,這才符合新聞規律。”現實中,貪官落馬前都是“好同志”,落馬后成為“階下囚”,各種傳聞集中爆發。有的媒體恨不能扒其祖墳,在落馬后的貪官身上狠踩一腳,制造大眾輿論狂歡,讓貪官身敗名裂,這種做法無異於死后鞭尸。新聞媒體應有的“輿論監督”功能容易弱化。
反腐新聞不能成為八卦新聞
由此想到,作為一類特殊的新聞報道,反腐新聞如何呈現,主流媒體在輿論引導中應該注意什麼?
第一位的是保持客觀理性,把握正確導向。反腐新聞要在報道其正面和負面內容之間掌握一種平衡,盡量做到全面客觀理性的陳述,不搞“牆倒眾人推”,不搞媒體審判。反腐新聞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掌握好尺度和分寸。在高壓反腐的態勢下,仍有貪官“前腐后繼”不斷落馬,媒體在反腐新聞報道中要引導人們思考腐敗現象產生的根源,通過剖析原因,找出制度漏洞,從而也可以為反腐、防腐提供思路和參考。另外,反腐新聞應防止過分渲染、炒作官員貪污腐敗的細節,更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迎合獵奇心理、滿足低級趣味,把嚴肅的反腐新聞變成八卦新聞、娛樂新聞。
其次,反腐新聞要敢於揭露腐敗現象,發揮好輿論監督職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反腐力度之大、行動之果決,前所未有。被認為是最大尺度的反腐劇《人民的名義》熱播,也在輿論導向上體現了中央“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的決心和精神。“輿論是我們的社會皮膚。”在當前形成全社會高壓反腐的輿論環境中,新聞媒體要勇於直面社會存在問題和丑惡現象,敢於揭露黑暗、針砭時弊、激濁揚清,發表事實准確、分析客觀的批評性報道,切實承擔起輿論監督職能。
此外,“或為好同志,或為階下囚”的反轉劇現象也從另一個方面啟示我們,在做典型人物報道時,不應把示范人物過度美化。過度美化就是一種歪曲,就會失去真實性。誠如巴爾扎克所說:“典型是類的樣本”,任何典型都必須是活生生的人。而新聞典型又不同於文學典型,文學典型是虛構的,而新聞典型必須完全真實。有的報道把典型人物描繪得十全十美、毫無瑕疵,甚至為過度強調其示范效應,不惜刻意制造虛假情節。這樣過度美化的典型人物,反而會引起受眾的反感。一旦日后出現問題,就可能會引起前后輿論的強烈反差。
最偉大的編劇永遠是生活本身。在社會生活這出大劇上演與傳播的過程中,新聞媒體無疑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畢竟人們是通過媒介的取景框來認識不斷變化中的世界,這個取景框不僅上映反腐劇,更要起引導功能。
撰稿:王志鋒 編輯/統籌:張天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